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美談判的現狀和演變以及8月12日結果預測
1. 特朗普將就延長對華關稅停火做出最終決定
彭博社7月30日報道, 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在兩周內與中國達成的關稅休戰協議到期前做出最終決定,此舉將標誌著世界兩大經濟體關係持續穩定。中國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在斯德哥爾摩對記者表示,雙方同意延長關稅休戰協議,但未提供更多細節。當被問及是否會建議延長關稅休戰協議時,貝森特表示,他會向特朗普提供事實,“然後他會做決定”。周二,在與由副總理何立峰率領的北京官員舉行了兩天會談後,貝森特告訴記者,仍有“一些技術細節需要解決”。延長90天的關稅將為特朗普10月下旬訪華與習近平主席會晤鋪平道路,屆時美國領導人可能會出席在韓國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
2. 特朗普與習近平會晤?
彭博社7月31日報道, 中美雙方近期一直在采取措施降溫,減少衝突點。中國稀土磁鐵出口在6月份開始恢複,美國也表示將批準其此前阻止的一種用於人工智能的半導體的發貨。本周,美國還拒絕台灣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消除了美中關係中一個潛在的障礙。大陸聲稱台灣是其領土。“所有這些舉措都在為特朗普和習近平在感恩節前舉行峰會做準備,”哈佛大學教授格艾利森在X頻道上表示。艾利森上個月會見了中國外交部長和上海市委書記,後者是政治局委員。
特朗普周三在白宮發表講話時表示,美國將與中國達成“非常公平的協議”。據中國官方報道,本周在瑞典舉行的會談增強了雙方的信任,並增強了通過談判解決經濟爭端的信心(Meanwhile, the mood music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remains favorable for now. Speaking in the White House on Wednesday, Trump said the US will have a “very fair deal with China”)。
3. 中美至少在經濟、軍事和特朗普三個維度上展開的較量
美國財長貝森特在上個星期與媒體的對話中,詳細的提到了他與中國談判的一些感受和結論。貝森特還提到, 中美在某種某種程度上就是像在下三維的國際象棋,也就是說在經濟和軍事方麵(加上總統或領袖這個維度)的三個維度上進行競爭和對抗。貝森特特別提到了中國把稀土當作談判的籌碼。先來看看美國媒體對中國稀土和關鍵金屬方麵正在展現出來的強大威力和作用的報道。
4. 稀土越來越成為中國一劍封喉的殺手鐧
彭博社7月31日報道, 中國暫停出口凸顯美國供應鏈的脆弱性, 白宮官員和科技、稀土公司會麵。
白宮高級官員上周告訴一些稀土公司,他們正在采取措施,通過保證其產品的最低價格來提高美國關鍵礦產的產量,並遏製中國的市場主導地位。此前未報道的7月24日會議, 由特朗普總統的貿易顧問納瓦羅和負責供應鏈戰略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科普利主持。與會者包括十家稀土公司以及科技巨頭蘋果、微軟和康寧(GLW.N)等,這些公司都依賴於關鍵礦產的穩定供應來生產電子產品。
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8月2日報道, 政府監管機構警告稱,美國國防工業容易受到中國的影響。
美國政府問責局(GAO)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警告稱,美國國防工業基地和所有軍種都嚴重依賴中國生產的材料來製造和使用關鍵武器係統,這構成了國家安全風險。
