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續憶》
第十四章
與總統府國策顧問徐鼐的一麵之緣
(上)
徐家禎
1991 年底,我應邀去台灣參加第三屆華語文教學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去台灣, 所以不但好奇心最強,而且收獲也最大。這裏,我不談我第一次在台灣遊覽和參觀的 地方,也不談參加會議的收獲和見聞,隻談我見到的兩位長輩。
在李嘉有先生家中
一位是我父親年輕時的朋友李猷(嘉有)先生。以前,我年輕時翻看家裏的照 相簿,總會見到有個穿著長衫的年輕人的照片,坐在古色古香的書房裏,照片邊上還 用毛筆題著“嘉有讀書處”幾個字。我好奇地問父親是誰,父親說是他以前參加蘇州國 學會時認識的朋友,姓李,江蘇常熟人。那時,父親和李嘉有先生兩人是章太炎先生 的國學會中最年輕的會員,都隻有 18 歲。後來,李先生進了銀行界,四九年隨交通銀 行去了台灣,就失去了聯係。87 年,我父母來南澳旅遊,父親在墨爾本的《漢聲》雜誌發表他的旅澳詩詞。這本雜誌也在台灣發行,李嘉有先生在台灣看見,就恢複了聯 係。後來李先生還把他離開大陸時留在上海的長子李楨先生介紹給我父親。父母回上 海後與李楨先生來往很密切。這次我要去台灣,當然應該代表我父親去看望父親這位 失聯幾十年的老友。李嘉有先生那時已是台灣著名書畫家、淡江大學教授、中華學術 院詩學研究所所長、台灣書法協會發起人。他不但親自陪同我參觀台灣的故宮博物館, 還在家裏接待我,設宴款待我,作為後輩,我既深受感動,又深感不安。不想再過了 六年,李先生就因車禍不幸喪身了。我與李先生 91 年的那次見麵也隻能說是“一麵之 緣”。不過,在這裏,我想寫的還不是這個“一麵之緣”,而是與另一位長輩的“一麵之 緣”。跟李嘉有先生的見麵,隻能作為此文的一個引子而已。
在徐大姐家中
(右起:筆者、徐英、周太太、Mark)
這另一位長輩就是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的徐鼐先生(注 1)。認識徐 鼐,是通過我在夏威夷時結識的徐英女士介紹的。徐英的父親是徐謙,在北洋政府時 期擔任過法務總長。(注 2) 徐英怎麽會去美國夏威夷定居的,她一定與我說過,可惜現在我 完全忘記了。不過,在夏威夷時,我與徐英來往非常密切。她作為一位老華僑,對當 地新僑民很熱情,所以那時在夏威夷的華人,不管年紀多大,都稱徐英為“徐大姐”。 後來,我來澳洲任教,還一直與徐大姐通信聯係,直到她九十多歲高齡去世。91 年底, 徐英知道我要去台灣,就說要介紹一個她的熟人和親戚給我認識,那就是這位徐鼐了。
徐大姐說: 徐鼐與我是同宗,都姓徐。徐鼐還是台灣徐氏宗親會的會長,他們 的宗親會規模很大,辦有一本雜誌,介紹同宗親友的活動。所以,徐大姐說:我應該去見見這位同宗的徐鼐先生。其實,我與徐鼐雖是同姓同宗,卻並不屬於同一支:徐 鼐他們是安徽徐姓,我是浙江的徐姓。當然,五百年前,或者一千年前,大概也是屬 於同一支的吧。不過,徐英與徐鼐倒確實是不但同姓同宗,還是同一支的。徐英也是 安徽籍,而且,她好像告訴我:那時已經八十歲的徐鼐排起來還是她的侄子。
開完會,我特地在台灣多留了幾天,就是想去拜見李猷和徐鼐這兩位前輩。 1992 年 1 月 3 日是星期五,下午,我去拜訪徐鼐先生。忘了我事先是否與他約過,記 憶中,好像我並沒有直接通知他,也忘了徐英大姐是否已經寫信告訴他我要去拜訪的 事了。那時,既沒有 email,也沒有手機,通訊聯係並非像現在那麽方便。我隻記得我 拿了徐老先生的地址,本來是想自己摸著找上門去的,結果不知為何,在路上問了好 幾個店家,就是找不到徐鼐先生住的那條路,最後隻能叫了一輛出租車前去了。
