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Ohjuic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山居續憶》:第十二章:我也有一位恩師 (一)

(2022-10-12 17:05:05) 下一個

《山居續憶》

第十二章

我也有一位恩師


—— 紀念中國語言學界一代宗師呂叔湘先生逝世 20 周年

徐家禎

 

(一)

 

          北大已故教授季羨林在《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一文中說,一個人 要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勤奮和機遇。這與我的看法不約而同 (注 1)。接著,季先生說他的機遇是他的恩師給他帶來的。他說他一生遇 到六位恩師,但是,在該段文字裏,我數來數去,似乎隻提到五位:陳寅 恪、胡適、湯用彤和兩位教他梵文的德國教授。文中雖也提到過傅斯年的 名字,但沒有說傅校長對他有什麽“恩”,我也沒有在別處見過季羨林單 獨寫的關於傅斯年的紀念文章,所以我不清楚傅斯年是不是也算是他的六 位恩師之一。(注 2)

          季先生把人一生的機遇與老師聯係起來,我非常同意。要是人在一 生中能夠遇到一位好老師,那麽,這位老師的確會給他的一生開創出意想 不到的光輝前景。一個人能在一生中遇見可改變他一生的一位恩師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像季先生,一下子竟遇到了六位恩師!這真可算是人生 最大的機遇了,我們隻可羨而不可得呀!

          我沒有算過我的一生中遇到過幾位恩師,但是,要是隻有一位的話, 那麽,“恩師”這個稱號就非呂叔湘先生莫屬了!其實,我並沒有真正上 過呂先生一堂課,但是,他對我的幫助超過我一生遇到的其他任何老師, 他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他引導我走上一條專業的正道,他是沒有做過我 老師的恩師!

          一晃眼,呂叔湘先生去世至今已經整整 20 年了。本來,我早就應該 在他去世時就寫一篇文章,來紀念他、感謝他,可惜,我總感到,要寫最 親近、最熟悉、最敬愛的人,往往卻是最最難寫的,所以,一拖再拖,直 到今天這篇文章才在我的腦中成熟起來,達到瓜熟蒂落,可以寫到紙上的 地步了。

          呂叔湘先生是誰?很多不接觸文科專業的人可能不一定知道。或許 也有人聽到過呂先生大名,但不曉得呂先生究竟是做什麽的。所以,我想 先引用網上的資料,編輯成一篇呂先生的簡曆如下:

 

 

          呂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 著名學者,出生於江蘇省丹陽市,逝世於北京市。著 名語言學家,代表作《現代漢語詞典》《中國文法要 略》《語法修辭講話》(與朱德熙合著)《漢語語法分 析問題》《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近代漢語 指代詞》、《現代漢語八百詞》等。1926 年畢業於國 立東南大學外國語文係(現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 1936 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人類學係、倫敦 大學圖書館學科學習。1938 年回國後任雲南大學文史 係副教授,後又任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 員、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大學中文 係教授以及開明書店編輯等職。1950 年 2 月,呂叔湘 應聘任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1952 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 年起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語言研究所副所 長、所長、名譽所長。1978 年至 1985 年任《中國語文》 雜誌主編,1980 年至 1985 年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 1980 年起為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員。1987 年獲香港中 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4 年 4 月被聘為俄羅斯 科學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 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法製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 國政協委員。1983 年 5 月拿出多年積蓄的 6 萬元,作 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金的基金。呂叔湘 先生是我國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70 多年以來一直孜 孜不倦地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研究,涉及一般語言學、 漢語研究、文字改革、語文教學、寫作和文風、詞典 編纂、古籍整理等廣泛的領域。商務印書館出版了 《呂叔湘文集》六卷。(根據“百科百度”材料改寫)

          我與呂叔湘先生相識,是在 1978 年上半年,那時,我還是上海靜安 區建東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而呂先生卻已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所長、《中國語文》雜誌主編和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了。那麽,我們 是怎麽會認識的呢?這個經過情形,說起來還很有點傳奇色彩。

          要說認識呂先生,還得從 1977 年公布的“第二批簡體字表”說起。

          1976 年,“文革”結束,全國各行各業逐漸走上正軌,以前因為忙 於“批判”、“鬥爭”、“革命”而來不及考慮的一些事情都重新被提到 議事日程上來一件一件落實下來。文字改革,也是這些事情中的一件。

          以前,因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大力提倡,1956 年,國務院公布 了《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在全國推行簡體字。試行了幾年以後,到 1964 年,文字改革委員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一共簡化了 2235 個漢字。 這,就是現在我們大家至今都在書寫和閱讀的簡體漢字。當時,文字改革 委員會還指出,漢字今後還要逐步逐批地進一步簡化,而且,漢字今後的 方向,是走拚音化的道路,也就是最終要取消方塊漢字,用拚音文字來代 替。所以,簡化漢字隻是在還未到達拚音化階段,暫時的一種過渡性措施。

          “文革”中,繼續簡化漢字的工作當然停頓了下來。“文革”後期, 林彪事件以後,文字改革委員會又重新開始工作。1972 年,郭沫若在《紅 旗》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從事文改工作的人,應該經常注意民間 的簡化漢字,吸取其可取者而隨時加以推廣。”並說,這是“遵循毛主席 教導,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文字改革委員會就在這個原 則上,於民間采集了三年,到 1975 年,決定再簡化 111 個漢字,送報國 務院。那時,周恩來還在醫院。他看了方案,作了一個批示:“第一批已 經公布這麽多年了,這次為什麽簡化這麽一點?”文改會的成員看了周恩 來批示,不得不再擴大漢字簡化範圍,最後在 1977 年 5 月上報國務院一 個簡化 248 字的《第一表》。那時,毛、周都已去世。國務院批示,可以 先在圖書報刊上試用,征求意見。後來,又定了一個《第二表》,收錄 605 個簡化漢字。這兩個“表”,就是 1977 年 12 月 20 日在《人民日報》 和全國其他報刊上發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簡稱“二 簡”)。《人民日報》在這批簡化漢字公布的第二天,就在報上開始使用 了。那時,我任教的學生們看到公布的新簡體字也十分興奮,很多學生在 當天下午交上來的作業上就開始采用這些新簡體字。

