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續憶》
第十八章
回憶就我所知的
上海音像器材變遷曆史沿革
(1950-1980)
(中)
徐家禎
我回憶上海音像器材變遷曆史沿革的第二條線索,是有關留聲機、電唱 機和錄音機這些音響器材的。
我在念小學的時候就知道,留聲機是美國大發明家安迪生的一大發明。 後來,安迪生就用他的發明製造了留聲機。但那時,他的留聲機是把聲音刻在 蠟筒上的,因為唱片還沒有發明。唱片的發明,還要晚很多年。我想,大概要 到十九世紀末或者二十世紀初,真正的、與現代概念很接近的留聲機和唱片才 能問世吧。中國什麽時候進口留聲機的,我也很不清楚,猜想,一定也是二十 年代前後。
美國早期 Victor 牌留聲機
我所看見過的最早的留聲機,是一個大喇叭高高伸出在裝唱片轉盤的盒 子上的,就跟早期的 Victor(勝利牌)唱片芯子上有一隻狗坐在留聲機旁邊聽 音樂那個舉世聞名的商標上的留聲機差不多。我家好像沒有這種留聲機,那麽 是哪裏看見過的呢?有可能在外公家。我母親在《山居雜憶》中回憶說,她未出嫁時,有一段時間與她哥哥熱衷於京劇,於是買了留聲機和唱片,天天跟著 唱。那時的留聲機一定就是這樣的。(見附圖 —— 來自網絡)
在我記憶中,我們家最早的留聲機,則是我在《回憶就我所知的上海古 典音樂市場兼談我的聽樂經曆(1950-1966)》一文中所說的那架手搖留聲機 了。
早期手搖留聲機
那是一個方盒子。喇叭按在盒蓋裏麵。唱頭和唱臂都是金屬的,很重。 唱頭是圓的,裏麵是膜片,振動發聲之用。唱針是金屬的,很粗很短,每放一 麵或兩麵唱片,就要換一根唱針,因為針頭會磨損。鋼針是放在一個扁扁的小 圓角方盒中的。記得五十年代中後期,中國缺乏鋼材,連鋼的唱針都舍不得做,有人就發明竹唱針來代替。市場上居然也有賣。但那時我們已經改用電唱機, 不用每次要換的鋼針了,所以不記得買過竹唱針,大概隻在報上看到過報道吧。 (見附圖 —— 來自網絡)
留聲機盒子旁邊是搖把。搖足發條,大概可放一、兩麵唱片。有時懶得 搖,想碰碰運氣,看能不能聽完兩麵,最後的結果則往往是音樂聽到一半速度 就慢了下來,女高音竟變成了男低音。於是隻能趕快補搖幾下,男低音就又轉 回女高音了!
這架唱機是我家住在大家庭時就有的,還是 50-51 年分家時分到的,我 就記不清了。反正這是我對家裏留聲機最早的印象。
我以前也說過,我父親對音樂不感興趣,所以,直到家裏換了電唱機, 我才知道上海哪裏有唱片賣。最近看網絡,找有關“永豐”寄售商店的資料,發 現“永豐”竟是 1950 年開創的,就在陝西南路靠近淮海路那頭,上海市體育館對 麵,那時旁邊有一家很大的叫“美心”的點心店。網上還說,“永豐”剛開設時, 就是專門賣新舊唱片的,主要賣西方古典音樂、輕音樂、舞會音樂和中國音樂 及戲曲唱片。店主是誰呢?原來就是大名鼎鼎的記者、作家、被魯迅罵為“盛家 贅婿”的邵洵美先生的公子!五十年代中(忘記具體年份了),邵老板被捕坐牢, 說他參加過“特務組織”。不久,其父邵洵美也被抓,到 62 年才釋放。68 年 5 月 貧病而死。這家店後來是否改了店主,我就不知道了。等我懂事,也常去“永豐” 寄售商店的時候(大概五十年代末之後,六十年代中之前),那家店樓下已經 改賣別的東西,隻有樓上還賣唱片了。這在我另一篇文章中已經說過。(注 1)
