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客

The Sight, The Sounds, The People
Head Out On The Road With Me
個人資料
正文

藝術車站:奧賽博物館(中)

(2022-03-23 15:48:07) 下一個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洲相對和平,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不僅體現在生產生活方式上,也影響著人們的藝術審美觀念,藝術潮流開始多樣化。這一時期的法國藝術不隻是純粹的某個派別,而是各個現代流派相互融合並存發展的美好時期,擁有象征主義詩歌、自然主義文學、非理性主義哲學、波希米亞風格、美術的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孕育出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和作品。凡此種種,演繹出自由、平等、寬容價值觀的普適文化意義。

文明的發展離不開藝術,藝術的創造離不開它所處的時代。一場以光影為主題的印象主義運動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是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水嶺,是法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發展到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鼎盛時期,成為法國藝術主流,並影響了整個歐美畫壇。如果說文藝複興是近代繪畫的開始,那麽印象主義則是現代繪畫的起點。印象派繪畫大大提升了人們的視覺體驗,至今我們看到美好景致會讚“像畫兒一樣”,看見好畫會讚“像真的一樣”。

歐洲十七世紀學院建立的藝術美學觀,在印象派繪畫的很多方麵依然存在並且與傳統藝術一脈相承,最大的區別在於對色彩的理解和自由的主題。古典繪畫的傳統方式都是以素描為先(有時會畫多幅素描),以模特擺好造型,就像麵對舞台戲劇場景作畫,畫麵的明暗色彩和光線表達類似舞台燈光效果,畫好之後用油(最早是蛋清)和粉末顏料調製顏色進行上色。所以古典畫的顏色總是傳統的棕褐色調子,畫麵也顯得很薄很平整,基本沒有筆觸。到了印象派,畫家擺脫了傳統意願,走到戶外麵對自然寫生,真實地根據大自然中的光線和色彩,眼見為實以瞬間的印象作畫。因此畫麵色彩鮮明豐富,構圖造型寬廣無邊。同時因為工業管狀油畫顏料的出現,畫筆可以直接沾著顏料在畫布上一層一層地塗畫,如此明顯有了筆的觸覺。另外傳統繪畫主題注重內容情節,總是在誇張生命的激情,重複訴說曆史或社會悲劇,而印象派題材自由廣泛,無論是城市或鄉村,畫家試圖表現的都是身邊的生活瑣事和見聞。

尚·巴蒂斯特·卡爾波(Jean-Baptiste Carpeaux)的雕塑作品,動感十足。奧賽的雕塑全部擺放在地麵一層和中間層的過道兩邊,一進門便可看見栩栩如生的各種雕塑歡迎光臨。

奧賽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及質量令人驚歎,像莫奈、梵高、馬奈、畢沙羅的作品都是一房子一房子的,是世界上收藏印象派繪畫最多的博物館。作為奧賽的核心,頂樓即是印象畫派的眾神之地,最著名的藝術品全都集中於此,鮮明悅動的色彩點亮了每一個展廳房間。印象主義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產物,藝術家們體驗著工業文明帶來的現代生活方式,描繪巴黎的城市街道,蒸汽氤氳的火車站,蒙馬特自由的波西米亞人;咖啡館與酒吧、花園與河畔那些泛著韻味的光色還有享受生活的男女,都是他們熱衷描繪的場景和自由表達的主題。每個畫家的作品表現的都是一個人的印象,記載了巴黎的社會人文風貌,是藝術家對美好時代的獨家記憶和最好的見證。

這一展廳陳列的是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沙龍展的作品。前文說過巴黎年度沙龍展是藝術家展示和交流的空間,不但可以讓作品得到認可,亦可以此維生。印象派與沙龍展同樣密不可分,然而當時學院藝術領導一切,一批年輕畫家包括米勒、莫奈、馬奈、德加、雷諾阿、畢沙羅等的作品屢遭評審落選不得參展,導致許多藝術家生活貧困潦倒難以為計。於是另辟蹊徑舉辦落選作品展覽,以此反抗和挑戰官方沙龍的開始,也為十年後的第一次印象派獨立沙龍展奠定了基礎。第一次印象派畫展以莫奈《日出印象》為首,包括德加、雷諾阿、畢沙羅以及女畫家莫裏索的上百件作品,雖然遭到主流評論家的批評諷刺,但仍然堅持每年舉辦,總共進行了八次,直到1886年。在第一次畫展上被評論家戲謔的“隻有一種印象”則成為這個藝術流派的稱號而流傳興起,並最終產生了劃時代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印象主義。

