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續憶》
第十七章
回憶就我所知的上海古典音樂市場
兼談我的聽樂經曆
(1950-1966)
(上)
徐家禎
在新浪博客上,讀過博友“Faure”(弗瑞)兄三篇回憶上海 CD 市場變遷 的文章,很有興味。我對他說:再不回憶,若幹年以後可能再也沒有人能記起 這些舊事了。
可惜的是,從弗瑞回憶的資料來看,大概可以猜測他的年紀不會大過四 十五歲,因為他談的都是“文革”以後的 CD 店變遷。而關於他談的這些情況,我 倒大多不很清楚,因為我八零年年初就已離國了。
我一直想補弗瑞兄所談之不足 —— 談談“文革”之前上海古典音樂市場的 情況。可惜“餘生也晚”,所知實在也隻是一點皮毛而已。再說,這些事情離開 今日已經有半世紀以上,記憶起來實在也很模糊了。所以,猶猶豫豫,從有動 筆的念頭到現在,至少已有一年之久了吧。
我一再猶豫而不動筆的另一個原因是:老實說,雖然我的確經曆過上世 紀的五、六十年代,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我本身接觸的古典音樂市場也少而又 少。能談得清楚的一些情況,恐怕,很多與我年紀差不多的人亦都已知道,對 他們來說,這些資料定無新意了。不過,轉而一想,現在網上高手雲集,說不定我拋出的一塊碎磚,能引出無數塊美玉。要是真能如此,豈不甚好?於是決 心動筆把能想得起來的先都記錄下來,說不定以後還會補充。
在真正涉及上海五、六十年代古典音樂市場這個題目之前,我先要介紹 一下我開始接觸古典音樂的經過。其實,這些情況,有的已經在我的第一本回 憶性散文集《南澳散記》中〈聽音樂〉和〈買唱片〉兩文中談過了(注 1)。不 過,在此還得簡單複述一下,因為這跟我以後的聽樂經曆很有關係。
我家原籍浙江杭州,是從二十世紀初葉就開始經營絲織業的經商家庭。 三十年代末,由於抗戰吧,大家庭搬遷到上海,並在上海也開創了絲織工廠。 而我父親,則從未經過商,卻是從小讀私塾出身,後來法學院畢業,通過國民 政府司法官考試,滿腦子想做清官、濟世救國的一個舊法官。這種情況,在當 時,並不算例外 —— 經商的家庭,當然也希望家族中有後人能擠進學界、官場, 對家族事業的進一步振興會有益處。不過,我在此贅言這一切之目的,隻是想 要說明:我的家庭完全是個帶有相當濃重的封建色彩的舊式家庭,而並不屬於 當時上海灘上不少洋氣十足的買辦家庭中的一個。所以,對我來說,很早接觸 西方古典音樂的可能性並不很大。
四九年改朝換代之前,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好幾十口人,住在普陀區 近北京西路的一棟大房子裏。記憶中,我們家族裏隻有兩位長輩是有點“洋氣” 的,與西方文化有染:一位是我的八姑母,滬江大學畢業,長得極其漂亮,曾 是滬江大學的“校花”,後來嫁給上海一位大富商的公子。滬江大學是教會學校, 當然,我八姑母會說英文,能彈鋼琴。於是,她房裏就有一架鋼琴。我小時候 有時也會跟在她的幾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弟妹後麵,進她房裏玩兒(大概那時她 已出嫁?那就記不清了),偷偷揭開琴蓋來胡亂彈幾個音符。我八姑姑也有留 聲機和唱片,但我不記得是否也去聽過了。另一位沾有洋氣的長輩,則是我六 叔叔的妻子,我叫她六嬸娘。六嬸娘出身於上海灘上一個洋行的買辦家庭,家 庭教育從小洋派,當然也會洋文、彈鋼琴。所以,後來我八姑姑出嫁後,那架 鋼琴要是發出琴聲的話,我們就知道一定是六嬸娘在彈了。後來,大家庭分了 家,六叔叔與他父母另買的房子就在我們家貼隔壁,兩家花園中間隻隔一個不 高的花磚牆。他們把鋼琴放在最靠我家的樓下一間房裏,隻要聽見琴聲,我就 知道一定是六嬸娘在彈琴。記得六十年代初,上海已經有鋼琴廠了,會造聶耳 牌鋼琴。一次,鋼琴廠廠長或工程師走過他們家花園外,聽見琴聲,就敲門進 去,問他們是什麽牌子的鋼琴,說這架鋼琴的聲音特別漂亮,要借到廠裏去研究研究。“文革”開始,他們家首當其衝被抄了家,這架鋼琴當然就從此不知去 向了!