美國國防部依賴一個由超過20萬家供應商組成的全球網絡來供應其武器係統和軍事裝備,並使用聯邦采購數據係統數據庫來標記來自敵對國家的材料和部件。然而,美國政府問責局7月24日的一份報告發現,該數據庫目前“提供的關於原產國的信息有限”,而且聯邦承包商目前沒有合同義務告知國防部其所有製造部件的產地。
美國政府問責局指出,國防部確定的2023財年短缺材料總數超過99種,其中沒有一種是美國製造的。其結果是,許多用於關鍵武器係統和軍事裝備的部件是由中國和其他對美國抱有敵對目標的國家製造的。美國政府問責局表示:“這些供應商可能會切斷美國獲取關鍵材料的渠道,或在其技術中設置‘後門’,作為情報通道。”
中國是微電子和電池生產中關鍵礦物成分的全球供應國,其在2024年對镓和鍺實施出口限製就體現了這種風險——美國政府問責局稱這兩種礦物“對軍用級電子產品至關重要”。監管機構提到的另一個例子是,F-35聯合攻擊戰鬥機的生產因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中國零部件而陷入停頓。盡管該戰鬥機是在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幾個歐盟國家在內的七個盟國的幫助下生產的,但戰機中使用的磁鐵卻來自中國。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問責局發現,美國海軍造船業(尤其是潛艇生產)也受到依賴外國供應的影響。潛艇的關鍵部件需要鈦鑄件,但由於供應有限以及鍛造設備過時,美國目前缺乏鑄造鈦的能力,無法將其用於武器係統。報告指出:“美國隻有一家鑄造廠能夠生產一些關鍵武器係統所需的大型鈦鑄件。”
GAO表示,盡管國防部已經注意到外國依賴的風險,但尚未采取行動實施任何建議的改進措施,包括努力更詳細、更透明地追蹤關鍵軍事部件的原產國。報告指出:“國防部官員表示,有一種未經檢驗的方法可以讓國防部更好地了解外國依賴風險,即通過合同要求供應商提供信息。” “雖然一些國防部官員聲稱這些信息很容易獲得,但其他人表示,這種方法可能成本過高,或者供應商可能不願意提供信息。”
5. 美國在亞太,包括台海和南海正在受到中國越來越強大的挑戰和震懾
美國財長貝森特在上個星期與媒體的對話中,還提到中國是美國麵臨的前所未有的軍事維度的強大對手。就來分析一下軍事維度方麵,中國所正在釋放出的強大的壓力和震懾力。
(1) 當前形勢的“地緣戰略疊加效應”對美國的製衡
9月3日中國閱兵 + 普京訪華:象征中俄同盟公開升級, 時間點選擇極其關鍵 —— 正在“美中關稅休戰窗口期”結束之後;閱兵將展示中國最新戰略武器與聯合力量,強化“中俄聯手抗美”形象;普京親自出席,傳遞的不是外交修辭,而是實質同盟級別的信號。
8月2日媒體報道9·3大閱兵, 這次閱兵共50個方隊。其中,徒步方隊11個,抗戰老同誌乘車方隊2個、裝備方隊27個、空中梯隊10個,正式受閱約1.2萬人,擬動用40多種型號裝備500多件、20多種型號飛機近200架, 大多數方隊展示裝備都是國產新型現役主戰裝備,84%都是首次亮相。白俄羅斯、古巴、埃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墨西哥、蒙古、巴基斯坦、塞爾維亞、塔吉克斯坦、俄羅斯等11國派方隊參加閱兵。
對美戰略含義:如果特朗普強硬升級關稅戰,將被看作在“中俄強勢聯合公開表態”後仍挑釁,反而削弱自身地位。
(2) 中俄8月聯合軍演:對第一島鏈和西太平洋形成實質壓力
聯合演習內容已公開披露:俄中艦艇將穿越宗穀海峽、津輕海峽、宮古海峽進行環日巡航;解放軍出動殲-20、055大驅、遠程轟炸機,俄軍則動用戰略核潛艇和反潛艦;演習區域逼近美軍在日本和關島的核心基地體係。
對美戰略含義:美太平洋司令部的壓力激增,麵臨雙線威懾;特朗普若此時“貿然經濟掀桌”,將陷入經濟外交孤立 + 軍事高壓雙重困境。
(3) 升級關稅戰反而“達不到目的”甚至“反向削弱美國戰略目標”
美國目標何在?
逼迫中國在高科技、關鍵金屬出口、外資開放上讓步;
鞏固美國的全球供應鏈主導權與技術霸權;
通過經濟製裁手段破壞中俄合作。
但實際會發生什麽?