          然而,因為這批簡化字公布得比較倉促,問題很多,尤其是周恩來 提了意見以後硬加進去的那幾百字。到了 1979 年,全國報刊雜誌上,開 始出現一些批評“二簡”的文章。後來,到 1986 年 6 月,最終由國務院 出麵宣布廢除“二簡”,那是後話了。但是,因為我認識呂叔湘先生是由這批簡化字所引見的,所以,我不得不在這裏先把公布這批簡化字的背景 情況大致回顧一下。

          記得“二簡”公布了不久,到 1978 年 4 月 26 日,報上出現了一篇 胡愈之(注 3)的文章《趕快把這一課補上 —— 關於文字改革的我見》。 胡愈之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一貫主張改革漢字,走拚音化道路。在這 篇文章中,他的基本觀點就是:我國的文字改革與其他亞洲國家相比實在 太落後了。日本、越南、朝鮮以前都用漢字,但是在最近一世紀中,都逐 漸用拚音文字代替了,所以,我國也應該加快拚音化的步伐。

          我一向對各種語言方麵的問題很感興趣,讀了胡愈之這篇文章,大 受啟發,覺得實際上,繼續簡化漢字可能是多此一舉的事,還不如為早日 實現漢字拚音化現在就開始做一些具體工作。我想把我的想法寫成一篇短 文,但是投到哪裏去呢?我實在心中無數。轉而一想,我就想到了呂叔湘 先生。因為在大學裏,我們有過“現代漢語”這門課,而其中學習的語法 係統,基本上就是采用呂叔湘和朱德熙(注 4)兩位教授在建國初期的《人 民日報》上發表的《語法修辭講話》這六講中提出的語法體係,所以,我 早就知道呂先生的大名了。但是,我當然不認識他,當時,也沒有他的地 址,不知道怎麽把我對新公布的簡體字的看法告訴他。

          那時,我就想到了《中國語文》雜誌。《中國語文》是國內一本研 究漢語語言學最具權威性的學術期刊,我知道這本刊物,但那時還沒有認 真讀過,更不知道呂先生那時其實正是這本刊物的主編。但是我想,隻要 把我的想法寄給《中國語文》雜誌,信封上寫的是呂叔湘先生的大名,那 麽,他們大概一定會把我的信轉交給呂先生吧。於是,我在《中國語文》 雜誌上找到他們編輯部的地址,寫了一封請他們煩交呂先生的大約有三、 四頁長的信,就投寄出去了。

          信寄了出去,結果是石沉大海。這一點也沒有出乎我的意料:一般 名人,當然不會回複無名小子的來信。按邏輯,這很尋常。 (未完待續)

注 1:  我在 1989 年 12 月 4 日寫的隨筆《廿四叔叔》一文中就用蜘蛛結網的比喻來說明 一個人的命運與機遇和勤奮的關係。該文後收入《東城隨筆人物篇》,也可在網上閱 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dc5c7010007zt.html

注 2:  後來,在季先生的另一篇回憶文章《回憶陳寅恪先生》中總算找到了他的另一 位“恩師”,那就是馮友蘭,因為他說,要是沒有馮先生同德國簽訂德國和清華交換 研究生的話,他不可能有去德國學習的機會,於是也就不可能有以後的每一步了,所 以,季先生把馮友蘭列為他的第一位“恩師”。不過,我認為這樣說有點牽強,因為 留德獎學金並非專門為季羨林所設的。

注 3:  胡愈之(1896-1986),原名學愚,字子如,筆名胡芋之、化魯、沙平、伏生、 說難等。浙江上虞豐惠鎮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具有多方麵卓著成就的革命學者, 一生集記者、編輯、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於一身,學識淵博,是新聞出版界少有的 “全才”

        早年創建世界語學會,與沈雁冰等成立文學研究會。1922 年初參加中國民權保 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 年後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運動,為“救國會”發 起人之一。抗戰勝利後,在海外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建國後,曾任《光明日報》總編 輯、新中國首任國家出版總署署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常委。(引自《百 科百度》)

注 4:  朱德熙(1920~1992),江蘇省蘇州市人,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語法 學家、教育家。他由物理專業轉入語言研究,曾與呂叔湘等一起為國家語言文字作出 卓越的貢獻。

        1920 年出生在南京政府財政部鹽務局一個高級職員家庭,家境富裕。早年習字、 背誦古詩詞,十一二歲起讀古典小說。中學時代接受了進步思想,在上海積極參加抗 日救亡運動。1939 年考取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係,數學、英語基礎都很好。一年後 轉入中文係,師從唐蘭、聞一多學習研究古文字學和古音韻學,並得到羅常培和陳夢 家等教授的教導。1945 年畢業後在昆明中法大學中文係任教並加入民盟。1946 年起在 清華大學中文係任教,1952 年晉升副教授,同年調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受國家委派赴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任教,1955 年回國,此後一直在北大中文係任教,1979 年晉升教 授。1992 年 7 月 19 日病逝於美國,享年 72 歲。(引自《百科百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