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博物館世界上總共有三個,一個在畢加索的故鄉西班牙馬拉加,一個在巴塞羅納,還有一個就在巴黎。巴黎畢加索博物館坐落於塞納河右岸曆史悠久的瑪萊區,與奧賽、瑪摩丹和橘園一樣也是改建而成。博物館前身是一個建於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格的酒店,一直都是受保護的曆史遺跡。畢加索在世時就向法國捐贈了自己的很多作品,在他去世一年後,其大部分作品被捐出,巴黎政府當即決定將此酒店改建作為收藏和展示這些作品的博物館。當畢加索遺孀去世後,他的所有作品都被捐出,博物館經過再次改建正式命名為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
畢加索早年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他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繪畫已經達到一般人心目中的真好水平。二十世紀之初在畢加索二十歲的時候他離開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了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畢加索長期定居巴黎,幾乎稱得上是半個法國人,因此博物館收藏了非常之豐富的畢加索作品,展現了其藝術生涯的不同時期。
巴黎蒙馬特高地是流浪藝術家的心靈故鄉,在這裏徹底消除藝術和生活之間的分界,人們來到這裏,呼吸在波希米亞大都會的氣氛中,尋找機會以及在其中活著的意義。文藝、叛逆,追求自由,不斷挑戰倫理底線,從奇裝異服到實驗藝術,波希米亞風格就是不斷打破常規,沒人監督,沒人幹涉,各走各的路。畢加索到法國後就住在巴漂集散地蒙馬特,在那裏他結識了很多藝術家包括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畫家和馬蒂斯、布拉克等,他的早期作品能夠看到無數流派的影子,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吸取應用。隨著對不同的藝術理論、技術和思想的嚐試,畢加索的風格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馬蒂斯野獸派作品使畢加索的創作更為激進,直至其革命性的藝術突破——立體主義流派。畢加索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現代藝術家,在藝術上可以說是無人能及,獲得的巨大財富也是無人能比。
在巴黎巷口轉角處的畢加索博物館屬於小眾,體量不大,收藏豐富但不盡展出。畢加索藝術創作幾乎貫穿一生,多產且豐富多樣,早年的藍色、粉色時期,立體主義時期以及後來的超現實主義等等。博物館藏品除繪畫、素描外,還包括手稿、照片、雕塑、陶器、版畫等,可以看到畢加索藝術生涯不同時期的發展和變化。博物館展廳風格簡約清新,一幅幅現代藝術作品在白色清亮的牆上,在華麗的巴洛克建築中陳列,有種時光交錯的感覺。
畢加索藍色時期作品——畢加索的好友卡薩吉瑪斯之死讓他陷入了痛苦之中。1903年冬天,畢加索再到巴黎,寒氣逼人,為了抵禦夜間的寒冷,畢加索不得不燒畫取暖。熊熊火焰吞噬了畢加索的素描和水彩畫,也吞噬了他的自信。他曾懷疑自己作品的價值,懷疑自己所走的道路。這段期間他的創作被稱為藍色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以藍調為主比較晦暗,本來藍色就是憂鬱的顏色。當畢加索在蒙馬特邂逅了他的第一個模特及情人後,藍色時期的憔悴和憂鬱宣告結束,之後的創作以柔和亮麗的顏色為主,畫麵漸漸溫暖起來,並在印象派的色調中學習塞尚的形體表現,粉紅時期就這樣開始了。
下麵左幅《卡薩吉瑪斯之死》描繪的就是薩吉瑪斯自殺身亡的情景。卡薩吉瑪斯也是一位畫家,他曾鼓勵畢加索嚐試以藍色調作畫。這段時期畢加索不僅創作了數幅卡薩吉瑪斯的肖像畫,而且還描繪了以貧窮、孤獨和痛苦的底層人民為題材的作品,這些都是其藍色時期的代表作。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曆自己的藍色時期。
藍色憂鬱的畢加索《自畫像》
左幅《赤腳女孩》是畢加索十四歲之前的作品,是他的第一幅油畫,當時畢加索在西班牙科倫納美術學院學習。赤腳女孩和右幅《戴帽子的男人》這兩幅作品一直在畢加索生活和創作的地方陪伴著他,因為它們有著科倫納的味道讓他無法忘懷。