徐先生住的那條街很小,非常清靜。他家是座平房,外麵有很高的白色圍牆。 圍牆上開了一扇門,有門鈴。我按了門鈴,不一會兒,一位身材挺高大、精神極矍鑠、 衣著也頗整齊的老者出來應門了。我一看就猜他是徐鼐本人。一問,果然。我自我介 紹以後,就被熱情地請進了客廳。
從進門到客廳,要經過一個小庭院。院中種著一些青綠的花草樹木,還有一條 石板小路,直通正屋,布置得簡單而幹淨。一進門,就到了客廳。客廳不大,牆角有 一棵掛著燈彩的聖誕樹,很有節日氣氛;正對大門有一套沙發,我與徐鼐先生就在沙 發上坐下談話。我告訴徐先生,我這次是從澳洲到台灣來參加一個國際會議的,他就 說,他的女婿也是從美國來台灣開會的,正住在他家,不過他開的是一個科學會議, 說著就進裏屋去,把他的美國女婿請出來與我見麵。我們寒暄了幾句,那位美國人就 又進屋去了,就留我和徐先生兩人在客廳談話。
談話就從我向他道歉,說不知道下午去拜訪他會不會打擾他午休開始。他說, 他精神很好,每天上午工作半天,下午休息。他說他跟隨陳誠副總統大半輩子,現在 退休了,就想為陳誠寫一本傳記。每天上午,他與秘書就是為這本傳記工作一上午。 說著,他就給了我一張他的名片,中間豎印著他的大名,右邊印著職稱,是“中華民國 總統府國策顧問”。他說,這就是他退休後唯一還擔任的職務。
徐鼐先生與我一見如故,非常健談。尤其談到他以前的頂頭上司陳誠,更是侃 侃而談,滔滔不絕。他聽我說,這次是我第一次到台灣,就詳詳細細地給我介紹了他 協助陳誠副總統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本來,我很想回澳之後就馬上把徐先生的談話回憶出來,寫一篇長文,作一介紹。可惜,後來事情一樁接著一樁,沒有空 再靜下心來寫散文。既然當時我既沒有機會錄音,也沒有當場記筆記,於是時隔多年, 很多細節就都忘記了,真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徐鼐先生談的三件大事,因為他說,台灣經濟後來之所以能夠 起飛,主要是做了這三件事。這三件事,正是陳誠副總統到了台灣之後所做的主要工 作。徐先生說,其實,作為副總統,陳誠隻能是掛個名,領個頭,起個策劃和指揮的 作用罷了,具體工作,實際上正是他作為陳誠的左右手在做。所以,他對這些工作了 解得最為具體、詳細。
徐先生說:促使台灣經濟發展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土改”。蔣介石到了台灣之後, 不久就按照孫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原則,在台灣推行土改,此事就由陳誠掛名總 負責,徐鼐是具體執行者。他說:台灣的土改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減租減息,減輕農 民負擔;第二步是把日本統治時代的所謂“公地”用分期付款的辦法賣給農民;第三步 是國家用日本人留下的企業股份來換取地主超過應有標準的土地,再把這些土地賣給 農民。徐先生說,從日本人手裏收回這些工礦企業後,政府本來就沒有經濟力量和管 理能力去經營,這樣一來,不但農民得到了土地,而且地主也就轉成了工業資本家, 這些政府沒有能力管理的企業,就都轉成了民營企業。後來,台灣土地的價格飛漲, 農民個個發了大財;地主成了工廠主,有的後來就成了台灣最大的工業資本家。於是, 台灣的“土改”就成了“雙贏”的大好事。他說,大陸也搞“土改”,但是,其結果卻恰恰相 反,最後,不但地主喪失了土地,而且最初分得了土地的農民,過了幾年也因搞“互助 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而最終還是失去了土地。於是成了“雙輸”的壞事!
