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轉發自吉祥果論壇文章《《聖經?舊約?箴言》離群獨處,自顧自己,抗拒智慧 》

(2021-11-11 09:04:52) 下一個

《聖經•舊約•箴言》離群獨處,自顧自己,抗拒智慧

本文每一出處之文字,都是另一出處文字之最佳注解。我這裏注解佛法,沒有任何門戶之見,也從來不局限於任何宗教派別、或者科學、或者曆史、或者哲學,不局限於任何學科,隻要是合乎真理的見地,我都會信手拈來,並且打通其不同出處之間的理解管道,全方位啟發大眾。如果一種見地、理念或者智慧,不能貫通古今全部學科,那麽,或者是佛陀的智慧不是普世的,或者自然科學的理論不是普世的,或者其他宗教的智慧並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既然彼此都各自自稱是最高真理,那麽,必然最後在同等邏輯前提下,會有一個“趨同的結論”,盡管他們在形式上表達略有不同,但本質必然一致。

(吉祥果2021.11.10)

離群獨處的,隻顧自己的心願,他抗拒一切大智慧。
——《聖經•舊約•箴言》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六祖《壇經》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
——《呂氏春秋•盡數》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唐•白居易《中隱》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對於孤立係統來說熵是增加的,總過程是從有序到無序;而對於開放係統來說,由於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可以從外界獲取負熵用來抵消自身熵的增加,從而使係統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
——普利高金“耗散結構理論”

無論是熱能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還是分子間能量轉移依靠互相碰撞實現,或者介質間轉移能量需要依靠相互介入的做功而實現,都證明一件事:脫離了互相接觸的孤立存在,不能實現任何能量轉移,不管是獲得能量的轉移,還是失去能量的轉移。
——物理學常識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