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續憶》
第四章
榆園憶舊
(三)榆園的考證
徐家禎
母親婚後攝於榆園新房客廳走廊中(約攝於 1936 年)
榆園建於何時,我不清楚,但一定在道光與光緒之間,因為創建榆園的 許增生於 1824 年,卒於 1903 年。許增建此園的目的是奉養母親,所以取名為 “娛園”。許母故世後,園就改名為“榆園”了。所以,查《武林坊巷誌》,這兩 個園名都可以找到。
那麽,許增建榆園之前,該地是民房呢?荒地呢?還是本來就有園林的 呢?據先父回憶,塾師張惠衣先生所著詩集中有一詩述及,說他當年在我家充 任家庭教席時所居我家許氏老屋,更早係名玉玲瓏館,乃當年杭州著名詩人龔 蘅圃(注 1)所有。園中有大石,名玉玲瓏。可惜原詩內容已不能記憶,所以就 不知張先生所說有何根據。因張先生的這首詩,倒引起了我對榆園來曆作一番 考證的興趣。
查手頭所存清代筆記,在清雍正厲鶚(樊榭)(注 2)所著《東城雜記》 及清道光錢泳(梅溪)(注 3)所著《履園叢話》中均找到有關玉玲瓏館的記載。
厲鶚畫像
(來自《清代學者像傳》葉恭綽編著, 民國十九年,商務印書館)
前者有“庾園”一節,引沈秀岩(紹姬)(注 4)〈庾園紀勝詩序〉雲:“餘 家東城橫河,當雙橋之中。門臨流水,左帶岩城,右環官市,北及庾園也。園 為從祖庾庵公所創,經始於順治丁酉,曆七年而工始竣。其中壘石為山,疏泉 為沼。間以竹木,錯以亭台。即一花一草,必使位置得宜,詳略有法。室宇落 成,少不當意,即毀而更張之。鳩匠庀材,糜以萬計。園亭之盛,甲於會城。”
沈氏〈庾園紀勝〉諸詩中,專門有“玉玲瓏”一詩,是讚庾園中玉玲瓏館的, 注雲:“石名玉玲瓏,靈隱包園中物也。高數丈,大十圍,數百人挽之,曆兩月 餘,始達庾園。”而《東城雜記》則說:“玉玲瓏,宋宣和花綱石也。上有字紀歲 月。蒼潤嵌空,叩之,聲如雜佩。本包涵所靈隱山莊舊物。沈氏用百夫牽挽之 力,致之庾園。後歸龔侍禦翔麟,因以名其閣焉。”《履園叢話》作者則親眼見 過此石,在〈玉玲瓏館(杭州)〉一則中雲:“玉玲瓏館在城南橫河橋。前大宗 伯姚公立德所居。...... 已屢易主矣。其石高丈許,頗有皺瘦之趣。道光癸已冬 日,餘偶訪順德張雲巢都轉,曾一至焉。”
從這數則筆記,可見該地原確有先名“庾園”後改名為“玉玲瓏館”之園。 然“玉玲瓏館”是否就如張惠衣先生所說是“榆園”前身,則仍不清楚。其原因有 三:
一是地點:厲樊榭和錢梅溪均謂玉玲瓏館在橫河橋,而榆園卻在金洞橋, 沿東運河。然而,橫河橋其實也在該河支流上,就在金洞橋附近。金洞橋很早 就隻剩其名而並無實物了,但橫河橋卻一直存在,所以,厲、錢二人之“橫河橋” 是否可能是這一帶之總稱,也包括金洞橋在內呢?