至於我自己父母,則與西方文化關係很少。我母親出身於杭州一個名門 大族,從小在家念私塾,從未進過洋學校,當然對西方文化幾乎一無所知了。 不過其實,我母親倒對各種音樂形式都不排斥。雖然她最喜歡的是中國戲曲, 尤其京劇,但是西洋音樂,也很愛聽。倒是我父親,對任何音樂形式興趣都不 大,一輩子隻創作及研究中國古典詩詞,不聽音樂、不看戲曲。
我家原來的那架手搖留聲機很像這架
因為改朝換代,大家庭所住的那棟占地好幾畝的大房子到五十年代初住 不下去了,而且那時我們大家庭的支柱——我曾祖母亦已去世,於是就把這棟 房子賣掉,分了家產。我父親分到三分之一財產,在江蘇路另買了一棟三層樓 並不算小的房子,過起小家庭生活來了。分家時,不知怎麽,卻分到一架老式、 手搖的留聲機,以及幾十張零零碎碎的百代公司和美國勝利公司(RCA Victor) 的唱片。百代公司的唱片是京劇的;勝利公司的唱片卻是西洋樂曲,大多是不 全的古典音樂片斷。我現在印象最深的,是法國作曲家聖桑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卻隻有一張 78 轉的唱片,兩麵加起來不到十分鍾,記得應該是該曲的第二樂章。 這就是我最早接觸的西方古典音樂了!
美國勝利牌唱片商標
因為手搖留聲機要不斷上發條,一張唱片一麵最多隻能聽七、八分鍾, 而且聽了一兩麵之後還要換唱頭上的鋼針,我們覺得太麻煩;再說,聽來聽去 那幾張音樂唱片,也聽膩了,所以,我們那時主要還是聽收音機,那架手搖留 聲機隻是當作玩具,偶爾玩玩的。
我小時候裝的礦石機當然沒有這架那麽複雜
在五十年代初,即使在上海,擁有一台收音機還是一件相當奢侈的事情, 小孩子是不會有的。於是,我們就裝礦石機。礦石機是一種最原始的收音機, 用天線把廣播電台發出的電波接收下來,通過木盒子裏裝著的一個玻璃管子中 一顆米粒那麽大小的、會發銀光的礦石(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是什麽礦石),把 信號放大,於是就可以用耳機接收到電台播送的無線電節目了。裝礦石機的材 料在賣飛機和船模的商店裏可以全套買到,拿回家組裝後即可使用。隻是有兩 個難點:一是要裝一個天線。天線越高越長,信號就越好。我們家是三層樓房, 上麵還有一個很大的平頂,等於是個四層樓的陽台,一邊的長度超過 20 米;再 加周圍沒有任何比我們家再高的房子了,真是亭亭鶴立,在上麵拉一根長長的 天線是再好沒有的了。第二個難處是調音。礦石很小,在這樣米粒大小的礦石 上,還隻有幾個敏感點能起擴大電波信號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很有耐心地戴 著耳機,再三調試,找出礦石上的敏感點在哪裏。即使一下子調準了,聽了不 久,很可能聲音忽然小了下去,於是又得耐心地重新調試。這種最原始的收音 機,我想網上讀者中大概不會隻有我一人用過吧!但是,五十歲以下的人,大 概是不會知道了。
幸虧我父親樓下大書房中還安有一台很好的收音機,而我父親一般總要 六點以後才下班回家,所以,整個下午,我都可以一麵占用他的那台雙麵大書 桌做功課,一麵聽那架收音機。
在上海,五、六十年代,“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至少已有兩個頻道播放古 典音樂節目。現在記得的有:中午十二點多有半小時左右的輕音樂節目,一般 都播一些短小、輕鬆的音樂;下午四點多大約有四十五分鍾的古典音樂節目, 以交響曲、協奏曲之類的大曲目為主。這套節目在晚上十點多還會重播一遍。 星期天上午,則有整個上午,大約兩、三小時的“星期音樂會”,以作曲家或作 品介紹,或者播放歌劇為主。這三套節目,我都可以收聽。於是,我的古典音 樂欣賞生涯,就從那時開始了。該時,我大概十歲左右,剛進初中。