那麽,上海以前哪裏賣這種單速快轉留聲機用的唱片呢?我想,大概主 要是琴行裏賣的。我最近也在網上查到資料。1934 年(民國二十五年),上海 有琴行九家。“聖歌琴行”是 1935 年(民國二十六年)創辦的。到了 1956 年社會 主義工商業改造(也就是“公私合營”)時,上海還是有九家琴行。改造以後, 隻有一家,即“聖歌”仍經營樂器、唱片等買賣,其餘的都被樂器廠接管,改為 生產樂器了。“文革”中,“聖歌”改為“聲歌”。但我朋友夏君說,他記得好像改名 為“戰歌”,我覺得夏君的說法比較可靠,因為結合那時革命形勢,“戰歌”比“聲 歌”更革命。而且“聲歌”這一詞組也很不通。但上述資料是從上海地方誌辦公室 的網站上看來的,應該有一定權威性。(注 2)
網上沒有說“聖歌琴行”在哪裏,但是,經過我與網友,還有夏君的討論、 回憶,可以肯定:“聖歌”原來就在淮海路附近的陝西南路上,後來南移到複興 中路口上去了。不過,我不記得去過任何琴行,所以就毫無親身經曆可以補充。 我知道的第一家唱片店,則已是國營的、在淮海路上的那家新華書店了。這家 新華書店後來大概就改成“教育書店”了。現在一定不會再存在。
五十年代初,我父親從那家新華書店買回我家第一台電唱機的事情,我 也已經在《回憶就我所知的上海古典音樂市場兼談我的聽樂經曆(1950- 1966)》一文中說過了,這裏不再重複。然而那架電唱機究竟怎麽樣的,我卻 怎麽也記不確切了。我在網上想找找有沒有圖片,也沒有找到。但是,“上海地 方誌辦公室”的網頁上卻說:
民國 35 年,上海亞洲無線電廠為響應“抵製外 貨,愛用國貨”的號召,開始仿製單速電唱機。該機 參考國外樣機,自製單相罩極式電動機及磁極式唱頭, 年內開始批量生產,商標定為綠寶牌。由於該唱機係 國內自產,又屬首次上市,產品質量穩定,受到消費 者歡迎,購買者大多為文藝界人士。1953 年,上海五 金交電公司對綠寶牌電唱機實行包銷。(注 3)
看來,我父親那天買回家的一定就是那架“綠寶”了!
父親買回的國產早期綠寶電唱機有點像這架唱機
在記憶中,這台綠寶電唱機是一個扁扁的方形盒子,墨綠色的,喇叭好 像也裝在盒蓋裏麵,因為我記得那架唱機單獨放在樓下我父親書房裏一張紅木 方桌上,而收音機則是靠牆放的,二者並無連線聯通,所以,唱機上一定有自 己的小喇叭。唱盤是鐵製的,所以很重,為了要其穩定性吧。唱頭是方形的, 也很重。唱針是長形、有彎的。針尖上是一顆半透明的人造鑽石,叫“長命唱 針”,可以聽幾百麵,於是不再使用聽一麵唱片就要換一根的鋼針了。我在網上隻找到唱頭是蛇形的電唱機照片,據我所知,那是晚得多的一種產品。(見附圖 —— 來自網絡)
我家的“綠寶”電唱機的唱頭還沒有那麽先進
網上也有“綠寶”唱機的照片,但是盒子、唱頭的顏色與我們那台都不一 樣,而且盒子上也沒有喇叭。我就不知道是我的記憶有誤,還是那是年代和型 號都更早的又一種“綠寶”了。(見附圖 —— 來自網絡)
一九五八年,在“大躍進”形勢下,上海廣播器材廠製造成功第一台四速 電唱機。這在全國是否也是第一架四速唱機,我就不清楚了,但一定是當時國 內最先進、最高級的電唱機了。記得獲得過全國音響器材的什麽獎。我忘了我 具體是什麽時候買的了,大概比我買那台有四、五個波段的上海牌收音機晚一 點吧。要是記憶正確,應該是五十年代末吧。
這台電唱機體積比前兩台都大得多,也是方形的。木製的外盒,柚木顏 色,前麵一段是鑲綠色半透明玻璃的,所以不用打開蓋子就能看見裏麵的唱片。 上麵的盒蓋是整塊的木頭,盒蓋裏麵不再裝有揚聲器,所以一定要與收音機相 連才能聽到聲音。這樣,當然音響效果就大大改善了。這架電唱機的唱頭體積 仍不小,但是改成了塑料,所以重量就輕得多。但是放送密紋唱片時,還時有 跳槽現象發生,尤其是蘇聯唱片。唱針的形狀也有改變,是一根很細的金屬片, 頂頭上有一顆人造鑽石。
