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北京的朋友。
說起北京,那是絕對地維護。“咱北京......”"我告兒你......“,特別要加重兒化音。
我是5,6歲進的京。
老爸在京工作。跟老媽分居13年。在姥爺去世以後,老媽再次提出申請才得以批準。
剛進京的時候,一口地道的中原官話--河南方言。去食堂打飯也隻說”饃“而說不慣”饅頭“。好在老爸所在單位是個集全國江河湖海各地精英的地方,大家也隻是覺得這個小丫頭可愛,並沒有人取笑(也許自己愚鈍沒察覺,嗬嗬)。
我愛北京,喜歡北京的大氣,直率。但是對北京並沒有太多的私欲。像朋友們的那種”外地人“如何如何的想法,從未有過。我相信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北京人都是”外地人“。隻不過來的或早或晚而已。
我希望有一天取消戶口,誰愛在哪裏呆都隨便。就像現在的日本一樣。不是戶口鎖著人,而是人拿著戶口自由居住。行政狀態好的地方,自然就有人願意定居。
政治這玩意兒是專業,尤其是今年跟萬花筒似的紛繁變化,告訴咱這類人,隻有在界外任人宰割的份兒。
扯遠了,還是回到北京。
我家在離天安門城樓子正西車程20來分鍾的地方。30多年前還覺得自己家接近郊區,這會兒已經是市中心之中心了。為啥呢,因為小學2年級的時候學校還組織在附近拾過麥穗。除四害的時候,還專門跑到糞坑附近找過蒼蠅。現在那一片都變成了冷冷的建築群。
糊裏糊塗上完小學,進入中學。
放學的時候,經常會有成群的男生打群架。都是附近幾個部隊大院的子弟,誰也不服誰,一言不合就能召集幾十甚至上百的人。我就親眼見過把板磚往自己腦袋上生拍的主。薑文出道的叫個啥燦爛的電影,就是這幫人的寫照。這幫人都不是北京人,他們卻有著比北京人更強大的優越感。我們那個年紀一共14個班,部隊大院子弟都是一色的綠色,地方單位的都是深藍色。跟現在的校服也差不多,隻不過都是國家掏腰包。穿綠色看不上穿藍色的,是肯定的。
我和我的圈子,都是隻會說標準普通話。民俗民風最淡的一個圈子。父輩們不知道是因為政治的考量不得不如此,還是隻顧工作完全不懂。比如食堂做什麽就吃什麽,都是大眾餐。在北京幾十年喝不了豆汁兒,吃不慣炒肝,隻是因為食堂沒做過。
二十多歲離開北京。我記憶中的北京,春天會刮帶著小沙子的大風,自行車都蹬不動。但是絕對沒有沙漠那種風沙和霧霾。夏天的早晚是涼快的,中午會熱一會兒,雷陣雨也是任性的,說來就來,但十來分鍾就放晴了。秋天最美,白雲藍天,秋高氣爽。冬天的積雪也經常會有一尺厚。
北京有頤和園,北海,景山,有西山的碧雲寺,潭柘寺,還有白雲觀,雍和宮。
偶爾跟大院的班車到頤和園,那時好像隻幾毛錢的門票,或者是早上不要票。昆明湖在晨曦中泛著銀光,空氣中有淡淡的蓮花的甜香,那一刻永遠停在了記憶中。此生恐怕是再也享受不到了。
北京是故鄉。
記憶中的北京是溫暖的,明亮而清澈的。
現在的北京,把自己嚴嚴實實地裹在了水泥中,離開土地太遠太遠了。
我想家,做了一係列的北京小吃,如果想家或者喜歡就看看,然後就是,聖誕快樂????
有這樣的古跡已經非常知足了。全國個大城市,有幾個有這樣的條件?都是水泥森林,毫無特色。我回去一般經過北京,每次都去那幾個地方轉轉,可惜老人太多,像個集市。
50集電視劇《血色浪漫2》(與青春相關的日子)講文革後期及改開開始時的部隊大院子弟的故事。裏麵有馮小剛,王塑,海岩等人的影子。
北京大院的人應該看這兩部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