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人

直性直情直白天下,
求真求善求美人間。
個人資料
北美_原鄉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美貿易戰特朗普為什麽越打越服氣?

(2025-11-19 13:20:42) 下一個

雖然特朗普很不高興媒體使用TACO這個標注,但中美貿易戰特朗普的確是越打越服氣了。這不僅僅是中美兩國主流媒體的感覺和認知,也是對當前中美貿易戰進展和狀況的現實反應。

CNN11月3日文章發表了白宮曬出來的兩張中美韓國釜山高峰會議上的照片。特朗普手拿一張打印的A4紙片給中國領導人看,然後中國領導人笑的眼睛都眯起來了,全場人員也都笑了。特朗普作為曾經的主持人,的確有不少幽默的和提供情緒價值的能力。據有媒體最新的報道,那張紙照片上是特朗普的外孫女Arabella Kushner,也就是伊萬卡的女兒。當年中美元首在海湖莊園會晤時,她用中文背誦三字經木蘭詩等中國的經典詩詞, 曾經在中美兩國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也讓中國國家領導人以及夫人留下了
深刻印象。媒體指這次特朗普拿給習近平看的應該就是小時候用中文朗誦的視頻截圖或者照片, 目的是讓會談的氣氛輕鬆,同時也強調了特朗普不忘舊情和雙方家庭的友好一麵。

但實際上中美領導人的這次會談一點也不輕鬆,雖然在眾多的領域內雙方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讓中美貿易戰能夠暫停至少一年的期限。比如, 圍繞著"土豆泥"(即稀土、大豆采購和酚泰尼控製)三個標誌性的領域和方麵,中美都達成了共識和框架協議。但根據半公開的報道,中國在會談前向美方遞交了一份藍皮書(Blue Book)。

眾所周知,在國際關係外交談判中藍皮書和白皮書是兩種完全不同等級不同用途的文件。藍皮書不是法律性文件,也不是公開政策文件,它通常是專家智庫和研究機構編寫的研究報告。內容則重於分析評估預測和政策建議,包括數據分析和趨勢預測以及形勢判斷等等。經常在用於外交談判前的立場說明或者交換意見目的在於告訴對方: 我方的分析框架,我方對當前局勢的判斷,我方認為的風險挑戰和線我方建議, 解決方案或者談判路線等等。總之, 藍皮書這類文件在形式上柔軟,但在內容上卻可能非常關鍵。並且不同於白皮書是公開的語言一般較為強硬,而藍皮書可以更靈活更務實提供底線和空間給對方留了台階,並且不必在媒體前公開表態。

為什麽中方會選擇向美方遞交“藍皮書”?可能原因包括:在談判前“預處理”美方的認知框架, 讓美方理解中國在貿易、科技、金融領域的真實困難與底線; 提供對美國政策的中國分析,例如關稅、科技封鎖的後果; 提出中國願意合作的經濟方向(緩和氣氛); 避免公開聲明帶來的政治壓力。是的,中美高峰會議之後,藍皮書所反映的中美之間經濟貿易狀況的客觀的現實,正在一步一步地顯現和反映出來。


美國最不敢碰中國的一條紅線在哪裏?

美國媒體11月18日專題報道,《中國悄悄地控製了世界的醫藥供應》。最近以來,美媒體不斷學習和擴大認知,現在又開始越來越多的肯定,中國已經控製了美國的大部分的藥品供應鏈。這也是媒體先前報道,在中美韓國釜山高峰會議上,中方遞給美方的一個藍皮書中的一個領域和方麵。也就是說"土豆泥"又加上了一個"藥"。


美媒體近期越來越常見的一類敘事:“中國已經悄然控製了世界乃至美國的藥品供應鏈。”這是美國媒體、智庫、國會聽證會過去幾年逐漸擴大認知的過程。尤其是 2023–2025 年之間,美國對供應鏈“去中國化”的討論越多,反而越多媒體開始承認一個事實:

美方現在普遍承認——中國掌握全球關鍵藥物供應鏈

這種說法完全不是“陰謀論”,而是來自下麵這些結構性事實:
(1)全球 80–90% 的抗生素原料藥(API)來自中國: 青黴素類, 阿奇黴素, 多西環素, 頭孢類。美國 CDC、FDA 的報告都承認——美國幾乎不再生產任何關鍵抗生素的原料藥。

(2)全球約 70% 的止痛藥原料藥來自中國
包括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泰諾)、布洛芬 API,美國已在國會聽證會中承認“嚴重依賴中國”。

(3)美國藥企自己把工廠關掉搬到中國
這不是中國“搶走”的,而是美國公司自己為了降低成本把生產外包到中國與印度。例如:輝瑞(Pfizer)的大部分原料藥供應鏈在中國。Teva, GSK, 在 2000–2015年間全部外包到中國與印度,其中印度的原料也大量依賴中國。

