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尼

隨走隨記,談天說地,領悟人生。
正文

第一位登上阿爾卑斯山勃朗峰的女人

(2020-01-12 20:14:21) 下一個

我們曾在七月份去了一趟歐洲,其中有七天的時間是和朋友去爬山。我們的路線是逆時針地圍繞勃朗峰(Mont Blanc)自法國開始,途經意大利,瑞士然後返回法國。經曆的艱辛超出我事先的想象,獲得的收益怕是今後都難以超越。

我慶幸自己終於有機會領略了雅克?盧俊筆下阿爾卑斯山脈的誘人景致。他在這裏生活了16年,在他的自然情愫中阿爾卑斯山占有絕對的位置。那裏的美和諧、神奇,醉人。

勃朗峰是歐洲阿爾卑斯山脈最高的山峰,因山上的積雪長年不化又稱白色山峰。海拔4810米(15780英尺),位於法國和意大利的交界處,北麵是瑞士。雖然它無法與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相比,但是它得天獨厚的景色和地理環境吸引了世界上無數的爬山和攀登愛好者。

據記錄第一次登頂勃朗峰是兩個年青人,加百利·帕卡德(Michel-Gabriel Paccard 1757–1827)醫生和雅克·巴爾瑪(Jacques Balmat 1762–1834),時間是1786年的8月8日。帕卡德那年24歲,巴爾瑪29歲。他們都出生在法國東南部的一個叫霞慕尼(Chamonix)的小鎮上。帕卡德醫生熱衷自然科學,他一直希望能帶上自己的氣候測試表到峰頂去做實地測試。1783年他就開始嚐試登頂,幾次都失敗了。巴爾瑪是個獵人,愛好登山,同時喜歡收藏水晶。據說他穩健剛毅,冰雪聰明,判斷準確,對雪山冰川有著非凡的靈性。

他們的登頂獲得了瑞士物理學家奧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敘爾(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 1740 – 1799)的重金獎賞。德索敘爾出身在日內瓦,是個貴族。他早期對阿爾卑斯山脈的地質和形態做了大量的研究,為研究高山植物他登頂了很多阿爾卑斯的陡峭山峰,享有“攀岩創始人”之稱。他還是第一個製作太陽能烤箱的人。今天在霞慕尼的小鎮上可以看見他和巴爾瑪的雕塑像,巴爾瑪右手指向勃朗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霞慕尼小鎮。這個被很多人視為進軍勃朗峰的地方, 1924年舉行了第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它不僅是個旅遊中心,更是各項冬季運動的活動中心,還有世界最高的纜車。這些年,不僅越來越多的登山愛好者湧入登頂行列,滑翔傘的飛行員也加入了降落頂峰的行列。而平均每年因此喪生的達100人之多。馬克吐溫上個世紀曾說:霞慕尼是“死亡競技的世界之都”,看來至今都沒有過時。盡管如此,霞慕尼如她的名字那樣依然美麗,依然充滿魅力。

第一位登上勃朗峰的女士是瑪麗·帕拉迪斯(Maria Paradis 1778 – 1839)。她登頂的故事頗有些偶然性和傳奇色彩。瑪麗出生在霞慕尼,是一個貧窮的女傭。1808年的一天,幾位登山人又準備出發,向導巴爾瑪對瑪麗說:“我們要上山了,跟我們去吧。等你從山上下來,旅遊的客人都會來看你,送給你禮物。”30歲的瑪麗被說動了心。

瑪麗完全沒有登山經驗,很快她就走不動了。她覺得自己病了,躺在雪地裏硬是起不來了,“我氣喘得像隻在烈火中逃跑的雞”她後來回憶說。可同行的人沒有放棄她,他們夾著她的胳膊,拖著她走。過了不久她實在堅持不住了,絕望地求同伴:“你們把我拋進峽穀裏,別管我,繼續登山吧。”可是沒有人聽她的。“你必須登頂!”這是同行的人給她的唯一選擇。他們連推帶拽,甚至扛著她,硬是將她弄到了山頂。到了頂峰,瑪麗呼吸困難,視力模糊,話也說不出來了。

下山後,瑪麗果真出名了。每當遊客來到霞慕尼鎮上,經過她家的木闌珊時,就會發現院子裏的大樹底下,雪白的桌布上滿是奶酪,水果,各種誘人的食品。一位衣著整潔的村婦在招呼他們過來品嚐。“這就是上勃朗峰的那個瑪麗!”遊客們指著村婦激動地叫喊著,圍著她,聽她講述登山的故事。

然而在我看來,第二位登上勃朗峰的女士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登頂。她是亨麗埃特(Henriette d'Angeville 1794-1871),一位懷著強烈的願望,有執著精神探險的女人,她這點與瑪麗有本質的區別。她是法國貴族的後裔,祖父在法國大革命中被處死,父親被關進了監獄。她後來跟隨家人搬到日內瓦定居。1838年,亨麗埃特44歲那年,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夙願,成為瑪麗之後的第二位成功者。

亨麗埃特是屬於那種對新的精神世界非常向往,以行動去實現精神探求的貴族後裔,她要向人們證實女人同樣可以成功。她組織了12個人,6個隨行,6個背夫。他們背著兩隻羊腿,24隻熟雞,2個牛腰子,一桶酒,3公斤巧克力。她自己則穿上了男人的褲子(在那個女人隻能穿裙子的年代這可是 “超時尚”),但她沒忘穿上襯裙。為此馬克吐溫曾調侃她說:穿褲子是聰明之舉,穿襯裙是愚蠢之舉。亨麗埃特還穿上了登山的釘鞋,加上各種禦寒保險裝備,她的行頭達7公斤重。霞慕尼鎮上的男人都等著看笑話,紛紛下賭注說:亨麗埃特肯定上不去的,她一準回頭。然而,亨麗埃特戰勝了高山缺氧引起的心髒不適,和極度瞌睡,還在山頂的石頭上刻下了著名的“Vouloir, c'est pouvoir”(希望就是力量)。

幾年後亨麗埃特又再次登頂勃朗峰,65歲那年她登上噢德赫(Oldenhorn)山峰,海拔3120米(10246英尺)。晚年她對洞穴產生了興趣,並在法國一個叫洛桑的地方創立了礦物學博物館。

我很喜歡了解這些探險先行者,開拓者的故事,也常常會為之感動。我至今都無法想象上世紀探險南極的英雄們,他們在麵臨死亡的時候竟然能保持那樣的堅韌和剛毅,依然冷靜地寫下個人日記,氣象日誌,留下整齊的地質標本,底片。他們的探險並不因生活所迫,而是一種強大的精神需求,一份真切的對新知識的渴望!

今天無論是我們對氣候地質,雪山峻嶺的認識,還是享用的各種先進設施,專用裝備,無一不是從無數前人的經驗教訓中總結而來的。是他們先闖入了那個“未知世界”,是他們為我們鋪墊了今天的路。

行走在阿爾卑斯山中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第一位登頂的巴爾瑪,圖片自網絡。

霞慕尼小鎮上一麵牆上的畫。這裏無處不在炫耀他們爬山,登頂的曆史。

德索敘爾和巴爾瑪的雕塑。

從他們的背後看,巴爾瑪指向勃朗峰。

第一位登上勃朗峰的女人瑪麗。圖片自網絡。

第二位登上勃朗峰的女人,亨麗埃特。圖片自網絡。

亨麗埃特的六人團隊。

很難想象當年那些人的裝束怎麽走過雪山,下麵的圖片均自網絡。

這樣的“橋”我是絕對過不去的。

太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