濤靜

行萬裏路,讀萬券書,淡泊塵緣,情係河山。
正文

童年北碚雜憶-之二重慶中國公學

(2025-07-13 19:52:57) 下一個

1938-1940年期間,父親先是在重慶李氏大家族開設的藥棧“協盛全”落腳暫住,然後去找尋工作謀生。當時,全國各地有100多萬人先後湧入重慶,僧多粥少謀職十分不易。在人生地疏的情況下,幸得“河南旅渝同鄉會”的幫助,不久找到從上海遷至重慶的“中國公學”的工作。大約一年後重慶協盛全因經營不善倒閉。好在當時父親已獨立謀生,並不依靠這個藥棧生意過活。

河南旅渝同鄉會的組織者,均為河南的“頭麵人物”。其第一任會長為張鈁,常務理事包括張鈁、胡石青、孟劍濤、鄭振宇、張仲魯5人。張鈁係辛亥革命元老、北洋略威上將軍,蔣介石也要恭敬地稱他為“學長”。胡石青是河南的博學鴻儒,也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愛國憂民,在河南創辦了福中礦務專門學校,還曆任東北大學、天津法商學院等學校的教授,又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焦作中原煤礦公司總經理、河南通誌總纂、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職。胡石青在河南旅渝同鄉會作為常務理事還兼任了下屬的救濟委員會主席。主要任務是救濟河南旅渝失業失學的青年及難民。張仲魯於1918年赴美留學,1923年回國,曾任焦作福中礦務大學校長、河南大學教務長。著名學人馮友蘭當時是同鄉會的理事。由於父親和胡石青、張仲魯有師生之緣,胡石青又曾擔任過中國公學的校長,故而父親得到河南同鄉會的幫助順利進入中國公學任職。

“中國公學”是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始創於1906年的上海,含大學部與中學部。其著名學子有胡適、馮友蘭、吳晗、何其芳、吳健雄等人。1915年,中國公學籌創人之一的王敬芳當上河南焦作煤礦開采商福中公司總經理,他從公司開礦利潤中每年拿出二萬元讚助中國公學,公學得以解決經費短缺問題繼續開辦,由梁啟超任中國公學董事長。1928年4月起,胡適擔任過兩年中國公學校長。梁啟超、胡石清等都曾任過此校校長。1937年中國公學在重慶開設中學部,到1940年因經費不濟而停辦。1949年春中國公學董事會決定複校,選址在重慶市,恢複了文、法、商學院,招生500餘人。1951年,中國公學和正陽學院合並,改名為重慶財經學院,今為西南財經大學。由上述可知,中國公學和王敬芳、胡石清以及福中煤礦公司都是有曆史淵源的。

父親在重慶期間,我2歲到4歲。妹妹靜川於1940年年初誕生,因出生在重慶(簡稱“渝”),故她的小名為“渝”。這段時期留在我記憶中的僅有兩件事:一是家裏租住在重慶郊區農村一間簡陋的平房裏,抬頭可以看見屋瓦和房梁,有一天突然看見房梁上纏著一條大蛇,嚇得我大哭大喊起來。另一件事是有一天父親回到家裏,愁眉苦臉地對媽媽說:“學校垮台了”(中國公學停辦)!這無異於晴天霹靂,意味著父親失去工作,家庭生計頓時斷絕。我那時尚小,還不體會父母的艱難,但父親說“垮台”兩字時的愁苦表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