徐先生接著說:促使台灣經濟發展的第二件大事是建造石門水庫。他說,要發 展農業,就需要發展灌溉。台灣以前沒有大水庫,於是就決定 1955 年動工於桃園建造 一座石門水庫,由陳誠副總統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而具體工作則是當時擔任“石門水 庫建設委員會執行長”的徐鼐先生總負責的。他說,在開工前,他們考察了世界各國的 大水庫,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建造的資金是向世界銀行借的,得到的是很低很低 的利率。因為後來水庫建成後得到了很大的收益,所以,徐先生說:“台灣就等於利用 世界銀行的錢來賺錢了。”水庫建了八年才建成。徐先生最詳細介紹的是工程結束後他 怎麽處理解散勞工的經過。因為工程巨大,雇傭的勞工達 7000 餘人。起初,解散的消 息傳出後引起勞工將要失業的恐慌。後來,徐鼐先生采取了一些措施,最後,人人皆 大歡喜。可惜細節我現在已經忘記了。但是他說,現在石門水庫中還有紀念碑記述此事。說著,他就起身進裏間,拿了一本他自己寫的關於石門水庫的小冊子來送給我。 可惜,這本書因為幾次搬家,現在我一時找尋不到了。
最後一件有利於發展台灣經濟的大事是建造環島鐵路。這件事雖然是蔣政府一 遷到台灣後就開始籌劃的,但是等到具體進行時,陳誠已經去世了,此事主要是在蔣 經國先生擔任總統期間完成的。徐鼐先生是否也參加並主持了,我已忘記,不過,那 天他也談了參加蔣經國政府開會討論環島鐵路的經過。
徐鼐、筆者和華鬆年在徐宅
正在談得興頭上,又來了一位客人,叫華鬆年。看來,華先生是徐鼐先生的熟 客,徐先生向華先生一介紹我原來是中國大陸的,華先生就坐下來跟我大談特談海峽 兩岸的統一與和平問題了。徐鼐先生也參與對話,一談就談到六點鍾了。冬天,天黑 得早,我一看天暗,就想起身告別。誰想徐、華兩位談興正濃,還不想罷休,就建議 去附近飯店吃飯。看來華先生對這帶很熟,他建議去附近一家西餐館用餐。徐先生也 附和,於是三人出門步行不久就到了。在餐館邊用餐邊繼續談話,一直談到九點多鍾 才盡興而散。
告別時,徐鼐先生忽然問我:“你想不想去石門水庫看看?”他說他有政府提供 的汽車和司機,可以開我們去桃園。我當然不願意失去這個好機會,就約定三天後再 去徐先生家同往。(未完待續)
注 1: 徐鼐(1911-1992) ,字健青,安徽歙縣人。北平中國大學法律係,“國防研究院”三期畢業。投身國民黨政界,曾任湖北鹹豐縣長、軍政部儲備司副司長,遼寧省政府秘書長、建設廳長,東北行轅 政務委員會政務處長。
1948 年去台,曆任台灣省政府專門委員,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政務處長,行政院參事兼第一組組長。1952 年任經濟部常務次長,為陳誠內閣財經班底骨幹人物。
1954 年轉任政務次長,並兼任 “華僑及外人投資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 年出任石門水庫 建設委員會執行長,並一度代理經濟部部務,兼任中央信托局理事會主席,為財經係統著名骨幹。1965 年任台灣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副主委。
1970 年參與 10 項建設實施,兼任台中港建設委員會主委。1973 年接任中國石化工業開發公司董事長。1978 年轉任中華工程公司董事長。擅長經營官辦大型企業,提倡革新技術,科學管理 效益頗著,深具時望。現任泰豐輪胎公司董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台北市場研究會理事長、羽 球協會理事長。曾任國民黨台灣區產業黨部主委,第八屆候補中委,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
1992 年去世,終年 81 歲。
著有《石門水庫》《論政黨》、《政治學概論》等多部論著。 (參見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國人物大辭典》及“互動百科”)
注 2: 徐謙(1871 年 6 月 15 日-1940 年 9 月 26 日),字季龍,教名喬治,晚年自署黃山樵客,安徽人。 中國現代法學家、政治家。清光緒進士,入翰林,受命考察歐美法務,參與清末司法改革。民國間曾任法務總長,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今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在南北政壇活躍多年。徐 謙為中國現代司法製度的建立和完善貢獻頗多,著有《民法總論》和《刑法叢編》等法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