(4)中國在化工原料、醫藥中間體、抗生素發酵領域的產能全球第一
發酵產業、氫化產業、化工中間體的產業鏈完整度遠超美國。所以美國媒體現在承認這一點,其實是“遲來的現實認識”。

中美韓國釜山峰會 “藍皮書” 的背景

釜山會議中,中國遞給美方的藍皮書內容核心是:中方掌握的全球供應鏈主導地位(藥品、稀土、關鍵礦物、鋼鐵、船舶等), 如果美國繼續挑釁,中方有能力反製,但不願發動“供應鏈戰”。

(1) 稀土不會提供給美國軍工企業(中方這條底線到現在仍然沒鬆動)
(2) 醫藥供應鏈是中國手中穩妥的“軟實力杠杆”。

美國當時的反應(媒體未明說,但有分析)是:美國意識到對華供應鏈“脫鉤”根本不可能,因為醫藥、礦產、船舶、稀土 4 條線中任何一條斷掉,美國社會都會立即出大問題。

"如果中美衝突升級,美國是否會麵臨藥荒?”這已經成了美國國會、智庫、軍方都在問的問題。

特別是:
(1) 特朗普政府要對中國加 104%~145% 關稅
(2) 美國想把醫藥供應鏈撤回本土卻失敗
(3) 美國醫藥生產能力嚴重不足
媒體現在的敘事,就是在為後續的“供應鏈安全計劃”做輿論鋪墊。

美國媒體現在普遍使用的敘事框架總結為4點:
1. 中國 quietly took control(悄然掌控)暗示中國是主動戰略布局。
2. 美國政府長期忽視這是對美國自身“去工業化”的反思。
3. 美國應該逆轉依賴, 媒體壓力 → 國會壓力 → 補貼美國製藥廠。
4. 與稀土、關鍵礦物一起構成“國安風險”
5. 中方實際態度(非常清晰,但媒體不願講)

中國在這類問題上的態度一直是:
1. 不會主動斷供, 但也不會滿足美國的政治訴求(例如軍工稀土)
2. 供應鏈是互利,不是威脅
3. 美國必須先停止對華極限施壓,否則談不上“供應鏈安全”尤其是醫藥,中國不可能像美國媒體說的那樣“以此要挾”,但中國完全知道:美國不敢真的與中方完全脫鉤。

總結:美國媒體現在的“認知升級”,本質上是美國終於意識到:過去 30 年“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己把關鍵產業外包後變得毫無供應鏈安全可言。現在看到的,是美國政治與輿論對“現實世界”的遲到承認。以下是美國依賴中國的藥品類別占比, 按類別加權平均(參照 FDA 2024 數據):

總結:
美國對中國供應鏈依賴度(API)≈ 72–76%
美國對印度依賴度(主要為成品藥)≈ 25–30%(但 70% 原料來自中國)
美國國內生產能力 ≈ 10% 以下
美國醫藥供應鏈表麵上也依賴印度,實際上印度依賴中國,美國等於雙重依賴中國

結構化分析:為什麽中國掌握藥品供應鏈核心?

(1)發酵產業規模全球最大(青黴素鏈條完全掌握)
美國已經無力重建發酵車間,因為:成本高 3–6 倍, 環保要求極高; 產業鏈已斷裂 20 年;
(2)醫藥中間體化工鏈完備, 美國已不具有化工配套能力。
(3)中國藥企在上遊形成寡頭, 特別是維生素、抗生素、止痛藥原料。
(4)美國藥企主動外包(2000–2015 年大規模撤廠), 輝瑞、禮來、GSK 全部關掉原料藥車間。

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藥品和原料藥(API)——幾乎沒有加關稅!

即使特朗普政府加到 104%~145% 的新關稅範圍裏,大部分藥品與原料藥仍然是豁免的。原因非常簡單:美國根本無法承受這類關稅,因為會立即導致全國“藥荒”。下麵給你詳細結構化說明。

為什麽美國不敢對這些藥品加關稅?(核心原因)

(1)美國國內生產能力太低(10%以下)
美國沒有合適產能可以替補中國的 API 與中間體供應。

(2)印度 70% 原料來自中國
如果美國對中國藥品加稅,美國最終還是要買印度藥,而印度藥的成本也會升高,因為原料漲價。所以美國是“加誰都漲價”。

(3)美國醫院庫存極低(3–7 天)
任何供應中斷都會馬上導致臨床缺藥。

(4)醫藥是政治底線
美國兩黨都不敢讓醫院和藥房出現“看不到藥”的新聞畫麵。

特朗普 2025 年新版關稅 —— 為什麽仍然豁免藥品?

