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靈隱寺之憾
又是一年臘八節,杭州靈隱寺的施臘八粥的習俗,再次引來善男信女。不過我今天要說的,是我十年前的一樁往事。記得十年前的2007年5月底,我晃悠晃悠,就晃悠到了杭州,好多佛友一起;其中某一日,陰雨蒙蒙,整個西湖都隻能看清楚近處,遠處都在煙雨的迷霧之中。這天,浙大的宋老師提議,帶我去靈隱寺逛逛,我一聽去靈隱寺,興趣極大,就屁顛屁顛的跟去了。去了靈隱寺,到了吃午飯時間,那正是旅遊旺季啊,寺廟外邊給遊客吃的餐飲,那叫一個宰人啊,宋老師說,到寺廟齋堂吃齋飯吧,吃齋飯吃過再交點錢就可以了!我說好吧!就尾隨一位接待我們的出家師父,把我倆帶到了齋堂。到了齋堂,齋飯時間已經過了,有兩個年輕的沙彌,正在打掃齋堂。聽說我倆要吃飯,兩個沙彌說,先問問還有沒有飯,一問還有黑米米飯,問吃不吃,我說吃啊。帶我們來的師父就離去了,讓兩個沙彌接待我們。這可好,兩個沙彌師父說,不要亂跑,你倆老老實實坐在那裏等待,不準說話不準動。沙彌師父有點俏皮,半帶玩笑,也半帶給我們講規矩,因為寺廟齋堂都有規矩嘛!我一聽,要守規矩,就和宋老師老老實實坐在那裏,就好像學生要聽課一樣;靈隱寺那麽大的齋堂,隻有我倆坐在那裏等吃飯,有點不好意思。兩個沙彌師父一邊打掃衛生,一邊就和我倆聊起來了,東南西北的閑聊,我也奇怪,他又不讓我們說話,又要和我們聊,我也迷糊了,看來規矩隻是說說而已啊,聊就聊吧。聊了一會兒,廚房裏麵齋飯送出來了,其中一個沙彌師父就用一個盤子端來兩碗米飯,我一看,離開座位要去迎接,沙彌師父半嚴肅半玩笑的看我一眼,說了一句“不準動!原地坐著!”我一想,我一動,又犯規了,因為別處寺廟都是這規矩,我也知道,人家靈隱寺也是這規矩,,我也理解,於是我又老老實實原地坐著!但是我內心那個別扭啊,為啥別扭呢?讓出家師父伺候我們?你說這消福多厲害啊?我心裏那個不自在啊,我就對宋老師說,我說宋老師,你看咱倆在家人,讓出家人給我們端飯端菜,是不是不好啊?是不是損福太嚴重啊?哪有讓出家師父伺候我們的?宋老師也說,是啊,不合適啊!於是,我們就對沙彌師父說,說師父伺候我們,我們不自在啊,我們在家人受不起。話說完了,師父說,沒關係啊,你們以後也給別人這樣服務,就可以了,不必太拘束這個事情。師父這樣說了,算是個開解,但是我內心還是覺得不自在,總覺得讓出家人伺候我們是不對的。然後要吃飯,師父說現在不準說話,開始吃飯;於是就吃飯,那個黑米米飯味道很好,菜好像是那種江南很常見的那種空筒菜,味道很清淡,但是很合適我的口感。那幾乎是我在杭州呆那段時間,吃過的最美味的飲食了。大家經常去寺廟的應該有感覺,就是寺廟那個飲食,烹調都很簡單,使用的作料都很少,但是確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少頃,齋飯吃完了,我起身想把碗筷湯匙什麽的送到廚房去洗,沙彌師父又把我一指,一句話,坐下不準動,我來收拾。於是,我和宋老師即老老實實坐著,眼看著兩個沙彌師父收拾幹淨我們麵前的碗筷餐具,擦幹淨桌麵。然後又和我們聊了一會兒天,就告訴我們,說如果你們有事,現在可以離開了。總之,從進齋堂到出來,整個過程,都是兩個出家師父,伺候我倆,所以,我一出來,就和宋老師說,我說不行,要做一點補償,放點零錢到廚房吧,就在廚房門口的功德箱放了50塊錢。但是還是覺得被師父伺候了,覺得心裏不自在。那天在靈隱寺逛了幾個來回,被江南寺廟的那種不同的感覺吸引了,靈隱寺有一種奇怪的讓人幽靜的感受,就是雖然寺廟裏麵人山人海的遊客,但是寺廟的幽靜,似乎並沒有太嚴重的打亂,林隱寺真的有那種很奇怪的力量,就是人很多,進進出出,人山人海,但是這個寺廟能給人一種奇怪的感受,就是在人山人海的嘈雜之中,還能不打破那種幽靜,這種感覺我以後去了別處很多寺廟,也沒找到那種感覺;別處的寺廟,人一多,就鬧起來了,靈隱寺不同,人再多,再商業化,寺廟給人的感覺也是幽靜的,不令人心煩心亂,這座寺廟就是這麽特別;所以,不知道靈隱二字,到底有什麽奧秘,大概當時了解了,現在我也忘卻了。現在能記得的,除了寺廟的這種奇異的幽靜之外,就是記得被出家師父給伺候了一回,被伺候了一回,我內心別扭了十年,那份別扭現在還是沒有消失;那份別扭不是說不感恩師父,或者埋怨師父,而是覺得自己不應該讓師父伺候。