奧賽收藏最多的依然是莫奈的作品。莫奈一生作品無數,早期題材廣泛,靜物、人物、風景都有,最後歸於自己的花園。在十九世紀後期開始係列繪畫的創作,即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下連續畫同一個物體來表達不同的色彩印象,最早是魯昂教堂、幹草垛,後來是睡蓮和日本橋(以橘園和瑪摩丹收藏為最)。師從外光派畫家布丹,莫奈在印象派中屬於以光影色彩為主的重光派,光成為畫麵的主題,出於對陽光的熱愛,燦爛無處不在,哪怕在陰影裏也能看到光明。

魯昂教堂係列作品以一座永恒靜止的教堂為主題,以光線為雕刻工具來呈現教堂不同的麵貌,將一個永恒的象征表現在瞬間消逝的時間光影中。從清晨的淡紫,黃昏斜照的橘紅,到夜幕下的剪影,在相同尺寸畫幅中,有正麵、斜角、鍾樓等各種姿態。魯昂大教堂在莫奈筆下,沒有風景畫的自然氣息,而成了寫意的時光教堂。

莫奈堅持認為,景物就是光與影的印象!他是真正徹底的外光色彩色調大師。

留不住的摯愛卡米爾——莫奈一生畫的最多的女人。莫奈自從認識卡米爾後就不厭其煩地畫她,從最初的《綠衣女人》、和兒子一起穿過《罌粟花田》,到後來《穿和服的卡米爾》等等。最有名的《撐陽傘的女人》已是普及經典,收藏於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後來卡米爾不幸盛年病逝,莫奈畫下了卡米爾最後的容顏,藍色、白色、灰色冷冰冰地躺著,筆觸急促淩亂,害怕慢了就會消失再也見不到。莫奈此時隨意淩亂的筆觸就是他自己內心和情緒的抒發。

無論是怎樣的作品,藝術家都是靠一筆一筆的筆觸來完成的,如同作家寫作一樣。筆觸在畫布上的表現力是藝術家表達情緒和內心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一個藝術家的個性氣質和風格。工業顏料的出現可以讓油畫畫得厚重,明顯的筆觸顯示著畫筆在畫布上的運動痕跡,比如梵高旋轉的筆觸,莫奈光感的筆觸,修拉的點彩筆觸以及俄羅斯畫派的大筆觸等。

斯人已去,時隔十一年,莫奈畫了兩幅與《撐陽傘的女人》類似的作品,同樣的角度,相似的構圖,依然是陽光明媚,藍天流雲,風吹裙擺,畫裏的每一筆都蘊含著畫家的深情,卻唯獨讓麵容隱藏在陰影裏模糊不清。莫奈以此兩幅紀念他心中永遠的卡米爾。

馬奈所處的年代,正值法國藝術界各種派別不斷進行爭論的時期。馬奈既厭惡安格爾的學院派,也不喜歡諸如德拉克洛瓦和庫爾貝這樣的學院反對派。馬奈模仿過一些拉斐爾和魯本斯的作品,卻大膽突破傳統審美和保守思想,以極端寫實的手法表現學院藝術的經典題材。馬奈不僅在主題上與眾不同,色彩上也是明亮跳躍的強烈對比,真正成為挑戰藝術傳統的先峰。

《草地上的午餐》表現巴黎布洛涅森林的閑適生活,西裝紳士中間的祼女是最大的爭議,與畫麵色彩格調形成鮮明對比,徹底打破了傳統審美價值。這是模仿拉斐爾的一幅類似作品,馬奈校仿的目的是想以此批判傳統保守的審美觀念,讓專家評審大跌眼鏡。雖然印象派以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命名,但公認的印象派奠基人應該是馬奈,其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也算是印象派的開山之作。

另一幅馬奈名作《奧林匹亞》校仿文藝複興大師提香,同樣是反傳統的叛逆表達,與學院派推崇的經典完美的維納斯格格不入,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和震驚,甚至還被貼上了不道德的標簽。

《吹短笛的男孩》是公認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馬奈作品。空白的背景上一個幹淨利落的少年,畫麵樸實線條輪廓清晰,人物的顏色紅、黑、金很漂亮,沒有過多的內容表現,看上去簡單隨意卻耐人尋味。

馬奈自從《草地上的午餐》落選後就放棄了沙龍,他也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畫展,但仍與許多印象派畫家有著密切聯係,他們始終以叛逆的馬奈為中心探討和創新。在經曆爭議和質疑後,馬奈最終征服了盧浮宮,躋身主流,馬奈對十九世紀下半葉繪畫領域的革命起著重要作用。

下圖是Henri Fantin Latour作品《巴迪儂畫室》。此拉圖爾非彼光線大師拉圖爾,其風格總是夾在古典和印象之間而相對保守,但是他的靜物花卉作品有一股清新的北歐風那種淡淡的美好。拉圖爾結識了很多年輕的印象派畫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幾幅集體肖像畫。巴迪儂是馬奈和許多印象派畫家居住的社區,拉圖爾將這些年輕的充滿革新意識的藝術家聚集在馬奈周圍,畫中左邊坐著的就是馬奈。