特朗普若掀桌和實際後果:
對中國繼續加稅 → 中國徹底關閉對美稀土、磁材等戰略物資供應
金融市場動蕩 → 美元避險反彈 → 資本回流 → 美股暴跌 → 消費信心下滑
中俄全麵靠攏 → 形成對美國製裁抵抗的戰略合圍
亞洲盟友信心動搖: 日本、韓國、東南亞開始重新審視對美依賴
大閱兵+聯合軍演展示新威懾: 強化中國硬實力,促使周邊國家不再輕信美國安全承諾
結論:不僅無法打壓中國,反而將自己置於戰略被動,反向削弱美國的全球信譽、市場穩定與亞太布局。
(4) 戰略理性推論:
特朗普最終會在軍方、華爾街與“戰略現實主義者”的共同建議下,選擇維持休戰,或以“技術性延期 + 更嚴談判”方式繼續拖延。因為此刻貿然升級,就是:
在中國展示強大戰略聯合力之時,主動犯險;
在資本市場極度脆弱背景下,火上澆油;
在沒有替代稀土與戰略金屬來源的前提下,斷掉美軍工的物資動脈;
在拜登陣營批評特朗普“經濟外交失敗”的關鍵時期,自揭其短。
總結判斷:
從經濟、金融、軍事到地緣戰略各個維度看,特朗普掀桌子的代價遠遠大於收益。即便出於政治姿態,他也更可能選擇延期、拖延,或聲勢大但實質軟的談判繼續。
總體預測特朗普大概率將很快就做出繼續延續原有的關稅,並繼續進行談判的決定。ChatGPT從9個維度方麵進行的具體分析如下。
6. 美國媒體的預測和推論
(1) 特朗普在貿易戰中向中國投降
國家利益雜誌7月30日報道, 中國從根本上認為,美國正在衰落。他們也正采取相應的行動。“貿易鷹派”特朗普最近的動向證實了這一觀點。盡管特朗普政府正因近期與多個貿易夥伴成功進行貿易重新談判而沾沾自喜,但白宮似乎有意掩蓋的一個痛處,是其與中國的貿易談判失敗。事實上,北京方麵因其成功運用強硬手段對付特朗普的貿易談判代表而備受鼓舞,以至於他們也將這種做法運用到其他夥伴身上。目前正在與中國進行新一輪貿易談判的歐洲貿易談判代表最近幾周觀察到,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硬。
(2) 中國的貿易談判:前所未有的鉗製
十多年來,中國一直像激光一樣專注於控製全球已知的稀土礦儲量,如今,美國和西方正處於其掌控之中。北京甚至強行迫使特朗普本人調整其對與北京建立更有利貿易關係的期望。相反,有報道稱,美國官員正悄悄地建議白宮“韜光養晦”,就像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敦促國民隱藏中國的政治和工業實力,直到北京有能力有效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一樣。今天,這一天已經到來。中國牢牢控製著全球稀土礦、全球抗生素供應鏈以及其他重要產業。而且,如果華盛頓在貿易戰中對中國施加過大的壓力,中國已經表明願意在這些敏感地帶對美國施加所謂的壓力。
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麽特朗普減少了在貿易領域對中國的攻擊力度。為了向中國服軟,特朗普政府突然扭轉了其原有的對華貿易政策,授權向北京出售用於人工智能 (AI) 開發的高端計算機芯片。這是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內禁止的舉措,而拜登政府則一直維持著這一政策。如今,由於中國對稀土礦的壟斷,美國在高端芯片問題上向北京屈服。
美國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其貿易戰略。除非美國人真正開始再工業化和緊縮開支——為自己建造一座堅固的堡壘,然後才敢再次冒險進入西半球以外的混亂世界——否則美國將陷入持續的衰落。
(3) 輪到中國對美國施壓了
香港01 7月30日報道, 和日本、歐盟趕在8月1日之前和美國達成協議不同,中美之間的談判再延90天,一方麵是由於中美經濟關係相當複雜,2020年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曆時一兩年才談成,而此次90天談判顯然是不夠的,再次延期符合實際情況。另一方麵,中國是不同於其他各方的談判者,中國是和美國旗鼓相當的較量者。中美一開始就進行了互相加征關稅的報複升級,最終雙方不得不通過談判取消非理性關稅,並就取消限製措施進行談判。現在如果中美談崩,後續互相報複加征關稅已經沒有意義,談不攏就隻能延期繼續談,這是中美必須麵對的現實。美國的最後通牒已經失效。美國不願意空手而月,但也無法隨意施展大棒,談下去是不得已的選擇。
無論能否達成共識,中美關稅談判再延90天,都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當其他國家急急忙忙繳械投降時,中國還在慢慢悠悠同美國談判。各國會真切看到,中國對美國來說是獨特的存在,而不是可以隨隨便便敲詐的對象。在最後通牒宣告破產後,美國還能有何種針對中國的手段,美國還能承受何種程度的讓步,這是中國急切需要知道的。未來一段時間,應該是中國施展對美壓力測試的時間。
(4) 中國殲-20隱身戰機成功飛越對馬海峽