另外,厲樊榭《東城雜記· 半山園》中又記庾園之北才隔一巷處有一古寺, 名華藏寺,說:“每當黃昏人定之後,五更雞唱之先,水韻鬆聲,亦時與斷鼓零 鍾答響。門署唐句曰‘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蓋實景也。”據先父 回憶說:“記得我小時,榆園斜對麵不遠處確有一古華藏寺,但其時規模已經很 小。後來該寺似變為派出所,榆園即屬其管轄範圍。我還記得家門右側還有一 古寺,名朱天廟,極湫隘。馬路改建前,廟貌頗具規模,香火甚盛。此廟據說 已有相當曆史,曾記殿內牆壁上尚有碑記,當時年幼,未注意及之。”
二是玉玲瓏石:厲樊榭和沈秀岩都提到這塊假山石,然二人的描寫出入很 大:沈秀岩雲其石“高數丈,大十圍”;而錢梅溪則說“石高丈許。”二人相隔近 百年,而且園也“屢易主矣”,是否見到同一塊石頭,已有疑問。
最近查《武林坊巷誌》,在“東西橫河橋”一章中有很多關於庾園的詩詞 和記載,其中有一節說:“...... 亂後,園幾廢。同治間,周琳叔觀察購自陳氏, 重新之,更名澹園。”至於那塊“玉玲瓏石”,誌中說,也“高僅丈許,蓋已為兵 火摧殘矣”。
先父回憶說:“榆園中確有假山兩座,有的石頭也很高大,並可稱‘頗有 皺瘦之趣’,但不見上記歲月的花石綱遺物。不知是該石早已遷移他處、歸人所 有,或者化整為零、不複存在,還是玉玲瓏館和榆園根本並非同一庭院耶?”
三是,據先父說,在橫河橋一帶,除榆園之外,並無別的庭院規模可與 之相比,那麽,張惠衣先生所說“榆園就是玉玲瓏館(庾園)”的可能性很大。
然而,07 年我將先父的回憶隨筆《榆園話舊》放到博客“六樹堂文集”之 後,先後有兩位讀者為榆園與庾園(玉玲瓏館)的關係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線索。
一位是我的朋友、旅加溫州作家沈迦先生(注 5)。他說,夏承燾《天風 閣學詞日記》中有遊榆園的記載,隨即寄來電子版供查考。據查,1932 年 3 月 20 日夏氏日記雲:
“......早入城訪同莊。午赴譚秋招宴,同席鍾山、叔 嶽、曉滄八、九人。晚曉滄導過裏望河橋(“橫河橋”之誤 —— 筆者注)下師範學校看花石綱石,東街路(金洞橋) 一八三號許邁孫榆園故址,今易徐姓名吉生,房屋巨麗, 有泉石林木之勝,水榭一所,下俯運河,陸阮盫(沅) (注 6)有聯雲:
載酒船來鷗讓路 乞花人去蝶移家
複由徐君導遊東街路駱駝橋王氏園,樓閣此(疑 為“比”字之誤 —— 筆者注)榆園尤勝,有曲園欵雨廬額。 園主名達甫。......”
青年時期的夏承燾先生(來自網絡)
夏承燾(注 7) 是著名詞學家; 而導遊榆園的鄭曉滄 (注 8) 則是著名教育學家 ,曾任浙江師範學院院長,為我家世交。
該則日記中所說的徐吉生,即我先曾祖。吉生先生幼子、我三叔祖禮耕 先生娶駱駝橋王氏之女為妻,故徐吉生先生與王達甫(悅昌)先生為親家。王 家為當時杭城巨富,所以夏先生說其“樓閣比榆園尤勝”。(注 9)
不久,又有一位網名 “小小”的讀者在我博客上留言說,網上見《武林坊 巷誌重考》一網址,內有關於庾園的最新考證:
“民國時期,該園(指庾園 —— 筆者注)先後出租辦 校:1912 年,農業教員講習所改為浙江中等農業學堂,遷入 橫河橋即今杭八中校址。直至 1913 年 4 月 21 日遷杭州筧橋 新校舍;後租給保安司令部當兵工講習所;後租給一位女士 創辦‘行素女中’,1936 年施蟄存到杭州來養病,在行素女中 兼過課,留下了幾篇關於杭州的散文,行素女中的教室即在 玉玲瓏閣。
“20 世紀 60 年代庾園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址,文革 開始,浙江省文史館和參事室的‘老朽’們被趕跑。接著, 杭八中紅衛兵於此建司令部,為了出入方便,又將(玉) 玲瓏閣與花廳間的高牆推倒。不久,紅衛兵撤走,居民幹 部搶著搬進南端的一些辦公室做住宅。為了保住花廳與後 花園的既得利益,杭八中校方趕快在花廳南邊建牆,將仿 明歇山式建築大花廳做了學習毛澤東思想進行大批判的主 會場,將(玉)玲瓏閣做了小會場。不久,在校園擴建中, 又把雕闌玉砌應猶在的大花廳改為堆放破課桌椅的木工 間;把朱顏也未改的(玉)玲瓏閣拆除,殘存圍牆推倒, 後花園填平,做了操場。再後來,又借舊城改造之機將搶 先搬入的居民遷走,房屋拆毀,建起了新的教學樓。庾園 遭毀,玉玲瓏奇石失蹤。1987 年建造華藏寺巷小區,絕大 部分建築拆除,僅在杭八中留有部分遺址。”
