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人

直性直情直白天下,
求真求善求美人間。
個人資料
北美_原鄉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在故我吃:美國那些甜死人的點心

(2019-12-02 10:15:38) 下一個

節日過完第二天早上,就感覺那晚甜品吃多了,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果斷地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把晚宴上大家吃了不到一半的那些高糖高油高脂的胡桃派,蘋果派,櫻桃派和南瓜派通通扔進了垃圾箱。我在故我吃,意指為了活而吃,健康第一,而不是為了吃而活。

那些甜死人的點心 

首先美國兩個最大的Wholesale連鎖店,山姆和好事多提供了最多最便宜又最甜的甜點了。10寸的各種大蛋糕和12寸的各式大派價格都在15美金以下。其它從甜餅幹到奶酪蛋糕,從甜麵包圈到Brownie等等,物廉價美,應有盡有,並且所有的甜點食品營養標簽上都沒有標注出糖分含量,但全都可以甜死人。按照常識和經驗比較來看,那些甜點的糖含量都應該在22g左右Per servicing size。在店裏經常看到美國人推著購物車一盒盒的甜點樂顛樂顛的往外走。

Sweet Tooth,嗜甜是人之常情

離不開甜食的美國人愛自嘲自己有Sweet tooth。由於人類大腦神經獲取能量的唯一途徑是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人對甜味有本能的依賴和嗜好。人體所有組織細胞都可以直接利用葡萄糖產生能量,糖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捷最容易的供能食物。當然,不少人也嗜甜(點心)成癮成弊了。一些有健康意識的美國人經常警告自己和他人,You are what you eat。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都是 You eat what you are。這就是環境創造的人創造環境。你是啥就吃啥。如中國人常說自己有個"中國胃","就好這一口"。想改也不容易呀。有一位美國朋友說,明知發胖又不健康,有時太想吃甜食,吃了後才有"罪惡感"。

糖的分類與吸收

糖屬於碳水化合物,根據其水解產物可分為下麵幾類:單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脫氧核糖、氨基糖等);雙糖(麥芽糖、蔗糖、乳糖等);多糖(澱粉、糖原、纖維素等)和結合糖(糖脂、糖蛋白等);寡糖又稱低聚糖(低聚異麥芽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阿拉伯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殼聚糖等)。食物中的甜味主要來自單糖分子和雙糖分子。糖類或碳水化合物類,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三大產熱營養素之一,人體所需要的50%的熱量是由糖類食物供給的。人類食物中的糖以澱粉為主,澱粉在上消化道經過澱粉酶的作用轉變成單糖的形式之後才能在小腸上段被腸黏膜上皮細胞吸收進入血液。隨後一部分經肝髒轉變成糖元貯存起來,一部分經靜脈進入人體循環運輸到全身各個組織進行供能,多餘的則轉化為脂肪。

中國人大部分以米、麵為主食,它們含有大量的澱粉,是人體糖類營養素的主要來源。這些澱粉經消化以後,便可轉化為人體需要的葡萄糖。從數量上來說,通過正常一日三餐所攝人的糖類,已足夠人體代謝的需要,或已經超過了人體的需要。如果再在飲食中加入蔗糖,或正餐之外過多地使用甜食、水果糖、巧克力等,就會使攝入的糖類過多,使其在肝髒內合成過多的脂類,就可造成體內脂肪堆積和血脂升高,並進一步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

對糖的重新認識

這些年來不少的研究指出,蔗糖、果糖吃多了,在肝髒內很快變成丙酮酸,進一步轉化為甘油三酯(TG)和膽固醇(TC),經低密度脂蛋白(LDL)運載而進入血液中,故致血脂升高。再有,老年人因胰腺功能下降,使耐糖量下降,過多地吃糖會引起糖代謝紊亂,故使血糖升高而誘發或加重糖尿病,而糖尿病又可加重脂質代謝紊亂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的形成。瑞士科學家在研究糖消耗量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係時發現,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與食糖的消耗量呈正相關。日本學者通過調查,也得出如上一致的意見。所以,有學者甚至指出,過多地吃糖對身體的危害不亞於嚴重吸煙,故他們把糖稱之為甜蜜的白色“毒藥”。

加州大學(UCSF)兒科內分泌學專家Robert Lustig教授在撰寫的《糖的毒性真相》一文中認為,糖是多數現代慢性病的“主犯”。據研究者統計,全球糖消費量在過去50年裏增長了整整三倍。糖攝入過多造成的肥胖,糖尿病,心髒病等疾病等在全球高發。另一位主要撰寫人,加州大學社會醫學教授Laura Schmidt提出糖的毒性中最致命的是代謝綜合征。過多的糖在肝髒中代謝被轉化為脂肪,提高甘油三酯,造成胰島素抵抗,從而幹擾代謝,血壓升高、損害肝髒、提高心髒病發病率和中風幾率,並會間接引發多種疾病。最後,美國眾多醫學研究發現,腫瘤細胞生長於繁殖主要是利用糖,過高的血糖水平更有利於癌細胞的生長。因此,腫瘤患者應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糖及甜食的攝入量,維持合理的血糖水平。