畢加索說過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長大之後是否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因此他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想把自己變回小孩。
畢加索九歲開始畫畫,作品總計近四萬件,是史上最多產的藝術家,產量之大讓人瞠目結舌,被許多藝術家膜拜!畢加索一生經曆了古典的學習,後期印象派的模仿,立體派的創新,風格從寫實到抽象。畢加索寫實風格作品《奧爾加在扶手椅上》有很濃的古典味道,奧爾加是畢加索正式結婚的第一位女人。
當畢加索在蒙馬特認識馬蒂斯的時候,正是野獸派在法國蓬勃發展的時期,畢加索受其影響開始轉變繪畫風格。我們最初認識畢加索,大多是他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立體主義源於法國,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運動之一。不同於古典主義傳統藝術手段體現的寫實風格,立體主義對現實世界的描繪不僅限於展示美或是滿足於場景重現,而更多利用抽象、解構的幾何線條形狀來表達藝術家對事物的理解,結合視覺性和哲學探索,從多角度描述事物的客觀真相,展示對世界的認知和自我的思想情感,將藝術從歌頌升華到對自然的哲學思考。
畢加索立體主義繪畫以空間、色彩、線條形狀甚至雕刻來表現豐富的立體造型,將多個視點放在同一畫麵中,眼睛能看到多少,物體就有多少現象,腦子裏就會產生多少理解。立體主義關注事物的形式超過了物體本身,因此強化變形,比塞尚、馬蒂斯的變形更加誇張。巴黎的波希米亞生活,孕育了畢加索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立體主義風格作品《亞維農少女》(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走向,對此評述已經太多。
畢加索的作品容易令人胡思亂想。立體主義的這些破碎小方塊拚接排列,前後上下以及側麵同時展現撲向觀者的眼睛,其幾何造型式藝術語言讓傳統藝術第一次產生了迷惑:現代藝術究竟是不是藝術,抑或是哲學?
畢加索的情人Dora Maar,把兩個方向甚至多個方向的臉畫到一起。畢加索以朵拉·馬爾為模特創作了許多畫作,形式和顏色都超越了人物本身,這些靈感來源於塞尚的繪畫理論。
畢加索的作品辨識度高,很多畫一看便知,會說這個So Picasso。懂或者不懂,畢加索總是能讓人停下來看上幾眼,即便能看明白畫什麽可能也無法理解,但也的確有美感。
畢加索超現實主義作品繼承了立體主義的藝術表現,與達利有所不同。在博物館看到畢加索著名的超現實立體主義油畫《格爾尼卡》布置在大麵牆上,同時有很多關於《格爾尼卡》的創作草圖和影像。戰爭題材作品《格爾尼卡》根據真實事件創作,由現實元素和象征符號堆砌,記錄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的曆史。1937年,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空襲夷為平地,畢加索為巴黎世博會西班牙場館畫了《格爾尼卡》壁畫,對法西斯暴行表示強烈抗議。原作藏於西班牙馬德裏索菲亞藝術中心。
畢加索博物館裏介紹《格爾尼卡》創作過程的影像
畢加索另一幅戰爭題材作品《朝鮮大屠殺》
博物館豐富的收藏可以讓人了解畢加索的方方麵麵,尤其是大量的草圖手稿可以看到他的創作過程,同時還有許多畢加索的照片。
吃、喝、玩、Do(畫畫),畢加索一樣都不會少。
畢加索後期作品集立體和超現實主義於一身,人物造型已經粗大寬厚到如巨大雕塑一般,體積感強大到令人不安。
畢加索是法國共產黨眾所周知,烏托邦的共產主義理想當時深深影響了畢加索的創作。二戰期間畢加索仍留在巴黎,希特勒的暴力美學並不排斥傳統審美意識但絕對排斥現代藝術,畢加索和馬蒂斯的很多作品被納粹燒毀。
畢加索鼓搗的東西很多,雕塑、版畫、現代設計都有。畢加索非常珍視自己的雕塑作品,其中大部分個人實驗的雕塑不予人分享,在1966年巴黎舉辦的畢加索大型回顧展上,人們才得以一睹大師的私藏雕塑作品。
畢加索說:“在繪畫中,尋找是無聊的,發現才是根本。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畢加索不僅是一個畫家,更是一種潮流、一個偶像、甚至是一種思維方式,無論當時或是現在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