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Ohjuic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西羅普郡一少年》: 47: 木匠的兒子

(2022-09-16 19:19:52) 下一個

《西羅普郡一少年》

XLVII

第四十七首

木匠的兒子

The Carpenter’s Son

英國   A. E. 豪斯曼原著

Alfred Edward Housman (1859 – 1936)

徐家禎翻譯

 

 

„Here the hangman stops his cart:

Now the best of friends must part.

Fare you well, for ill fare I:

Live, lads, and I will die.

 

„Oh, at home had I but stayed

’Prenticed to my father’s trade,

Had I stuck to plane and adze,

I had not been lost, my lads.

 

„Then I might have built perhaps

Gallows-trees for other chaps,

Never dangled on my own,

Had I but left ill alone.

 

„Now, you see, they hang me high,

And the people passing by

Stop to shake their fists and curse;

So ’tis come from ill to worse.

 

„Here hang I, and right and left

Two poor fellows hang for theft:

All the same’s the luck we prove,

Though the midmost hangs for love.

 

„Comrades all, that stand and gaze,

Walk henceforth in other ways;

See my neck and save your own:

Comrades all, leave ill alone.

 

„Make some day a decent end,

Shrewder fellows than your friend.

Fare you well, for ill fare I:

Live lads, and I will die.”

 

“劊子手的刑車已經停下,

現在最好的朋友也得分手於此。

永別了,隻怪我生不逢時,

活下去,夥計們,我卻要赴死。

 

“哦,要是我就待在家裏,

學好我爸爸的手藝,

一輩子與斧刨打交道,

我就不會走上邪道,我的夥計。

 

“那麽,也許我會為別的家夥,

建造一座一座絞架;

要是我遠離那些壞事,

那麽我自己永不會高掛。

 

“現在你看,他們把我高高掛起,

路過的人們都會停步,

揮著拳頭朝我咒詛;

我一步步越走越入歧途。

 

“這兒,我掛在中間,一左一右

掛著兩個可憐的小偷:

證明我們有相同的命運,

雖然中間那個是因愛的緣由。

 

“所有停下呆望的夥伴,

望你們各自選好自己的道路,

看看我的頸項,將自己的好好保護,

夥伴們,別再歧途誤入。

 

“讓自己有個體麵的結果,

要比你們的朋友精於世事。

永別了,隻怪我生不逢時,

活下去,夥計們,我卻要赴死。”

 

                                  二0二二年六月十七日

                                  譯於澳大利亞刻來佛寺愛閑堂

* 豪斯曼的這首詩,在詩集《西羅普郡一少年》中的編號為第 47 首。

         根據《聖經》,耶穌的生父是木匠約瑟夫。天主派耶穌到人世間來是為了拯救 人類,所以讓他為了人類贖罪而死。因此,隻要信他的人,死後都可以得到永生。耶 穌是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的。死時,在他的左右兩邊各釘著一個小偷。

        豪斯曼的這首詩,題目就叫“木匠的兒子”,說的是一個因犯罪而被絞死的罪犯。 他到底犯了什麽罪,詩裏並沒有明確地說明,但在詩的第五節,他自己說:“這兒,我 掛在中間,一左一右,掛著兩個可憐的小偷,證明我們有相同的命運,雖然中間那個 是因愛的緣由。”那麽,看來,他犯的罪與愛有關了。那麽,因愛而犯的罪會是什麽呢? 情殺、奸殺、同性戀 ......?耶穌的死,也是為了“愛的緣故”,但那是愛人類的“愛”。

        這首詩是用一個將要被處絞刑的罪犯與同伴告別的口氣寫的。他後悔沒有繼承 父業,安分守己地待在家裏,卻做了壞事,麵臨死刑,所以他希望同伴們要接受他的 教訓。但是,其場景,卻與《聖經》中的耶穌受難一摸一樣。那是對宗教的藐視,還 是對罪犯的同情?可能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吧。

         原詩七節,每節四句。譯詩每節雙句押一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