那時,我家那台上海牌五波段四喇叭收音機和那架四速電唱機就並排放 在二樓我的房間裏的。
上廣生產的高級變速電唱機
這台唱機,我一直用到 1966 年 9 月被抄家。唱機被紅衛兵沒收了,以後 就此下落不明。但是,前文說過,那台當時中國最好型號的收音機倒還在,而 且還讓我們帶到“掃”進去住了十多年的朝北後間去。至於唱片,被北京紅衛兵 拿了 100 多張,說要帶去北京開展覽會,卻還剩下兩百張左右沒有拿去。但是, “掃地出門”時當然裏弄幹部是不許我們帶走唱片的。於是我們一離開,所有剩 下的衣物全部被集中封存在整棟大房子的某三、四個房間裏了。
1967 年 1 月,王洪文的“上海工人造反隊”成立,造了上海市委的反,成 立了“上海革命委員會”。在舊市委被批判而還沒有垮台,新的“革命委員會”還 沒有成立或者已經成立卻還無法正常開展工作之時,上海有一段青黃不接的過 渡階段,也即所謂的“無政府狀態”。那時,連市委都被衝擊了,小小的居委會 還有什麽資本可以呈威風的呢!我的單位也成立了“造反隊”。我是“資本家”、 “反革命”子女,但是我本身並不是“資本家”、“反革命”,而是“可以改造的子女”, 也可以參加“造反隊”。於是,我戴上“造反隊”的紅袖章,去敲我們居委會主任 的門。她一開門,看見戴著紅袖章的我,臉上一驚,以為我要把她揪出去批鬥 一番了。但是,其實我隻對她說:“天氣冷了,我們帶出去的衣服、被子不夠, 要求回去拿一些。”那時,幹部們個個自身難保,不知怎麽能夠過關,已經沒有 精力去管那些“地主、資本家”們的事了。於是,她叫我去找房管處拿鑰匙自己 進老屋裏去拿。頭幾次,我與弟弟進屋的時候,那位房管所老管事還跟在我們 邊上,看我們究竟拿什麽。後來去了幾次,他嫌麻煩了,覺得那些東西遲早總 要還給我們的,還要管什麽呢,就把鑰匙交給我們,讓我們自己去了。於是,我就把剩下的唱片全部一包一包像偷運軍火一樣取了出來。可惜,因為封屋子 時,他們把我們全棟房子的家具、箱子都堆在幾個房間裏,每間房間的東西都 堆到天花板,我與弟弟每次都要從箱子縫裏鑽進去翻找。結果,很多更值得拿 的東西都無法找到,隻能拿一些看得見的東西出來。否則,我們還能保存更多 的財物呢!不過,唱片還在那隻專放唱片的櫥裏,大概一張都不會少的。
有了收音機,也有了唱片,缺的就是唱機了。好在那時上海千家萬戶都 被抄家。查抄去的東西,最好的都由博物館、賓館或者讓高級幹部拿去了。還 有一部分,抄家時“紅衛兵”就落了袋。剩下的大批家具、電器都送到寄售商店 出售。一時間,上海各種大小寄售商店貨滿為患,隻能把商品堆到馬路上去了。 那時,隻要有錢,真的可以買到大批便宜貨。我記得,我們街上那時新開出的 一家舊貨店裏,很好的柚木書桌、紅木大櫥,都隻賣一百元,甚至幾十元!一 次,我竟在淮海路全市最大的“國營舊貨商店”裏看到我父親那張柚木的大雙麵 書桌放在店堂裏待售!價格忘記了,隻記得有一麵缺少了一隻抽屜!那時,我 們既沒了錢,就算有錢,買來也沒有地方放,隻能看看而已。
但是,唱機還是咬牙忍痛買了一台,是與我被抄那台一摸一樣的型號。 於是下班回家,夜深人靜之時,我把音響開到最小最小,偷偷聽聽唱片,過過 癮。在十六平方的後間,等父母、弟弟睡著之後,我聽著古典音樂,專心譯著 我的英文詩歌:這是與外界多麽格格不入的另一個世界呀!
