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處即是家

跨躍中美文化,敏於文化差異,釋析三覌
正文

情人節

(2020-02-12 09:16:30) 下一個

每年的二月十四日是西方的情人節。關於情人節的來曆,有幾種不同版本,最普通的說法是它始於古羅馬時期。羅馬帝國當時四處爭戰,需要源源不斷地補充兵源,於是羅馬皇帝下了一道命令:禁止青年男子結婚 。他的理由是,“Single youths make better soldiers . " ,也就是單身漢上戰無牽無掛,才是不怕死的好兵。當時有個叫 Valentine 的牧師,他認為這道禁令不合理,並在地下偷偷地為許多青年男女主持婚禮,使他們結為夫妻。後來他被抓,關進了監獄,最後被判了死刑,砍了頭,人們為了紀念他,把每年的二月十四訂為“Valentine's day",那是他被封聖的日子,一年年流傳下來,成了今天的情人節。

在美國,過情人節的不光是情侶,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在情人節那天也要浪漫一把,到外麵看看電影,吃頓飯,那一頓絕不是AA製,全由男士買單。過大節人們少不了送禮物,尤其是過情人節,除了送花、送巧克力之外,還要送一些有分量的禮物,這是考驗男人真愛的時候。曹禹的話劇「日出」裏有一句養小白臉的闊太太說的話,叫人哭笑不得,她説,“什麽叫愛,愛就是給他花多少錢不心疼”。這句話一針紮到愛的疼處。現在中國人有錢了,過生日、過情人節,送幾千元的包包應該是不眨眼的事了。八十年代我們年青的時候,愛的表示就是替老婆多幹家務,少給她氣受,不講究買什麽禮物。倆口子掙錢不多,錢放在一起過日子,花我的錢就等於花她的錢,羊毛出在羊身上。小說裏有一個情節,大約是八十年代的事。妻子過生日丈夫花了幾十塊買了一把花,想給老婆一個驚喜,沒想到老婆隻有驚沒有喜。她埋怨老公亂花錢,一把花看看管什麽用,不頂吃不頂喝,擺在桌子上還占地方。本來挺高興的生日叫一把花給攪了。不能說她不懂浪漫,過日子人講求實際,那男人真不如給老婆揹回一袋大米,哄她高興。到了九十年代,人們手頭鬆了,過大日子送禮己見普便。但工資還是不高,小夥子攢足了錢給女朋友買了一條金項鏈,女方又激動又不好意思,埋怨男方破費這麽多錢買禮物。聲言這次就算了,下不為例。不過我建議在這種情況下男方千萬不要借坡下驢,如果真的狠下心來,搞下不為例,女方會怎麽想,是嫌他太摳 ,還是愛他實誠?

再說說中國的情人節。有人說“七七”就是情人節 (這和七七盧溝橋事變沒關係);「七七」是指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的日子,說這天就是情人節有點牽強,別忘了牛郎是用扁擔挑著一兒一女上的鵲橋,這個神話傳說歌頌的是已婚男女之間 "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真摯的愛情,它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 。有人說元宵節就是情人節,理由是元宵節那天熱鬧,平曰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未婚女子有機會走出家門,有機會邂逅帥哥,此景還有歐陽修所做“生査子.元.夕”為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不要說在那禮教森嚴的舊中國,就是現在在大廳廣眾之下男女邂逅也難。那時一沒有電話,二沒有微信,怎麼聯糸?另外那時青年女子出來鬧元宵,都是結伴而行,少不了還有丫環陪伴,沒有單獨行動的機會,遇上好的,頂多是眉目傳情,相互多看兩眼,燈會一散各回各的家,心裏放不下的,盼望第二年還能回來接著再看看,可惜就像詩裏的那位少女一樣,第二年白來一趟。鬧元宵是出來鬧的,也就是尋開心,不是趕婚姻大集。農耕社會人們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活得又苦,有這樣一個合理的鬧花燈的機會出來玩,熱鬧熱鬧,那有那麼多艷遇。 我覚得說元宵節就是中國的情人節理由不充分。無論中國有沒有自己的情人節,我們不缺像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樣淒淒動人的愛情故事。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受政府嘉獎的模範夫妻和道德凱模。所有民間傳統節日除了清明節都是喜慶快樂的,人們可以用某“節日快樂”相互祝福,合睦人際關係。一個民族的節日反映了它的價值取向,社會心理,及文化層次,也是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它的存在就說明了它的合理性。尊重一個節日就是尊重一種文化及產生這種文化的社會群體。每年春節當我們從電視畫麵上看到世界各地有那麽多的外國人,也在歡歡喜喜慶祝中國春節的時侯,我們除了有自豪感之外是否還有幾分感動,是否感受到了人家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意?人家謙虛,我們更要謙虛,千萬不要產生受人朝賀的感覺,飄飄然忘乎所以。人敬我,我也要敬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