根據以上資料,先父塾師張惠衣先生所說“許氏老屋更早係名玉玲瓏館” 的說法看來並不可靠。因為夏承燾先生既由鄭曉滄先生作陪,先去師範學校 (即行素女中?)看花石綱石,後又訪榆園,可見那塊花石綱石不在榆園之內。 但,這點卻仍無法證實榆園原址是否玉玲瓏館。因為也有可能,榆園僅占原玉 玲瓏館的一部分,花石綱石正巧不在榆園內,而被劃歸附近的師範學校了。但, 有一點可以肯定,玉玲瓏石(即日記中的“花石綱石”)並不在榆園之內。
在此,我將張惠衣的說法、我的考證與分析和後來得到的所有補充資料全部呈現在此, 供以後有興趣進一步研究者作參考。
父親的塾師海寧張惠衣先生(來自網絡)
注 1: 龔蘅圃,“百度百科”上有其小傳:“龔翔麟(1658—1733),清代藏書家、文學家。字天 石,號蘅圃,又號稼村,晚號田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年中順天鄉試乙 榜。由工部主事累遷禦史,有直聲,致仕歸。工詞,與朱彝尊等合稱“浙西六家”,著有 《田居詩稿》、《紅藕莊詞》。
注 2: 厲鶚(1692 - 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著名詩人、學者,浙西詞派中堅人物。康熙五十九年舉人,乾隆初舉鴻博。性耽聞靜, 愛山水,尤工詩餘,擅南宋諸家之勝。著有《宋詩紀事》、《樊榭山房集》等。(見“百 度百科”)
注 3: 錢泳(1759-1844),原名錢鶴灘,字立群,號台仙,一號梅溪,清代江蘇金匱(今屬無 錫)人。長期做幕客,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工詩詞、篆、隸,精鐫碑版,善於書畫,作 印得三橋(文彭)、亦步(吳迥)風格。有縮臨小漢碑,集各種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後 揚州江人驥,得其殘石數十種,俞樾言之梅小岩中丞,出白金百兩,嵌之杭州詁經精舍 之壁。惟諸碑中訛字甚多,泳未能一一正之。畫山水小景,疏古澹遠。有仿趙大年《柳 塘花塢圖》,藏故宮博物院。卒年八十六(虛歲)。著有 《履園叢話》、《履園譚 詩》、《蘭林集》、《梅溪詩鈔》等。輯有《藝能考》。(見“百度百科”)
注 4: 沈秀岩,清代詩人。《中國文學大辭典》第五卷有介紹,摘引如下:
“字香岩。錢塘(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明崇禎至清康熙年間。諸 生,家境貧寒,中年以後長期寓居淮北,垂老不歸。12 歲學為詩,終日沉思苦吟,人 稱為‘吟癡’。其詩中間有記敘時事之作,如:《杭州大火行》、《後大火行》,記順治 十八年杭州大火蔓延的慘狀。他的詩以抒寫思鄉懷親之情的作品較多,也較有特色, 頗能反映謀食他鄉的下層知識分子的思家情懷。他的詠物懷古之作也有一些可讀之篇, 如《淮陰侯》、《蚊》等。著有《寒石詩鈔》。”
注 5: 沈迦,1969 年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1991 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新聞係新聞學專業。曾榮獲 第七屆溫州市“十大優秀青年”、2003 年溫州市“十大數 字人物”等稱號。2004 年入選溫州 市“新世紀 551 人才工程”培養人選。現任上海市裏仁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州裏仁創 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碟中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出版有《表音碼漢字輸入 法應用手冊》、《沈碼一日通》、《文化人換筆》、《漢字簡化說略》、《溫州話》等 多本專著。
注 6: 關於陸阮盫(沅),請見本文最後一節“榆園的樓館”。
注 7: 關於夏承燾,詳見本文〈榆園的人物〉一節。
注 8: 關於鄭曉滄,詳見本文〈榆園的人物〉一節。
注 9: 關於駱駝橋王家,請見本書第 3 章〈三叔祖禮耕先生〉第 2 節注 2。
父親徐定戡年輕時(約攝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