央視軍事頻道7月26日首次公開報道,中國殲-20隱身戰鬥機成功飛越對馬海峽。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國際關注,對馬海峽作為連接朝鮮半島與日本九州的重要水道,戰略位置十分敏感。殲-20無聲穿越這一地區,展現了中國隱身戰機的技術優勢,同時釋放了強烈的戰略信號。殲-20的行動再次驗證了其“全向隱身”的性能。日韓方麵雖長期部署美製F-35隱身戰機和多種反隱身雷達係統,但對這次行動毫無察覺。
根據報道,在幾年前殲-20便曾飛越巴士海峽,此次穿越對馬海峽進一步展現了其隱身技術的可靠性和實戰能力。對解放軍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展示,更是對戰時打擊鏈條的一次“實戰演練”。未來衝突中,殲-20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摧毀敵方防空雷達、通信樞紐和指揮中心,為後續部隊打開空中通道。不僅技術領先,殲-20在數量和生產能力上也展現了強大優勢。據央視報道,目前中國已列裝超過300架殲-20。殲-20的規模化部署背後,是中國空軍戰略升級的體現。從最初的“尖刀部隊”定位,到如今的“全戰區部署”,殲-20已從高端隱身戰機轉型為空軍的“主力機型”。目前,南部戰區、北部戰區已全麵完成殲-20換裝,東部戰區更是早早實現了3個旅的全員接裝。
實際上,最近一段時間的一些具有指標性的中國軍事力量快速的發展和成果有至少下麵這些。第一,中國兩個航母戰鬥群已經完成了對西太平洋首次的巡航部署和演練。第三艘電磁彈射的航空母艦福建號已在八月一日正式服役。第二,第四艘075兩棲攻擊艦也是準航母下水,加上一艘076兩棲攻擊艦, 四艘071兩棲登陸艦 ,已經有9艘奪島利器。第三,殲-20的量產和裝備總數達到了300架以上,超過了美國及其盟友在亞太的所部署的F35和F 22的總數。
戰略總結
解放軍已經具備“航母雙艦戰術協同 + 電磁彈射新平台 + 兩棲突擊海上登陸群 + 第五代隱身戰機編隊”的四位一體作戰結構。
在第一與第二島鏈之間形成了強穿透力與持久作戰力,對美國西太前沿部署構成顯著壓力。
未來福建號搭載殲-35或隱身艦載無人機,則中方海軍的空中打擊半徑與多任務彈性將大幅提升。
(結束語) 最後還是用一直喜歡的這幾句話來概括中美關係:中美兩國誰也不欠誰,誰也吃不掉誰,誰也改變不了誰,誰也離不開誰。不打不相識,不鬥不成交,最後中美兩國必須能夠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
Reference Link:
US Defense Industry Vulnerable to China
National Interest: Trump Just Surrendered to China in The Trade War
Marathon F1 China Lap AI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5-07-marathon-f1-china-lap-ai.html
技術受限:專利、設備、經驗三道門檻
1. 中國技術大量有專利保護
中國的稀土分離與磁體燒結等工藝擁有數千項有效專利;包括稀土氧化物的精分離、雙氧水萃取技術、磁體的晶粒控製、合金元素配比等;美國企業若仿造,很可能麵臨知識產權封鎖或訴訟。
2. 設備國產化率極高,難從中國進口
中國目前的稀土提煉設備,如自動化萃取槽組、高溫真空燒結爐、氣氛保護熱處理爐等,大多為國產定製設備;出口受到管製(如《中國禁止出口技術目錄》中明確限製了稀土分離與永磁材料製造的關鍵設備);美國若采購日本/歐洲設備,不僅成本極高,交付周期也長。
3. 專業人才斷代嚴重
中國有超過30所高校長期設有稀土相關專業(如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稀土研究院);
美國相關專業教育幾乎斷層,實操經驗型人才嚴重匱乏;建立一支成熟的工藝團隊+技工體係,至少需要5-10年培育周期。
【中國的主導地位有多強?】
指標 中國全球占比(2023數據)
稀土原礦產量 70%
稀土氧化物分離能力 >90%
稀土金屬冶煉與合金 >95%
高性能磁體生產 >98%
例如,美國目前沒有大規模的釹鐵硼磁體產能,即便Mountain Pass恢複產量,其氧化物也需運往中國分離加工。
【預計時間表與效果預測】
階段 時間範圍 可能進展
短期(1-3年) Mountain Pass穩定產能; 部分加工項目落地(如Texas Lynas SEPARATION); 成立戰略庫存機製, 可對部分軍用/關鍵製造業起到緩衝作用,但不能替代中國
中期(3-5年) 建立本土分離設施; 擴大再利用(recycling)體係; 美歐日形成聯合稀土聯盟可提升產能20-30%,但成本壓力依然顯著
長期(5-10年) 從采礦到磁體製造的全流程體係在美加澳形成; 實現部分自給自足(軍工/半導體用), 仍難完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尤其是在磁體製造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