早期鋼絲錄音機之一
早期鋼絲錄音機之二
唱機講完了,就要談到錄音機了。中國是什麽時候有錄音機的呢?我不 清楚。但是我知道,最早的錄音機叫“鋼絲錄音機”,我沒有用過,但在舊貨商 店見過。聲音是錄在一卷鋼絲上的。
鋼絲錄音機以後新的一代錄音機,就是磁帶錄音機,那是把塗著磁粉的 膠帶從一個轉盤通過磁頭轉到另一個空的轉盤去的機器,因此也被人稱為“reel- to-reel tape recorder”。因為磁帶較薄,成本也較便宜,於是鋼絲錄音機就最終 被磁帶錄音機取代了。
中國在五十年代前肯定是不會生產(至少不能大批生產)錄音機的,所 以,任何類型的錄音機都是進口的。49 年後,不再從西方進口新的電器產品了, 於是,要買錄音機就隻能去寄售商店。在五十年代,我沒有見過任何朋友、親 戚家有過錄音機,可見那時即使在上海,錄音機也完全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 大概隻有公家單位才買吧。
1958 年,據說上海能生產磁帶錄音機了,但是,我不記得在市麵上見 過。我第一次見到在商店裏有賣的國產錄音機是上海錄音器材廠生產的 601 型 錄音機。大概是 59 年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研製出來的,60 年開始正式上市了。 這就是 60-61 年前後我家買來的第一台錄音機。
上海錄音器材廠出品的 601 錄音機之一
這台錄音機是灰藍色的外殼,鐵製的,雖不大 —— 大概 30x40cm 見方 吧 ,卻重得像棺材!我想可能有十五公斤左右吧!有兩種速度。不記得有沒有 內置的話筒了,但記得有一個外接的話筒,供錄音用。機盒兩旁各有一個喇叭, 可播放錄下的聲音。也有輸入和輸出兩個插口,可外接收音機,用以直接從收 音機中錄音,也可借用收音機的喇叭播放。
上海錄音器材廠出品的 601 錄音機之二
這台錄音機一定是我去搬回家來的,因為我父親那時已經因為他當過國 民政府的檢察官而在我參加高考前半年被判“管製三年”,進出家門、有人來訪, 均需向派出所匯報。所以,他是從不出門去的。那台錄音機一定是我去買的。 我記得價格是 600 元或 660 元。差不多等於當時大學畢業生一年的工資。
在那時,錄音機可算是轟動性的“新鮮事物”了 —— 講的話居然能自己錄 下來保存!記得買來時,我外婆正在上海探訪我們,我們首先就讓外婆錄了一 段話。可惜,現在,這些錄音當然都遺失了。
錄音用的磁帶照例應該是用塑料薄膜製成的膠帶做的,但是我不知道什 麽原因 —— 可能技術沒有過關?可能成本太高?可能製造膠帶的原材料不夠? 我不知道。總之,我們隻能買到用紙做的磁性帶子做代用品。這種紙帶,一麵 是牛皮紙的本色,另一麵則塗有黑色的磁粉。紙帶比膠帶厚很多,於是同樣一 盤帶子,能錄的時間就減少了。紙帶不夠堅韌,所以常常會斷。紙帶的音質當 然也無法跟膠帶相比。最糟糕的是,因為紙帶粗糙,所以對磁頭的磨損性很大。 但既然沒有更好的帶子可代替,用紙帶也就隻能聊勝於無吧!
