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個人資料
正文

2021年(沒有任何東西屬於你)

(2021-08-05 08:23:05) 下一個

有什麽東西屬於你?什麽都沒有,沒有任何東西屬於你。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個。。。隻有業力是一直跟著你的,如果你認為還有個“我”的話。放過他們,放過你的身體,放過你周圍的一切。

那麽換個角度來看,站在果位上,一切都是你,都是你自己:那花是你,那草也是你,石頭是你,那個說了你的壞話的人也是你,那個表揚了你的人也是你,那個傷害了你的人也是你,那個有恩於你的人也是你,大到宇宙整體,小到微觀粒子,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麽從這個角度講,你擁有一切啊,一切都是你的,你還要什麽?(當然不能這樣說“你的”,意味著,還有擁有者和被擁有者,還有一個“我”在,就不能稱為是果位上的話,還是有主體客體的,這裏隻是一個方便說法)。~你自己~就是“愛”本身,就是極樂本身,就是你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找的那個絕對真理,那個基督徒的天家,那個佛教徒的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主體客體,也就是說沒有“我愛什麽什麽”,隻要有主語和賓語那就是還有主客體區分,所以道理上,在我們二元對立的思維裏,一切都是方便說法。

對下一刻沒有任何期待,那意味著,下一刻怎樣都好。如果有人打擾你正在做的事,你還煩惱生氣的話,那就是沒有做到下一刻怎樣都好啊,你還有期待,期待你不被打擾。如果入睡困難的你正在熟睡,有人無緣由地叫醒你,你還暴跳如雷的話,嗯。。。。。那你就沒有做到怎樣都好啊,你沒有做到臣服,臣服當下每一刻啊。那就請。。。。繼續做努力,繼續努力,直到做到最後無努力的努力。。。。。

我們一直說因地和果地是一個,修行就是原地轉圈圈,但是這個圈還是要轉的。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看到什麽,他就以為那就是他自己,因為他還沒有自我認知,自我認知的發展還要等幾個月以後,甚至一年以後。那麽,嬰兒和一個飽經風霜的耄耋老人,洞察一切之後,回歸赤子之心,還是不一樣的。這隻是個比喻,我不是說任何一個耄耋老人都很睿智,很多人年齡很小,但是他說不定已經活過上千世上萬世上億世了,我隻是想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修行和不修行,盡管站在果位上看是一樣的,但是站在道位上看,也就是站在“有”的角度上看,也就是站在人間你我都還是有“自我”(也就是“我執”還沒盡的角度)的角度上看,當然要修行,當然要做,要盡可能的做一切,可以讓我們到達那個終點的事情。

我們經常聽說,要身口意合一。聽多了,就當耳旁風了,我們也會人雲亦雲地,也跟別人說要身口意合一。就像現在流行說“活在當下”一樣,其實根本不知道“活在當下”是啥意思。那麽,身口意合一是啥意思?身,就是指你的身體所做的行為,動作。口,就是你說的話。意,就是你的所思所想。就是說,你說話,做事,還有腦子裏想的,都要保持一致。說好話,做好事,動善念。假如一個人做慈善,捐了好多錢,蓋學校,建老人院,說的也是非常漂亮的話,但是,心裏想的是,我能有多大的名氣,我可以因為這些善舉迎來多少讚許,等等虛榮心在作祟的話,嗯,那沒有用,你就沒有身口意合一,當然,你“身”(捐錢做善事的行為)和“口”(到處說自己是不求回報做善事)合一了,但是“意”(所思所想)沒有。這個小到吃飯睡覺上廁所道理是一樣的。我們正在吃飯,然後就想著,嗯,我吃完飯要去幹啥幹啥,那件事很急,我要快點吃,那你就沒有身口意合一啊。儒家也提倡言行一致嘛,言,就是我們這裏的“口”,行,就是我們這裏的“身”,但是少了“意”,就是你說你言行一致了還不夠,要所思所想也一致。所謂正身正意正言。

這讓我想到了很多人鍛煉身體,跑步,塞著耳機聽音樂或是廣播,這就沒有做到身口意合一啊,當然這裏沒有“口”(說話),但是“身”(跑步)和“意”(把注意力放回身體,這裏是跑步,所以放在兩個腳的腳底,感受腳底和地麵的接觸)沒有合一啊。還有些人跑步的時候跟朋友一起跑,邊跑邊聊天,這就更糟糕了,“身”(跑步)“口”(不知聊的什麽)“意”(不知道是不是跟聊天的內容一致,即使一致,也肯定是沒有把注意力,沒有把所思所想放回跑步的腳底),身口意三個各是各的,散的不得了,哪裏一致了呢。還有些人,邊跑邊東看看,西看看,這樣也是沒有身口意合一,你想啊,看一眼那裏,哦,有個小孩在玩水(“意”動了,馬上就被帶跑了,不在跑步上了),又看一眼這裏,咦,這裏在施工,這是在修啥呢?修路還是修管道?“意”馬上又被帶跑了。哪裏合一了呢?身口意合一的跑步,應該是,哪裏都不看,眼睛低垂,就看腳前麵的一點點地麵,當然要稍微遠一點,別撞上前麵的車和人或者障礙物,一步一步地,把注意力全神貫注在腳底,深長的呼吸,不說話,不聽任何東西,一心一意專心致誌地跑步。其實,這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到生活中的任何其它活動,吃喝拉撒就都變成了修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hongloum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reemanli01' 的評論 : 所有的語言都會產生悖論,這是肯定的,所以真正的大師都是不說話的。語言是相對的產物,無法描述絕對。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我覺得這些回答不完善,缺了點什麽呢?比如:
你如果說“每個當下都是完美”,那就不能說別人不完美,甚至不能勸說別人“應該”如何。
因為任何“應該”,都隱含著“不應該”。

必須有更元初的公理才行。否者都是口頭禪的戲論。嗬嗬
Brit_英倫97 回複 悄悄話 修行靠想永遠做不到,活在當下那是修煉的功夫,沒有真實功夫,隻能是在探討哲學,跟修行沒啥關係。其實要想弄懂修行,先解決為什麽佛道修行都要打坐參禪的問題,為什麽他們要做動作呢?如果活在襠下,何必忍受盤腿的痛苦? 修行是要吃苦的,勞其筋骨,苦其心誌,缺一不可。功夫到了,活在當下才可成為真實的境界。
gwangmsn 回複 悄悄話 那你就沒有做到怎樣都好啊,你沒有做到臣服,臣服當下每一刻啊。不臣服也沒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