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有些是翻譯Be as you are,加進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隻要有一個認知對象,那麽,這個“我”就作為認知主體而存在,那麽“參”的目的就沒有達到。隻要有“我想。。。”,“我認為。。。”,“我相信。。。”,“我感受到。。。”(以上是大腦活動,即mind),“我看到。。。”,“我聽到。。。”,“我嚐到。。。”“我聞到。。。”,“我觸摸到。。。”(以上是感官活動,屬於身體body,即perceptions),那意味著,“我”ego的感受隨之而來。主-客體是成對出現的,也就是這種二元的認知(duality)。所以,隻要拋開認知客體,把注意力放在認知主體上,那麽這個認知主體也就隨著認知客體的不存在(因為你放棄了對認知客體的注意力)而逐漸消亡。也就是這個個體的我的感覺沒有了,也就是你不再認為這個body and mind組合是自己了,然後,那個全知全能的,你真實的自己就顯露出來了。
這有些像The power of now的作者建議的,做一個自己的觀察者(observer),注意力放在那個觀察者上。時刻保持這種觀察。也類似於我們講的中觀論,就是時刻覺照,然後不下定義概念認知,不評判好壞善惡美醜,維持在中道。也就是佛教修行裏的覺而不動(時刻提起覺照,不起心不動念),從根本上都是一個意思。理上都是一致的,就是具體的實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參”這個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成為(being)那個“覺”的主體,而不是覺知(being aware of)這個"我"ego。
不斷重複“我”“我在”,是非常好的導向最終目標的方法。但要注意,這種在大腦思維裏不斷的重複,還是隱含的一個主體-客體的存在(我知道我在)。隻有當一切的客體都消失,包括身體的(physical,也就是有形有相的,也就是肉體感官可以感知的)和頭腦的(mental,也就是大腦邏輯層麵的),這個“我”ego的主體才會消失。This is not brought about by being aware of an"I", but only by being th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