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處即是家

跨躍中美文化,敏於文化差異,釋析三覌
正文

北京大院探秘 五

(2020-09-19 17:42:32) 下一個

院裏院外

在胡同裏,所有的居民的戶籍都要歸居委會管,你想辦理戶口,領糧票,都要找街道居委會,而在大院裏,居委會就是本機關的一個部門。對於大院外的老北京市民生活,大院子弟們都不甚了了。搬進北京軍區大院之前,楊五一生活在護國寺附近的平房區。“那時大院還沒建好,護國寺這片胡同裏住的都是北京軍區的人。”

雖然住在胡同裏,也沒有院牆,但楊五一感到其實那還是個“大院”。他們的一切生活都是有組織的,根本沒機會接觸到普通市民。見麵閑聊說幾句客套話,平時做了稀罕吃的互相送送,過年過節串個親戚,結婚送禮擺喜酒……這些北京人的老禮兒,跟大院裏的人無關。他們習慣於更簡單,更直接的方式。

在海軍大院長大的袁憶清,婆家也是部隊的。直到出身“地方”的弟媳進門,才第一次有人張羅給孩子壓歲錢。“我們小時候根本不講究這些,大人也不給,孩子也不要。給來給去多麻煩!”袁憶清更喜歡院裏簡單的方式。

對於胡同裏長大的市民孩子而言,大院裏的生活也顯得非常神秘。1963年,從小在胡同裏長大的靈山考進了北京外語學校。外語學校裏集中著很多部委、軍隊的高幹子弟。靈山此前從來沒想過,北京城居然還生活著這樣一個階層。最明顯的例子是幾乎一人一塊手表,“胡同裏即便是大學生也很少戴表”。“歐米茄”“勞力士”這些名字,她也是在那時第一次聽說。

大院子弟們彼此間的話題更與市民孩子不同。對於政治他們有著超乎一般的興趣。“他們湊在一起老聊國家大事、世界形勢,要不然就是一些從父母那裏聽來的內幕消息。胡同裏的孩子哪兒管這些呀?我們以前就是唱歌、跳皮筋,要不然在一起學習。政治跟我們壓根兒沒關係。”靈山回憶。

對於父母間官職的高低,大院子弟們異常敏感。民俗學者高巍小時候住在景山後街,家裏是地道的老北京人。景山後身是著名的總參大院,他所在的小學中有不少是大院子弟。高巍記得:“那時候已經取消軍銜製了,這幫大院孩子們沒事就把大人以前的肩章拿到學校互相比。官大小比完了,就比誰參加革命早。我那點兒關於軍銜的知識都是那時候學來的。”

1958年,北京崇文區北五老胡同22號家屬組織起來參加社會生產,生產組員們到集體食堂買飯。這是與大院社會截然不同的胡同記憶,至今讓靈山記憶猶新的一幕是,搬進學生宿舍第一天。同屋的一個女同學問她:“你們家是高幹嗎?”靈山說,不是。女同學不言語了,過了一會兒說:“你長得像‘高幹’。”“長相還能看出來?高幹家出來的長什麽樣?”女同學說不上來,但在他們心中確實有一把尺子。對於平民子弟,他們確乎有一種難以言傳的優越感。

大院子弟和胡同子弟,分屬兩個陣營。在學校裏,即便不是一個院的,大院孩子也願意跟大院孩子在一起玩。楊五一從小到大的好朋友幾乎都是大院的。雖然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多年,但他坦言對胡同裏老北京的生活並不了解。“跟胡同裏的孩子接觸也不多,人家也不跟你深交。”

作為胡同裏長大的代表,高巍對於大院子弟的處事方法也感到驚訝。那一年王朔因為與母親的關係緊張而到《心理訪談》做客。他跟母親的對話方式讓高巍感到驚訝,“胡同裏長大的孩子不可能這麽跟父母說話,就算街坊聽見了,也能給你大嘴巴。”就算再生氣,胡同裏的孩子也得跟爹媽稱“您”。

高巍認為,大院文化算不得北京文化,他們是一種革命式的、鬥爭式的文化,不是敵就是友,沒有第三條出路。老北京文化是寬容的,平實的,閑適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雖然沒有什麽高貴的生活,但榮華富貴他們都見過。雖然,彼此也會因為雞毛蒜皮的事兒打架,但打完了還能交朋友,沒有什麽過不去的。

事實上,高巍口中閑適、隨和的胡同北京早已是陳年往事。正經八百的北京四合院在今天的北京已經越來越稀少,即使沒拆也不像個樣子了。解放初,北京人口僅有100多萬。60年後的今天,這個數字已攀升至2000多萬。現實中,老北京人早已是鳳毛麟角,在來自五湖四海的大院子弟們的衝擊下,在北京市舊城改造的風潮中,隨著一條一條胡同的消失,老舍描寫的那種四合院裏居民們家長裏短、共議國家大事的老北京場景正在漸漸淡出,哪種四合院大多建於元朝,許多破落的四合院成変了大雜院,裡麵住著北京最窮的城市貧民,有個電影叫龍鬚溝,還有話劇叫窩頭會館,講得就是這一類大雜院。許多從小就生在機關大院宿舍樓裏的北京孩子,連四合院都沒有見過。北京一些有名的四合院後來成了獨門獨戶名人故居,黨政高官的宅院。住機關大院的幹部總得來講離住上四合院還差一大截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bj2009 回複 悄悄話 我家是複興門外國務院宿舍"號稱國府大院"是北京市90年前最好的公寓,也是配備了幼兒園,商店,糧店,食堂,奶站,郵局,幹洗店,車庫應有盡有,每家都有?爐和浴室,每組都有電話,絕對是北京市獨一份兒,住戶自然都是名人,象李濟深,沈君如,博古,廖夢醒,還有賀龍,葉挺家人,還有後來的李鵬家人…太多了……,和軍隊大院的那些人又是不一樣的,隻有紅霞公寓的房子相當,但是小時候並沒有什麽優越感,認為別人家和我們都是一樣的,但的確也接觸不多因為大院相對比較封閉的
tina0 回複 悄悄話 軍隊大院文化確實跟北京的市民文化不一樣。這種不一樣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大院是封閉的,孤立的,生活自成一體。大院裏的生活和一切活動跟外界完全無關,跟普通北京市民完全無關,甚至跟北京市政府都沒啥關係。當然反過來也一樣。但說大院文化是一種革命式的、鬥爭式的文化,似乎不全麵,也不準確。大院文化可以分為生活文化和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工作中的文化,大人堆裏的文化。生活文化則存在於家屬中,特別是小孩子群裏。之所以能分為兩種,是因為它們並不混合在一起。大人們的工作和小孩子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分開的。一個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大人之間的工作關係,政治派別和立場,並不必然地影響到孩子。大院裏小孩子之間的關係極少摻雜大人的因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