其實那之前,我也是經常各處寺廟去跑跑,跑好多年,齋堂都有規矩,也知道不準說話,不準亂跑,不準這個,不準那個,可是,人家寺廟是在家人照顧齋堂,你心裏沒有那麽嚴重的別扭啊!所以會老老實實按照規矩坐在那裏!而靈隱寺當時是兩個出家師父,照顧我們,所以,你說你不起身去迎接吧,顯得我們第一很失禮,第二也不合乎佛教規矩,所以,我一會兒起身,一會兒起身,總想去自己做,別讓師父伺候我們,但是你一起身,師父覺得你不懂得寺廟齋堂的規矩。這是當時那個情況。
其實,全國各地很多寺廟,有這種習慣,就是讓出家人在廚房做飯,出家人照顧齋堂,出家人照顧在家人的飲食起居,我今天就想說說這個事情。既然象靈隱寺這樣的名刹,尚且如此,別處寺院又當如何呢?其實很多寺廟,都是出家人幹活,在家人享受,這個真的有點不太合適,有點本末倒置。
一說到這個,似乎就又是說人家出家人難道不會管寺廟,還要你個在家人在這裏說這些?可是這些問題不說,真的很多時候不是太好,我總是希望以個人的力量,去改變一些不太合適的習慣,因為有些習慣不改變,真的會帶來很多的害處。比如下麵在這個典故:
《四分律》記載,賓頭盧尊者出家前是一個國家的大臣,出家後證得阿羅漢果位。他的頂頭上司——該國國王優填王每次到賓頭盧尊者修行的寺院參禮,賓頭盧尊者都隻是坐著,沒有起來迎接國王。
有一次,陪同國王前去的諸位臣子看不慣,在回程的路上挑撥國王說:“賓頭盧這樣對待國王,實在是不禮貌、不尊敬。”說了一堆壞話。國王被激怒了,打算下次來寺時,如果賓頭盧再不起身迎接,就殺了他。後來,當國王再去寺時,一到大門口,就看見賓頭盧尊者走上前來迎接,一共走了七步。國王生氣地說:“以前本王來的時候,你動也不動;今天為什麽卻下座來迎接呢?”
賓頭盧尊者平靜地說:“國王以前來,都是帶著善心來,所以我不必起座迎接。可今天卻不同,國王是帶著惡心來,如果我不起來迎接國王,恐怕會被國王殺害的。”
優填國王聽後,大吃一驚,稍後歎了一口氣說:“善哉!弟子實在愚癡,不應該相信別人亂說,分不清凡夫與聖者,差點造成過錯。” 賓頭盧尊者說:“國王!請你發露懺悔,可以避免墮入地獄受苦。但已經無法避免的是,由於我起來走了七步,你的福德受到了折損,七日後國王必將失去王位,遭受到十多年的痛苦。”
果然,七天後,鄰國率兵來攻打,優填國王被打敗活捉,戴上鎖鏈被囚禁十二年。
又如《順正理論》說:“諸天神眾,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禮,亦不求比丘禮,以懼損功德及壽命故。”
比如受了五戒的居士,那個天神都不敢接受你的頂禮,更不敢接受比丘頂禮,大家還記得我之前有一篇博文,《不要頂禮護法神》,還記得嗎?你受五戒,你頂禮護法神,護法神都要損福,損壽,損健康;要是出家人頂禮護法神,護法神更加慘痛,所以,出家人不能頂禮護法神,在家居士也隻是合掌問詢,做到這個就可以,不然你一頂禮,護法神就跑一邊去了。護法神可比我們聰明多了。你一頂禮,護法神就損福,之前我勸大家,平時逢年過節或者合適的場合,頂禮父母就可以了,不能象有的師兄,每天拜父母幾百拜,我說這個也沒人信,我說你真的想利益父母,你讓父母去拜佛,而不是你拜父母,也沒人聽。不是說我們不能頂禮父母,而是要有個合適的尺度。也不是說,我們不供養父母,父母必須供養,你不供養父母就是罪業,僅僅不供養就有罪,何況別的,為什麽不供養父母就有罪?華嚴經說的清楚,知恩不報,多遭橫死,所以,你怎麽可以不供養父母?但是,供養父母也重要,你拿父母錢財去替父母修福,更重要,因為後者替父母增福!如果你能勸父母學佛,那就孝道更圓滿了!因此,有些人一看到我講有些原理,他那個大腦,是僵化的,他不能站在利弊的各個角度看待問題。總之,該禮拜誰,不該接受誰的禮拜,該讓誰去禮拜,誰會得到利益,被禮拜的會不會失去利益,這裏麵的原理,你都要清楚,不能糊裏糊塗。