拉圖爾另一幅集體肖像畫《Table corner》描繪的不是畫家而是一幫文人墨客

《向德拉克洛瓦致敬》圍繞著一張德拉克洛瓦的肖像,一幫藝術家聚集一起,畫中著白襯衣者就是拉圖爾。這幅集體肖像畫是拉圖爾在德拉克洛瓦去世一年後創作的,以表達他的敬意。

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注重色彩,以馬奈為中心的注重主題,而以德加為首的注重造型。家境富裕的德加曾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因此受學院派特別是安格爾的影響很大,他的多數作品都帶有古典風格的唯美。德加不像莫奈那樣癡迷捕捉外部光線的變化,而是擅長捕捉瞬間的動作造型,且以室內作畫為主。最具代表性的芭蕾舞仙女係列作品畫麵中總是有眾多人物,但每個人物都不是很大,德加主要以簡潔的造型描繪舞女的動作,以細致的筆觸表現芭蕾舞女動態的形體美,以夢幻的藍色橘色為主色調,迷人柔和充滿靈性。同時德加還是一名雕塑家,每每參觀德加畫作的時候,房間裏也會展示他的芭蕾舞女的雕塑作品,大小不一。

德加的賽馬係列作品兼具古典、現實甚至浪漫主義風格,感覺更像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義。

右邊《巴齊耶的畫室》是早期印象派畫家巴齊耶的作品,畫中有莫奈、左拉、雷諾阿等。巴齊耶家境良好,他與莫奈、雷諾阿、西斯萊共享同一個畫室,經常在一起畫畫切磋。巴齊耶因參加普法戰爭早逝,非常可惜,若是一直畫下去,可能會把印象派拓展到另一個境地。

巴齊耶最著名的作品《家庭聚會》(最右幅),家境良好的巴齊耶把對家人的愛表達得淋漓盡致,畫麵色彩溫和氣氛溫馨,地上斑駁的光影尤其動人。最左邊《粉紅裙子》同樣是巴齊耶早期的重要作品,畫裏坐著的是他的表姐,粉色裙子鮮明亮麗,背影安詳溫暖。

印象派名家西斯萊(Alfred Sisley)作品。西斯萊早期受柯羅巴比鬆畫派影響,像柯羅一樣作品很多都是對大自然的禮讚。相比柯羅的古典意味,西斯萊的用色更大膽明亮,清晰的畫麵在其柔和的筆觸下充滿抒情氣息。西斯萊幾乎隻描繪風景,對於光線和法國北部田園的天空、河流、原野,以及自己居住的村莊所帶來的景色有濃厚的興趣,被譽為印象派最會畫天空的人。他與莫奈、巴齊耶和雷諾阿經常結伴到巴黎近郊的楓丹白露森林中寫生。不過他後期作品水準有所下降,畢竟還是才氣不如同時代的畫家。

左邊《馬爾利港的洪水》是西斯萊代表作品,洪水泛濫的港口似乎並沒有呈現出災難,水汽彌漫中反倒顯出一種水城朦朧的意境。

雷諾阿的作品讓人一看便知,是印象派裏的古典主義。雷諾阿從來都說自己不是藝術家,隻是一個畫工。的確如此雷諾阿是畫盤子出身,也包括畫扇子及其他室內裝飾物,正如他自己所說“藝術首先是為照亮牆壁”。後來雷諾阿進入美術學校學習,並獲得了在盧浮宮臨摹的機會。他的畫帶有畫盤子那種傳統的柔的筆觸,顏色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有時看起來比較匠氣,不過喜歡的人也很多。雷諾阿以甜美的人物畫出名,模特幾乎都是他的家人和鄰居。曾經看過一部描寫雷諾阿晚年的電影,類風濕折磨著他的手和腳,但他依然堅持每天畫畫,並時常要人抬著出去寫生,從電影中看到他畫畫的方式就是用筆在畫布上不停地揉,來表現花朵以及人物頭發衣飾等細節,將柔軟的視覺觸感表現得淋漓盡至。

《煎餅磨房的舞會》是雷諾阿的經典作品,他畫了一大群人在蒙馬特一家酒吧消遣娛樂的喜悅,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色彩光感動人,是對巴黎美好時代的社會生活獨一無二的寫照。蒙馬特從來都是巴飄聚散處,孕育出眾多藝術大師,至今仍是藝術家趨之若鶩之地。

Gustave Caillebotte作品《木地板刨工》於第二次印象派畫展中亮相,以此進入印象派畫家行列。以庫爾貝、米勒的寫實風格,以印象派柔和鬆散的筆觸,以城市工人為繪畫主題,描繪工人在法國中產階級家中的日常勞動,平淡逼真的效果表達對城市中弱勢階層的關注。除此之外,他以描繪巴黎城市景象作品為名。