2015年,塔夫茨(Tufts U)大學營養科學係開展了一項由美國心髒協會發布的記錄研究。該研究記錄了全球每年的直接死亡率,發現大部分是由於過度消費含糖量高的飲料引起的。研究表明,每年約有184,000名成年人死於含糖飲料。塔夫茨大學的Gitanjali博士分析了62項研究的數據,記錄了1980年至2010年間51個國家與糖有關的死亡情況。根據年齡、性別和地理位置分組,大約有612,000人參與了調查。根據這些數據,得到結論的是糖導致每年45,000人死於心血管疾病,13,000人死於糖尿病並發症,6,450人死於癌症。肥胖、心髒病、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等等,都是含糖食品和飲料給我們下的詛咒。除了身體疾病,糖還是阻礙小仙女們變美的元凶。由於攝入了遠超身體所需的糖分,它們將無法完全被身體吸收。這些不被身體吸收的糖分,會“貼心”地附著於皮膚層上,與體內的蛋白質發生糖化反應,生成終產物AGEs。AGEs是一種黃棕色的物質,它的產生會讓皮膚變黃、失去彈性,且極易引發炎症,使人多發口腔潰瘍,產生痘痘。炎症多了,皮膚為了抵抗則會產生更多的自由基,自由基接著幫助剩下的糖攻擊身體中其餘的蛋白質, 循環往複,人的皮膚和健康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健康的糖攝入量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4年發布的營養指南中指出,每天攝入糖不要超過50g,最好控製在25g以內。大部分的人對食物中的糖含量沒有準確的概念,單純地認為隻有甜食才富含糖分。但其實100ml醋中就有4.9g的糖,一個餃子裏就有5.4g的糖,一盤幹炒麵就有超過50g的糖,許多看似不含糖的食品中也有不少糖分。綜上所述,高血脂患者,尤其是老年性高血脂患者,為防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及發展嚴重化,除正餐飲食外,忌額外加用甜食,及各種糖類。 
 
腸腦相通 Gut-Brain Connection :腸道好細菌愛吃素不愛吃葷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高速發展,腸道微生態深入研究證明:腸道細菌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腸道細菌基因表達是人體基因表達的100倍,因此腸道又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個大腦”,幾乎所有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都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


腸道有益菌依賴全穀類及雜糧食物中的膳食纖維代謝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來生長,其中一種重要物質丁酸鹽是腸道黏膜的營養物質,對維持腸道黏膜的完整性起到關鍵性作用。如果丁酸鹽不足,腸道黏膜屏障就會受到破壞,腸道有害菌大量增殖,腸道黏膜出現滲漏,腸道毒素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作用於人體的組織器官,從而產生一係列疾病。


 
腸道有害菌對糖和未消化蛋白質特別鍾愛。如果飲食長期葷多素少,尤其是喜愛那些高糖高油高脂的甜品,以缺乏膳食纖維的碳水化合物為主,腸道有害菌會明顯增加,腸道菌群平衡就會被打破,從而可能引發大腦的一些負麵效應,如壓力,焦慮和心態情緒的改變。難怪有些醫生指出,糖是毒藥,是甜蜜的“毒藥”。

你的健康你做主。看完文章再看看你的桌子上,冰箱裏還有什麽甜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weitao 回複 悄悄話 謝!
漂亮姑娘 回複 悄悄話 建議去油管搜索一下視頻That Sugar Film,裏麵說了很多關於糖的研究實驗和可可可樂公司的內幕。
TRUEFIRE 回複 悄悄話 美國甜點是按Cup量的!非常恐怖,總覺得奶油和糖用量失控是造成美國集體發胖的元凶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難舍冰激淩,奶油蛋糕,其他都可放棄
小棒棒 回複 悄悄話 其實甜點一般都是多油多糖,自己做就知道有多少糖和油,我現在還是吃,隻是不像以前那麽嗜吃了。不過偶爾吃會讓我開心。
我胖我的 回複 悄悄話 確實,周圍嗜甜的人真多啊。上學時有一次和一個教授吃飯,本來已經吃得很飽了,這個教授說,咱們怎麽也應該來點甜的結束。於是她點了一塊蛋糕。我象征性地挖了一口,好吃,但是實在吃不下了。這位教授邊吃邊誇自己:“你知道嗎,我現在真有進步,每天隻吃一塊了。以前我做學生的時候每天都吃好幾塊,最高紀錄是一天七份甜點呢。”我差點叫出來,那有多少糖啊?!!!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哈哈,你很愛甜點啊,好像是西方人啊!謝謝分享啦!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確實象樓下說的, 美國的甜食太甜了。 歐洲的就好很多。 所以歐洲人也吃甜點, 但沒有那麽多超級大胖子。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好文,這就去看冰箱,哈哈哈!不過美國的甜食真是放太多糖了,很好吃的歐洲甜食美國同事說一點都沒有tast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