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個人資料
正文

轉貼:當歸苦參丸與三妙丸

(2024-05-22 05:50:56) 下一個
夏天濕熱較多,皮膚病也較多,特別是對濕熱體質的人,內濕外濕兩濕夾擊,各種皮膚病就來了。出現了又紅又熱的皮疹,當歸苦參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歸苦參丸由:當歸,苦參, 兩味藥組成。
 
具有涼血,祛濕的功效。用於血燥濕熱引起的頭麵生瘡,粉刺疙瘩,濕疹刺癢,酒糟鼻赤。
 
對血燥濕熱引起的濕疹、蕁麻疹、毛囊炎等皮膚疾病可取得良好效果。
 
夏天所有熱氣都要往外走,天氣往外麵發,又濕又熱;身體裏的燥熱也要往外發,藏匿在身體裏的濕濁、積滯泛到皮膚肢節,鬱積在皮下,容易發為濕疹、蕁麻疹等等。
 
苦參,名列四大苦藥之一,俗話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但苦參比黃連還要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苦參有多苦。
 
皮膚病看似是皮毛小疾,但有諸於內,必形於外,身體表麵的疾病都要尋到五髒六腑,才是治本。
 
當歸還有第二個作用養血活血。很多朋友有時候感到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很癢,用手撓的時候,發現長了紅疙瘩,這種癢的感覺是有風動的表現。中醫講,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許多年紀大的老人,一到晚上感覺皮膚瘙癢難耐,是陰虛血燥的緣故,燥的是血,血虧了,好比樹老將枯一樣。血燥的人,濕邪也更容易找到漏洞,乘虛而入。
 
當歸是補血良藥,還能活血,可以起到補而不滯的作用。
 
當歸苦參丸是治療濕熱引起的皮膚熱毒症,有立竿見影之效。
 
苦參,苦寒,苦能燥濕,寒能除熱,《本草備要》中說,苦燥濕,寒勝熱。濕熱去則血氣平和,而五髒自安。苦參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震亨曰∶苦參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致腰重者 ,因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也。其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時珍曰∶子午乃少陰 君火對化,故苦參、黃柏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
 
《黃帝內經》裏講,濁陰不降容易出現各種疾患。濁陰是人體內的垃圾,包括兩大類,一個是濕熱,一個是積滯,積滯是常說的積食,現在的皮膚病好多都是營養過剩,局部鬱積引起的。
 
脾胃不好,飲食沒有節製,大吃大喝,身懶不愛運動,增加脾胃的負擔,食物也是一種“燃料”,在腸胃裏漚的久了就會化熱。
 
苦參能降小腸之積濁,下麵濁物排出去,上麵的火熱很快就熄滅下去,這叫釜底抽薪。皮膚病一定要把胃腸養好,否則很難好的徹底。
 
苦入心,《內經》說,諸瘡痛癢都屬於心。苦參清心火,把心經的邪熱通過小腸往下瀉,就會癢痛自消。現代研究發現,苦參治療心律失常,效果非常好。
 
名字中帶有參的,都有補益的作用,人參可以大補元氣,西洋參可以補氣養陰,紅參可以補氣溫陽,苦參的“補”有所不同,實質上是“以清為補”,通過清理身體內的垃圾來達到體健的目的,這叫推陳出新。
 
苦參苦寒太過,藥性峻烈,單用是不行的,會損傷身體的正氣,加當歸來牽製它。當歸甘溫,甘能補中,溫能散寒,二藥一寒一熱,一瀉一補,一祛邪一扶正,相得益彰。
→→→→→→→→→→→→

同為祛濕劑

二妙丸、三妙丸和四妙丸同屬祛濕劑,皆可清熱燥濕。

不同點

1、組方不同

●二妙丸來源於金元時期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的二妙散,方中僅有炒黃柏、炒蒼術2味藥組成,其組方藥味簡單卻配伍精妙,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
●三妙丸是在二妙丸的基礎上加牛膝。
●四妙丸是在三妙丸的基礎上加薏苡仁。
2、用法用量不同

二妙丸為水丸劑,每60粒重3克,每次6~9克,每日2次。
三妙丸是水丸劑,每50粒重3克,每次6~9克,每日2~3次。
四妙丸也是水泛丸,每15粒重1克,每次6克,每日2次。
3、功效差異

二妙丸以黃柏為君藥,取其寒以清熱,苦以燥濕,且善袪下焦之濕熱;脾虛宜生濕,故臣以蒼術燥濕健脾,使濕邪去而不再生;兩藥相合,標本兼顧,使濕熱同除。二妙丸可治療下焦濕熱引起的多種病症,如筋骨疼痛、兩足痿軟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小便赤短,或帶下色黃,舌苔黃膩。現代醫學認為其具有解熱、抑菌、鎮驚、解除胃腸痙攣等作用,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陰囊濕疹、陰道炎等屬濕熱下注患者。
二妙丸加川牛膝即為 三妙丸,功效與二妙丸相同。但牛膝可引藥下行,能祛風濕、補肝腎,故三妙丸側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兩腳麻木或腫痛,痿軟無力。
四妙丸在 三妙丸的基礎上又加薏苡仁,薏苡仁入陽明經,善於清熱祛濕而利筋絡,故治療濕熱下注的兩足麻痿腫痛效果更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