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五味食物比原鮮食物更利於壽康
=====================
事實上,關於中國不同菜係的口味差異,以及哪一種菜係逼格最高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息過。比如一直認為川菜重麻重辣,但卻不知道這隻是川菜之一部分,而非全部。比如粵菜最提倡食品的原汁原味。比如淮揚菜由於經常被用於國宴,於是被認為逼格最高,等等。我們本文不爭論別的問題,就探索一個問題:是不是不使用任何酸甜苦辣鹹的調味品,不使用任何作料的原汁、原味、原鮮的飲食,一定是最好的或者最健康的呢?至少,我在查閱《黃帝內經》後,認為絕對不是。
比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這段經文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五味無論哪一種口味太過都不好,但也沒有主張說不要五味,徹底祛除五味,徹底消滅五味,追求徹底的清淡,才會健康。這說明什麽問題?說明我前文所講的,對五味應該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原則才對。
還有,從上文《素問·生氣通天論》主張“謹和五味”,就可以看出,《內經》並不主張什麽“原鮮原味”,而是主張要“謹和五味”。既然是這樣,做菜的時候,使用各種作料,各種酸甜苦辣鹹的調味品,本身就屬於《內經》主張“謹和五味”的原則的。不使用這一原則,反而追求食材原鮮原味的,並非《內經》主張的健康原則。不然《素問·生氣通天論》為什麽這樣說: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所以,遇到具體的問題,要認真研究,不能聽那些為了抬升自己逼格而整天瞎忽悠的人胡說八道。記住,《內經》是主張食材要調和酸甜苦辣鹹之五味的,《內經》並沒有主張不用作料,也沒有主張不用酸甜苦辣鹹的複合味,也沒有主張食材最好原鮮原味,《內經》更沒有主張消滅五味並且推崇“清淡”,《內經》隻是主張“五味適中不過”。所以,具體問題要具體考證,不要看到什麽人名氣大,說幾句話,你立即就當真了。
從《內經》上述經文可知,能夠謹慎正確調和使用酸、甜、苦、辣、鹹五味之調味品的食材,更利於健康長壽,而並非杜絕五味追求清淡追求不用調味品的原味食材更利於健康長壽。經文為證,此不贅述。
另外說幾句題外話:粵菜是因為衣冠南渡,由秦人帶去南粵的菜肴口味,連粵語本身都是秦語的遺存。閩南菜則是因為衣冠南渡,由河南人傳入閩南和台灣的菜肴口味,連河洛語係的閩南語,都是河南傳入閩南的。淮揚菜的來源比較複雜,曆史上江浙地區,既有原生土著,又有部分衣冠南渡傳入的居民,還有唐朝時期從朝鮮半島移民過來的居民的飲食習慣,又有北宋南遷杭州時,由中原河南帶入江南的飲食習慣。包括今天的吳語中,以上海話為例,很多發音和福建台灣的閩南語發音相近,為什麽?因為吳語受河洛語影響大啊。河洛語,不僅僅影響到閩南和台灣,也影響到江浙方言。再後來,隨著湖廣填四川、湖廣填陝南,閩粵的一些飲食口味習慣,又回傳到川渝、陝南。整個中國的幾大菜係,都隨著曆史人文的各種時空變遷,不斷的互相融合,並且互相影響對方。很多人對自己的祖宗從哪裏來的,都不知道,但是對於自高自大貶低其他菜係、貶低其他口味倒是很看重。
吉祥果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