到我念初中二、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 —— 至今我仍不知道是什麽原因 —— 我父親下班回家,忽然帶回來一架電唱機。那時,大概上海剛剛能夠生產 國產電唱機吧。很有可能,父親在報上看到報導,就當作新鮮事物買了回家。 那個時代,孩子看到家裏來了一台不用手搖發條,不用聽一兩麵唱片就換一根 鋼針,而用可聽幾百麵才換的“寶石長命唱針”的電唱機,其驚喜之感,一定勝 於今天的孩子看到爸爸忽然買回家一台 iPad 2 來時的感覺吧!
那天父親買回來的就是這麽一架電唱機
我父親那時一定已經不做法官了。在“蘇州華東革大”(“革命大學”的簡 稱?不清楚。實際是改造舊司法人員和舊政府官員的機構,隻是美其名曰“大學” 而已。就像後來的“五七幹校”差不多性質。隻是前者主要是政治學習,改造思 想;後者卻還要幹體力勞動:觸動靈魂、折磨體魄,兩者兼顧)學習一年之後, 被分配在淮海路東湖路口一個隸屬於上海醫學院的衛生幹部學校,教起語文來。 那時,在離該學校不遠的淮海路瑞金路口附近(在淮海路上),有一家門麵很 大的新華書店,在靠西的店麵裏,有一個大櫃台,不但賣唱片,還賣唱機。我 父親的那架電唱機,就是在那家書店買的。當天帶回家的,不但是那台唱機, 還有幾張中間貼著紅色標題簽的蘇聯唱片和貼著藍色標題簽的捷克唱片,當然 都是 78 轉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一張叫“裴森那市場”的捷克音樂唱片,丁丁 冬冬五光十色的音樂色彩,好像可以聽出中東阿拉伯市場的異域風情。我父親 最喜歡聽的就是這張唱片。很多很多年以後,直至最近,我才弄清楚,原來那 首被音樂唱片公司譯為“裴森那市場”的曲子,實際上應該譯為“波斯市場”才準 確! 作曲家是英國人,叫 Albert Ketelbey (1875-1959),曲名原文是“In a Persian Market”(在波斯市場上)。前幾年,Naxos 唱片公司出過一張曆史版 的 CD,包括這首曲子。
那天與這首曲子同時一起買回來的,大概有五、六張唱片吧,是什麽內 容已經忘記,大概是進行曲、圓舞曲、序曲、匈牙利舞曲之類的音樂。我父親對西方音樂一無所知,猜想一定是買了電唱機之後,請那家新華書店的店員代 選的。
我父親把唱機買回家以後,不久就對這台電唱機失去了興趣,雖然還是 放在他書房裏的一張大紅木方桌上,但是我卻成了這台唱機的主要撥弄者。這 就是我由被動地從收音機裏聽古典音樂,到主動買唱片來聽古典音樂的開始。 沒想到,我們家裏對音樂最無興趣的父親,卻成了我古典音樂入門的真正引路 人!
而淮海路上那家新華書店,也就成了我所知道的第一家上海出售西方古 典音樂唱片的商店了。
二 0 一二年三月五日
於澳大利亞刻來佛寺新紅葉山莊
注 1:
《聽音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dc5c7010007i5.html
《買唱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dc5c7010007i4.html
這兩個網頁大概都已經無法打開。要看的讀者隻能去“孔夫子舊書網”看看能不能買到《南澳散記》這本書了。
以前的蘇聯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