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湖居

描寫了發生在80年代東北農村的一段兒故事。
正文

小說 風雪馬家山 第三章

(2019-12-27 19:23:42) 下一個
馬小梅出落得愈發的漂亮,黑裏透紅健康的瓜子臉,漂亮的大眼睛和彎彎的眉毛,尤其難得的是,在普遍牙齒都不好的馬家山,馬小梅的一口白牙絕對讓人豔羨。雖然沒有漂亮的衣服,寬大的軍綠色仿軍裝也難以掩蓋小梅纖細高挑的身材。小梅的好身材遺傳自她的母親李春花,但容貌卻容合了父親和母親的長處,在馬敬文七個子女中,小梅是容貌最出色的一個,即便她未來的二嫂王秀,在王家溝是出了名的美女,但和小梅在一起也相形見絀。
木寧中學初三年級三個班150多名學生,小梅的成績能夠穩居前三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卻不如趙大軍。
大軍的父母也是大饑荒時期從河南逃難過來的。在馬家山大隊,河南過來的人不少,但卻沒有成為主流,主要是沒有像馬家北和何玉田這樣的能人。
但所有能人的子女,卻沒有一個在學習成績上能比得上趙大軍的,包括馬小梅。
無論怎樣考試,趙大軍總是年級第一名,據說在全縣的排名都能進入前五名,這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80年代初期,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與縣城中學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在全縣,像木寧中學這樣的公社初中有十幾個,而縣城初中卻有四個,最好的師資全部配備在縣城。每年初中升學考試,前二十名甚至前三十名幾乎全部都是縣城初中的畢業生。在最熱門的中專爭奪戰中,全縣七十幾個錄取名額中,所有的公社初中加起來能有十個八個學生上榜就已經很不錯了,其餘全部被縣城中學的學生占據。
在整個80年代,絕大多數農村學生的終極理想是能考上中等專業學校或中等師範學校,而非考高中上大學。
中等專業學校以行業辦學為主,但業務上由教育部門綜合管理,由國家統一招生錄取的中專生(招生時明確標明不包分配的除外),畢業時也由國家統一分配至基層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並直接具有國家幹部身份。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讀中專成為許多家庭,尤其是縣城及農村家庭的首選。就讀中專的學生,也以初中成績優異的學生為主。
“一流學生考中專,二流學生考高中”,成為那個時期縣城農村中學的一大特點。
但與絕大多數同學的理想不同,趙大軍的理想卻是考上縣高中,以後考大學,並且木寧中學的老師和學生都認為趙大軍可以做到。
同為同年級的馬小梅和趙大軍相好,這在木寧中學初三年級是公開的秘密,雖然兩個人在學校刻意避開不說話,但還是有人在他們回家的路上經常看到兩個人推著自行車並肩走,並且聊得很熱烈。“金童玉女”,有人這樣形容他們倆個。
馬小梅的理想是能夠考上地區的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到縣城小學當個老師,所以她勸說趙大軍畢業時報考中專,以大軍的成績,最好的中專肯定可以考上。這樣兩個人就可以同時畢業工作了。“我們可以一起回縣裏工作。”馬小梅這樣對趙大軍說,言外之意已經很明顯了,就是畢業後兩人成家共同建立家庭。趙大軍則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小梅應該同他一起考高中上大學,然後將來有可能分配到關內,這樣他們就可以回歸故鄉了。對趙大軍而言,帶著父母回歸故鄉是他拚命學習的動力,而考上中專是不能幫助他實現夢想的,因為中專都是定向招生,從哪個縣考出來必須回到本縣的。馬小梅難以理解趙大軍怎麽會有這個奇怪的理想,也難怪,小梅的父親馬敬文15歲闖關東來東北,母親則是地道的東北人。她對父親的故鄉沒有一絲概念,自然談不上感情,回到那裏幹什麽?況且,她也不認為以自己的能力能夠考上大學,她還是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馬家山的孩子們,隻有十歲的林子木是讀書做學問的料,其他孩子能考個有工作的中專就算不錯了。她不明白閱人無數的老父親馬敬文為何總是這樣說,也許不僅僅是因為林子木總是給他講評書的原因吧。無論如何,小梅還是充分相信老父親的眼光的。