頂禮是這樣,讓對方出家人或者父母經常伺候你,是一個道理。讓出家人伺候你,你損福非常快。我們在家居士,不適宜接受出家人的伺候,或者讓出家人為我們奔波付出;之前我有個佛友的佛友,某天站在我家門口等車,因為我家門口是個中轉站,這個佛友讓師父開車來我家門口接她到寺廟,因為她和我不熟,我很想說她兩句,但是我也不方便說她什麽,之後我托另外一個她熟悉的佛友轉告她,居士如果要去寺廟應該自己想辦法去,不要讓師父開車來接你,你有多大福報經得起讓師父接你?她那個佛友說,你的好意我明白,但是沒辦法對她說,因為她不可能接受我們的建議,很自以為是的一個人。我說好吧,那我就不說了。大概那個佛友了解她,說她經常讓師父幫她做這個,做那個的。結果呢,到了第二年,我佛友對我說,說這個讓師父接她的佛友,得了很重的病,都快絕望了。我就對佛友說啊,我說經常使喚出家人,這個損福太厲害了,別的我也沒多說什麽。後來她是不是康複,我也不知道了,再後來,聽說那個佛友讓師父發動了本市很多學密的師父,大概有幾十個吧,給這個居士做法事,據說病情又好了一點點;但是勞駕這麽多師父給她做法事,她是不是給師父做供養,我也不知道,但是據那個佛友說應該很少,也就是說,那個法事,自己付出很少,或者幾乎沒有付出太多供養師父,又勞駕幾十個師父給她做法事;我說啊,這有多大福報這樣折騰?真的要想康複,不是讓幾十個師父來伺候你,你要是真聰明,你應該反過來去伺候幾十個師父,那個病自然就好了。所以,和師父在一起相處,人要聰明一點,機靈一點,舍得付出一點,多多避免享受,萬不得已受用了一點點,也要立即補償。
鑒於上文所講述的,我個人有個建議,我是建議寺廟可以采納如下做法,一個建議是,可以讓廚房和齋堂由在家居士打理照顧,出家人不下廚房;另外一個建議是,如果有的師父覺得寺廟做飯很重要,因為有的寺廟的師父很講究,你修行不夠的,還不允許你下廚房,因為你做的那個飯,帶有你的信息,也就是說,帶有你的業力,帶有你的習氣,有的師父很講究,寺廟裏麵修行很高的居士,或者修行很高的師父,才讓你下廚房!所以,你看妙祥法師以前在五台山,是廚房裏的;大家還記得六祖慧能大師,是不是也在廚房裏幹活?範仲淹那個莫莫堂的典故,觀世音菩薩也化身躲在廚房裏幹活!寒山拾得的典故裏麵,似乎其中一個也是在廚房幹活!佛菩薩經常化身都躲在寺廟廚房裏麵!我這裏一個寺廟,有個老居士辛苦在廚房幹活,還精通各種深密的佛理,我猜測大概可能也是個菩薩!佩服的不得了。為啥佛菩薩都愛躲在廚房奉獻大家呢?為啥大德都愛安排修行好的人在廚房幹活呢?因為這個寺廟的飲食很講究,修行好的人,做的飯,你吃了很有加持力;業力很重的人,做的飯,師父一吃,居士一吃,影響修行,所以,有的師父很講究,你修行不夠,明理的師父還不準你下廚房。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個人是建議,如果一定要出家人打理廚房齋堂,我建議這一類寺廟,居士不應該在寺廟受用飲食,因為你受用不起;或者如果這一類寺廟,也可以另置一個居士吃齋飯的地方,和出家人的廚房和齋堂分開,居士這邊的齋堂,全部由居士服務,不能讓出家人卷進來服務,這個不利於在家人;總之一句話,避免讓出家人伺候在家人。這隻是我個人一點淺薄的建議,也許對有些寺廟管理方麵,有一點點小小的參考意義,對一些在家居士如何住廟,如何和出家師父相處,上文應該也有一點參考意義!
吉祥果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