要買真正的膠帶,就隻能去寄售商店“淘”了 —— 上海話,到舊貨店去找 需要的物品,叫“淘”舊貨。我看見過有德國 Agfa 的、Basf 的磁帶,偶有在寄售 商店出現的,當然很貴很貴。我記得隻買過一盤。
有了錄音機,就要想法錄收音機裏的音樂節目了。可惜,這樣的錄音機, 加上這樣的帶子,錄音的質量和效果,當然都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尤其是錄大 部的作品,還常常缺頭少尾的,錄不完全。記得最清楚的是一次想錄一首等了 好久電台裏終於播放的德伏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最後一個樂章尾聲 很長。眼看磁帶一點一點卷完,最後還是缺了一個尾巴沒有錄全。
到了 1965 年或者 1966 年初,忽然,有一次,我看見上海一家寄售商店裏 擺著一台很新的西德進口的攜帶式磁帶錄音機,體積隻有國產的三分之一,重 量大概隻有兩公斤左右吧。價錢可是個天文數字:1500 元!(可能還要貴)那 就等於用現在的收入去買一輛汽車了!
這樣貴的錄音機當然無人問津。等了幾天,經過再三考慮,最後,得到 父母同意,還是把它買回來了。那時我已經工作了幾年,但是,我的全部工資, 都花在買唱片上還不夠,哪來餘錢買錄音機呢?所以,當然隻能是父母出錢, 我出力去買了。
德國 reel to reel 錄音機 (當然我的那架沒有那麽漂亮)
那台錄音機的來路我當然不會知道。我想不是海關沒收的物品,就是探 親的華僑或回國的外國專家賣出來的。這台錄音機,我想,不但當時在國內是 少有的,在國外,也應該算是很先進的產品了。
在這樣的錄音機上,紙帶當然是不能用的,因為磁頭太容易磨損了,於 是隻好用膠帶。那時,我正在跟外國筆友通信。四、五十位筆友中,有一位通 信很勤的美國朋友。我寫信請他幫我寄過一盤 Agfa 牌子的磁帶。記得那盤磁帶 又薄又細,這在我的全部磁帶中,是質量最佳的一盤了。
記得 1966 年 5 月(?),英國芭蕾舞團來上海演出,我還好奇地帶了這 台錄音機去,想看看能不能現場錄音。其效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的。
好景不長,再過三、四個月,“紅衛兵”就上門抄家了。當然,這台西德 錄音機是我家最觸目的奢侈品之一,肯定會被拿去的,這點毫無疑問。這台錄 音機,我一共大概隻用了不到一年吧!
說到這裏,我不得不對那時人們的價值觀念作一些解釋,否則,有人會 感到奇怪:既然我前文說過,那時大家即使有錢,也是講究勤儉治家的,怎麽 會剛買了 600 元的錄音機,又去買 1500 元的錄音機,那麽奢侈浪費了呢?