卡耶博特也曾參加普法戰爭,戰後才開始藝術創作。卡耶博特除了是畫家,還是一位收藏家和讚助人,這歸功於經濟可觀的家庭和個人財富。他經常購買同時代畫家和好友的作品,在莫奈最困難的時候購買他的作品幫助其度過難關,他還讚助過印象派展覽。後來他把所有收藏全部捐贈給法國政府,數量之多令人佩服,堪稱奧賽有史以來的最大捐贈。在卡耶博特的藝術生涯中從來不需要靠出售作品生活,他對藝術的貢獻似乎是收藏大於本人的作品。

卡耶博特作品《View of rooftops (Snow effect)》,低沉的天空將白雪覆蓋的屋頂淹沒在灰色中,通過季節對光線和景觀的影響完美地描繪了巴黎冬日的氣氛。這幅作品與上麵的木地板刨工一直是卡耶博特為公眾所知的畫作,他最著名的一幅作品《雨天巴黎》被芝加哥博物館收購,幾年前在芝加哥看到的時候就很喜歡,不過沒有記住他的名字。

 

在十九世紀群星閃耀的印象派畫家中,有兩位引人矚目的女畫家,她們是貝爾特·莫裏索和瑪麗·卡薩特。莫裏索出身名門是上流社會的淑女,而卡薩特來自美國是一位敢作敢為的新女性,莫裏索和卡薩特以及另一位法國女畫家並稱為印象派三姐妹。

莫裏索是當時巴黎沙龍圈中鮮有的女畫家,她的作品充斥著安逸閑適的生活氣息,曾專門寫過一篇她的文章《巴黎逛展:印象派女畫家莫裏索》。她是印象派大師馬奈的密友、模特兼情人。下圖是馬奈筆下的莫裏索,黑衣黑帽氣質優雅,已成為莫裏索的經典肖像。

下圖最右邊是卡薩特的作品,卡薩特是唯一受邀參加法國印象派畫展的美國畫家。卡薩特出生美國賓州,大部分時間在歐洲度過,曾前往意大利和西班牙學習繪畫,後定居巴黎。卡薩特在巴黎跟許多大師如傑羅姆、馬奈以及柯羅學畫,後來認識德加並受邀參加印象派畫展,此後一直活躍在印象派圈中,與雷諾阿、畢沙羅、莫裏索等成為摯友。作為女性藝術家,卡薩特的畫多以女性或兒童為主,她用色活潑,色彩明快,筆觸細膩敏感,這一點與莫裏索很像,作品都有一種溫馨親切的感覺很好看。

法國印象派畫家Jean Beraud作品《等待》,他以描繪巴黎城市生活的眾多畫作而聞名,有學院藝術的典雅和印象派的寫實。貝羅喜歡香榭麗舍大街、蒙馬特和塞納河長堤的熱鬧,他經常漫步其中,窺探捕捉巴黎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路邊咖啡館、餐廳、教堂到豪華歌劇院,細致入微地再現城市街道等繁華地區的風貌,真實記錄了那個令人回味的美好時代的城市風景。貝羅的作品裏通常畫有許多人物,或走或站,或聚或談,吃喝玩樂眾生像,看著讓人很有趣。

貝羅作品《聖三一教堂》

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他參加了全部八次印象派畫展。畢沙羅的作品最有巴比鬆畫派的影子,他的風景畫有柯羅的詩意,農村題材有米勒的純樸,與其不同的是大部分作品都是戶外寫生畫的,從自然的真實到藝術的真實,再現鄉村田野、草堆、河穀和農民的場景。

畢沙羅的作品,初期描農婦,中期描風景,後期描市井,描青苔掩映的橋,描車馬走過的街,這些題材幾乎沒有發生過變化。縱使景象變更,技法轉換,安然淳樸的氣息始終未變。除了大量風景畫,畢沙羅的《蒙馬特大道》係列作品讓人印象深刻,以不同的色調色彩表現蒙馬特大道一天的景象。

畢沙羅在印象派畫家中年紀較大,人品高尚贏得所有人的欽佩,在印象派畫家心目中他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家長,人們都尊稱他為印象派的摩西。畢沙羅後期探索嚐試不同的技巧方法,並結識了修拉和西涅克,使得他的後期作品以點彩筆觸為主,所以畢沙羅的風格介於印象派和新印象派之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wmsh0903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詳細介紹,可以看出你對這些畫家以及他們所畫的畫的真正喜愛!
hangzzh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人參花' 的評論 : 多謝鼓勵,藝術首先是一種感覺。
hangzzh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QQ' 的評論 : 謝謝!我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人參花 回複 悄悄話 收藏起來慢慢看,知識豐富。喜歡你的博文。
XQQ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了, 多謝介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