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尼

隨走隨記,談天說地,領悟人生。
正文

走進樸茨茅斯(一)——德國U-234潛艇最後的歸宿

(2019-08-21 10:31:34) 下一個

  樸茨茅斯(Portsmouth)這個名字大概太招人喜歡,美國居然有十個樸茨茅斯,且大都位於港口,或江河邊。這名字源於英國的一個港口城市,是羅馬人在第三世紀後期開始建造的,意為“避風港”。我去的樸茨茅斯,在美國東部,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這個小鎮,陸地麵積才40平方公裏,不及北京的東城區(42平方公裏),人口不過三萬。

  小鎮很安靜,甚至可以說有點冷清,但是在鎮上走走看看,卻常能感到一種曆史的溫度。到處刻著往日的印跡,仿佛隨時可以觸摸到過去。小鎮的東北麵是皮斯卡塔誇河(Piscataqua  River),站在河邊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麵。詢問當地的一位老伯,得知對麵是海軍基地。老伯很是驕傲,臉上的笑容透出他心中的那份榮耀。我說:“河對麵不是緬因州嗎?這海軍基地不在你們鎮上啊。”老伯不情願地說:“你這麽說也行。”

  老伯的話事出有因。今天的地圖顯示小鎮與緬因州一河之隔。然而對於海軍基地究竟屬哪個州,沿岸水域的捕撈權哪裏屬於新罕布什爾州,哪兒屬緬因州,內陸邊界在哪裏,一直有爭議。皮斯卡塔誇河寬平均100多米,在皮斯卡塔誇大橋上來個百米短跑就過去了,有什麽可爭的?可美國人還真較真,1977年新罕布什爾州起訴緬因州,2000年再次到最高法院提起訴訟。2001法院作出裁決,基地歸了緬因。2006年新罕布什爾州又重申海軍基地歸屬權。這個糾紛好像至今還沒最終落錘定音。

  對兩個州的糾紛我不感興趣,我好奇的是2001年最高法院關於邊界的判決,竟是依據1740年英國國王喬治二世的法令了結的,即“州之間的邊界以航道中間位置為準。”這可是兩百多年前,英國殖民地時期的法規。看來,美國人擺脫了英國的統治,卻沒有“徹底砸爛”殖民地時期的法規,人家是手捧“聖經”,腳踏幾百前歐洲的“基石”。

  老伯對海軍基地的那份驕傲,感情是有緣由的。海軍基地位於西維(Seavey)小島,雖被劃到緬因州,可至今仍被稱作“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或基地)”。人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是“血緣”,甭管劃拉到哪個州,情感不能斷。

  這基地是美國最悠久的造船廠,英國殖民地時期,就在這裏建造了第一艘戰艦。自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到兩次世界大戰,都在這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著名的U-234德國潛艇就是在樸茨茅斯海軍基地靠岸投降的。

  這段故事被德國和美國拍成多部電影《最後一艘潛艇》,《U-234希特勒最後的艦艇》,《U-234死亡使命》。故事講述的是 1945年4月15號,德國潛艇U-234離開挪威前往日本。5月8號,德國投降,當時德軍最高統帥卡爾. 鄧尼茨給U-234下達指令:“戰爭已結束。投降,不許破壞任何設備。隻有這樣做,我們才可能拯救被困在德國東部數百萬人的生命。” 5月14號U-234浮出水麵,在海上吊起白旗,向盟軍投降。

  在美軍繳獲的四艘德軍潛艇中,U-234的價值最高,秘密最多。至今為止,軍方還沒有完全解密。潛艇裏麵裝的是高度軍事機密,除了隨艇的兩個日本頂尖科學家,船上沒有一個德國人說得清楚都裝了些什麽。在這些援助日本的戰略物資中,除了被拆卸的當時最精密的噴氣式戰鬥機,還有極其珍貴的德軍核材料和製作原子彈的五百多公斤氧化鈾。當時日本向德國求助,他們需要德國的軍事技術,尤其是製作原子彈用的鈾原料。

  三個月後,美國在長島仍下原子彈,日本投降,二戰結束。U-234潛艇上的軍事情報,信息,稀有核原料,無疑促進了戰爭早日結束。倘若U-234在德軍戰敗前安全到達日本,原子彈怕不是在長島爆炸了,這後果實在不堪設想。1947年這艘潛艇在科德角海岸被魚雷擊沉。

(待續)

 

 皮斯卡塔誇大橋。橋升起,船從橋下穿過。

 船過,橋身慢慢下降。

 海港到處是船,我喜歡黑白,有厚重感。

 老伯說:“對麵是我們的海軍事基地”。

 港灣一角

 河對岸,緬因州。

 樸茨茅斯地標,1657年建成的教堂。

小鎮安靜的街道。

 將士紀念碑,沒照全,自上 Honor, Protect, Remember. 

 磚上刻著將士的名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見過不止一處, 把上千年的古跡拆掉, 建一個嶄新的“古跡”-七八十年都不到。
康尼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ikeOZ' 的評論 : 同意。這是美國偉大的地方。人家不僅保留曆史,更反思過去。
XYZ94538 回複 悄悄話
70,80年的,在大陸不叫古跡,700年還差不多。按照這標準,美國沒有古跡。

mikeOZ 回複 悄悄話 號稱5000年文明的強國已經看不到多少真正的古跡了, 所謂曆史也被改的七七八八了。 被強國人說成是沒有曆史的美國到處可見曆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