我覺得,這種花錢似流水的風氣,是從 60 年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開始 的。現在據揭發說,那段時間,農村餓死了成千上萬人。這,我沒有親眼看見, 不能作任何旁證。但是,即使上海這麽一個國際大都市,都幾乎人人餓得得了 浮腫病,這是我親身經受,親眼目睹的。那時,有錢也沒有用,什麽都要憑票 供應。沒有票,隻能看著商品幹瞪眼,看著白米飯餓肚子!過了一年,大概政 府看看這樣下去真要民心大變了吧,就推出了所謂的“高級食品”和“高級商品” 來。隻要有錢,就能不用票去買。價格呢?舉些例子吧:本來五分錢一隻的杏 仁餅,賣五毛了;巧克力,十元一斤;雞蛋,五毛一隻;豬肉、魚、油,甚至 米,都有“高級”的,價格大概漲十倍,或者更多吧。原來,國際飯店一客“公司 菜”僅一元錢,後來漲到四元,五元,最後變成十元了!一個大學畢業生的月薪, 隻能買 100 隻杏仁餅,或者 100 隻雞蛋,或者五斤巧克力,或者去國際飯店吃五 客西餐!在人們頭腦裏,人民幣還值錢嗎?
對我們家來說,幸虧有了“高級食品”,讓我們逃過了浮腫病、肝炎病這 一關,但是,也就此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固有的“錢”的價值觀念。覺得有了錢, 有時候也會沒有用的,還是趁現在有用的時候好好用用吧。
這就是那時的 mentality(思想狀況)!
日產 Hitachi 單聲道手提錄音機
“文革”爆發後,有錢有財的人都被抄得精光,於是大家更後悔了:為什 麽那時不把錢浪吃浪用,全花光呢!?於是,76 年“文革”結束,不久鄧小平上 台,接著就平反、落實政策,陸續把抄家物資發還的發還,無法發還的也作了 一些賠償。有的人“文革”中工資被扣,那時也都補發了。於是,很多人,包括 我們,口袋裏都裝了大把大把的錢,這種“不買白不買”,“不用白不用”的心理 就更強烈了。特別是想到:誰知道會不會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再來抄一次 家呢?這次可要接受教訓了吧!
於是,大約 79 年吧,忽然寄售商店出現了一批日本進口的手提盒式錄音 機。我想,政府一定意識到大量發還、賠償,一部分老百姓口袋裏鈔票太多, 會引起通貨膨脹了,於是,就想用“高價商品”來收回一些市場上的剩餘貨幣吧。
我記得最早出現日本盒式磁帶錄音機的是淮海路重慶南路口那家上海最 大的國營舊貨商店。我們最早買的是一台用盒帶的 Hitach 單聲道單喇叭收音錄 音兩用機,售價五、六百元。不久,店裏又放出了後來紅極一時的“三洋” (Sanyo)牌用盒式磁帶的四喇叭立體聲手提式收錄兩用機,那時的售價好像是 1500 元(可能更貴?)一台。父親又叫我買了四台,給我們四兄弟姐妹每人一 台。這種立體聲收錄兩用機,當時在上海是算最大的時髦貨、奢侈品了,我們 家裏竟然一口氣買了五台日本錄音機!這就跟現在某人忽然神經失常,跑到汽 車行,一下子把一兩百萬鈔票放在桌上,要一口氣買五輛 Toyota 汽車一樣讓人 目瞪口呆了!
早期 Sanyo 立體聲手提收錄兩用機
不久,我就離國遠去,所以,後來國內也能自產四喇叭手提收錄兩用機 了,價格大幅度下降,年輕人手提四喇叭錄音機招搖過市,以為時髦的事情, 就要由別人來記敘了。(注 4)
2012 年 3 月 19 日
於澳大利亞新紅葉山莊
注 1: 可見本書第17章《回憶就我所知的上海古典音樂市場 兼談我的聽樂經曆》
注 2: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6046/node66052/node66094/node66127/ userobject1ai61713.html
注 3: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03/node55744/node55746/node55748/use robject1ai41858.html
注 4: 本文所附圖片,全部來自網絡。
80 年代小青年提著立體聲錄音機招搖過市
在瘋狂年代,你晚上還有心思聽音樂,佩服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