趙大軍是她傾慕的人。大軍高大帥氣,學習又好,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趕不上他。趙大軍性格溫和堅毅,做事認真周到,為木寧中學其他男生遠為不及。
大軍曾經去過小梅家裏,這在小小的馬家山是很正常 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到過彼此的家裏。馬敬文對安靜的大軍印象很好,曾誇讚大軍是個有出息的孩子。但之後爺倆談起馬家山的孩子們,敬文對小梅說論讀書恐怕還是林子木要好一些,是讀書的料。但論辦事,其它的孩子都比不上趙大軍。
馬小梅和趙大軍爭來爭去,誰也說服不了誰,內心很苦惱,尤其臨近七月中考,愁腸百轉的小梅顯得越發心事重重。
相對於柔情似水的馬小梅,趙大軍的目標明確而堅定。他自然舍不得馬小梅,但卻堅信自己將來如果考上大學出息了,和馬小梅還是可能的。畢竟他們都還小,隻要自己努力,不但可以實現帶父母回歸故鄉的理想,同時也可以抱得美人歸,帶著小梅一起回去。所以他毫不猶疑地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了。
還是馬敬文看出了女兒的心事,在五月份和三女兒做了一次深談,也知道了女兒的心事。馬敬文支持女兒考師範學校,他也不認為以小梅的水平將來能夠考上大學。當然老辣的馬敬文也不會相信所謂的愛情,在他看來,愛情隻不過是年輕人的一時衝動而已,相比現實生活,愛情什麽也不算。他雖然也比較喜歡趙大軍,但對所謂的回歸故鄉卻頗不以為然。15歲就離鄉的馬敬文雖然在夢中回到過故鄉,現實中他卻一點兒這個想法都沒有。故鄉雖好,親人卻已經沒有一個了,為何要回去?
馬敬文告訴馬小梅:“考上師範甚至工作後你會遇到很多比趙大軍更優秀更合適的男生,即便你現在覺得趙大軍如何優秀,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態也難免有變化。還是別想太多,先考上學有個鐵飯碗再說”。
這次談話雖然沒有完全解開小梅的心結,但她也知道還是先把學業搞好再說,所以又重新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了。
1981年武平市師範學校在兩遼縣招生32名。這年8月,馬小梅以全縣報考中等師範學校全部學生中的第32名,被武平市師範學校錄取。而趙大軍則以全縣全部學生中第四名的成績進入兩遼縣第一高中。
9月,馬敬文借了隊上的馬車,拉著女兒的行李,把三女兒馬小梅送上了南下武平市的火車。3個小時後,馬小梅就坐到了新分的宿舍中,開始了全新的學習生活。
而趙大軍則早幾天就在縣城的高中苦讀了。對於這對情竇初開的小情侶,分離時的難分難舍很快被新鮮的學習生活所代替了。上學後他們經常通信,分享彼此的學習生活,也緩解了彼此的相思之苦。當然,假期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回到馬家山長時間在一起了。
漂亮的馬小梅在武平師範學校自然不乏追求者,但她從未改變過對趙大軍的感情,對追求者也從未假以顏色。
在波譎雲詭的大變革時代,這兩個年輕人的愛情長跑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前路漫漫,隻是現在沉浸在甜蜜愛情中的馬小梅和趙大軍意識不到罷了。
心高氣傲的趙大軍沒有想到,自己的回鄉之路是如此的坎坷甚至最終沒能成行。從青年時代就力壓同輩的大軍,最終走了一條與自己理想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而這條路,注定使趙大軍成為木寧公社這個時代最為傑出的人物,即便馬家北亦難望其項背。
可是,選擇這條路的代價,終生壓在趙大軍的心底,是趙大軍一生的心債,也是他絕對不能觸及的傷疤。
馬小梅趙大軍離開馬家山之後,秋去冬來,中國農村普遍實行了包地到組,之後包地到戶的製度,稱為“聯產承包責任製”。
而馬家山大隊,由於分地而產生的矛盾,在1983年全麵實行承包製之後爆發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