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寫過好幾次,再重複一次。重要的東西重複多少次都不嫌多。
覺,而不是覺察到什麽。知,而不是知道什麽。盡量做到每一刻都保持在覺,保持在知,但不是覺察到什麽和知道什麽,一旦覺察到了什麽,知道了什麽,你就產生了概念定義認知,你就從無限可能的意識源頭,落到了這個三維世界的,這個確定了的,無限分之一的可能性。
這可以應用到我們的五個感官。聽,而不是聽到什麽。看,而不是看到什麽。聞,而不是聞到什麽。嚐,而不是嚐到什麽。觸,而不是觸摸到了什麽。停留在單純的感官感受,而不是加以判斷是好還是壞。從這個覺,到你覺察到什麽,這個速度之快,幾乎是同時發生,我們幾乎無法辨別出來有個先後順序,以至於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把它們混為一談。還有一個“我”的感覺也是一樣,當我們一覺醒來,有那麽極短的刹那,我們還沒有開始辨別認知,那個“我”的感覺還沒有出現,那個刹那,就是我們(這個小我ego)能做到最大努力。
這跟“覺而不動”原理是一樣的。保持著單純的覺知,但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啥意思?就是保持在意識的上遊,而不是到下遊的起了概念,起了定義,起了認知啊。一旦起心動念了,也就是起了概念定義認知了(或者你也可以叫它雜念,腦子裏的胡思亂想,念頭,都一個意思),你就落入了“果”,一切就都固定了,你把自己從一個無限可能的源頭,固定在了“我的這個世界”這個唯一可能。這也就是為什麽一直說我們一切都是注定的原因。
聽,而不是聽到什麽。想想是啥?就是練耳根圓通的法門啊。六根任意一根的圓通,到最後都可以歸結為去掉概念定義認知,也就是保持覺,而不是覺察到了什麽,保持知,而不是知道了什麽。也就是產生概念定義認知之前的那個狀態,其實也就是語言產生之前的狀態,就是還沒說出任何話的狀態(因為任何語言都是概念定義認知啊)。也就是覺而不動。
其實看著博主寫的很辛苦,覺得說點實話:修行其實重點不是先搞明白理論,因為人的理論都不能解釋清除修煉的境界,所以覺者告訴信徒,定中生慧。智慧隻有從定中來。 因此沒有定的功夫,談得再明白,那和修行的智慧根本不是一回事。 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