特朗普 104% 關稅,這是對鋼鐵、光伏、電動車、航空材料等,而藥品不在其中, 原因是:美國商務部 + FDA 聯合強烈反對把醫藥列入高關稅清單。美國內部文件甚至寫著:
藥品屬於國民生命線
短缺風險不可接受
美國無法短期重建產能
因此最終新版關稅依舊保持醫藥豁免。

歐洲、日本、韓國也同樣豁免中國醫藥供應鏈

不是隻有美國, 全球醫藥都離不開中國原料藥體係,所以所有發達國家都同樣不敢加稅。
尤其是:青黴素, 頭孢, 布洛芬 API, 對乙酰氨基酚 API, 各類維生素, 這些都由中國幾家巨頭寡頭供應,全世界加稅等於自殺。

關鍵總結:
美國對中國的醫藥供應鏈 “全麵豁免關稅”, 這是中美供應鏈裏,美國最不敢碰的一條紅線 or 中國醫藥供應鏈是中方最柔軟但也最堅硬的籌碼,美國根本不敢碰。

為什麽美國無法建立本土 API 產業(成本對比圖)

以下是結構性成本對比,數值是“指數化”示意(中國 = 100),目的是展示相對差距,不是精確美元。

總結: 美國不是“技術上不能”建 API 工廠,而是“經濟上不值得建 + 社會上不允許建 + 資本上不願意建”。在中國成本 = 1 的東西,搬到美國要花 2–3 倍以上的錢,還要冒更高環保、法律和政治風險,任何理性的資本都會選擇繼續從中國進口。


一旦切斷中國 API,美國醫院會發生什麽?(按 7 天、30 天、90 天分段的斷供情景圖)

前提:不是“慢慢減少”,而是中國 API(原料藥)在數周內幾乎完全停供;現有美國和印度庫存維持正常采購節奏、沒有提前囤貨。

(1) 第 0–7 天:表麵平靜,內部開始拉警報
醫院端:醫院藥房、連鎖藥店的現貨(成品藥)庫存一般隻有 3–7 天,仍能維持正常處方。臨床醫生暫時感覺不到變化,隻是少數藥物的補貨周期變長。藥劑科、藥房管理層開始收到上遊批發商“發貨延遲、限量供應”的通知。

批發商 / 藥企:藥企立即意識到問題, 新一批 API 到港時間不確定;一些生產計劃被迫延後或減產。批發商開始暗中配給製:對大醫院優先供貨,小藥店、鄉鎮藥店先削減。

政府部門:FDA & HHS 先內部開會,評估:哪些是“關鍵藥物”(抗生素、麻醉藥、心血管藥、糖尿病藥)。手裏還有多少“戰略儲備”,能撐多久。對公眾暫時不會發布恐慌性消息,避免搶藥。

(2) 第 7–30 天:局部品種缺貨,醫院開始“配方改寫”
普通鏈條先出問題的,是這些: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頭孢類、阿奇黴素等口服藥
退燒止痛藥: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常用慢病藥:部分降壓藥、糖尿病口服藥
醫院會做的事:開始替代方案:阿莫西林沒有 → 換成其他抗生素(可能更貴、更多副作用)。某款血壓藥缺貨 → 換成同類其他品牌或藥物組合。
嚴格控量:急診、重症優先用藥;對“輕症、可觀察”的病人,醫生會傾向開小劑量或縮短療程。
擇期手術開始減少:因為麻醉藥、術後抗生素需要配套,醫院會推遲可延後的手術,先保證腫瘤手術、心髒手術等。
社會層麵:藥房開始出現“今天沒貨、下周看看” 的提示。媒體開始報道“某些抗生素、退燒藥供應緊張”,但官方仍在強調“可控”。

(3) 第 1–3 個月:關鍵藥物短缺變成全國性事件
這是關鍵階段:中國產 API 經過“在途 + 庫存”消耗差不多用完。
醫院層麵:多種常用抗生素配給製:兒科、老年科、急診優先;肺炎、敗血症等重症必須用的藥可能要向藥房“申請審批”。
腫瘤化療藥:一些通用化療藥(特別是利潤低的老藥)因為原料來自中國,會出現“隻夠部分病人使用”的情況;醫生被迫調整方案,甚至延後化療周期。
麻醉藥、止痛藥:大醫院還能勉強保證;中小醫院、農村醫院可能出現“麻藥緊張,擇期手術排隊”的現象。

患者層麵:
在 CVS / Walgreens 等連鎖藥房:某些常用藥被要求“隻能配 15 天,不給 90 天處方”。部分藥品需要排隊預定,甚至要“到更大城市的藥房取藥”。
對慢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壓):有的人不得不換用不熟悉的替代藥,出現副作用風險。部分窮人沒錢換更貴的替代藥,病情控製會變差。

政府應對:聯邦進入“藥品緊急狀態”模式:
授權 FDA 臨時放寬一些進口標準(比如大量引進更多印度、歐洲成品藥)。國防部 / 退伍軍人醫院係統會優先分配關鍵藥物。開始動用聯邦戰略藥品儲備,但這個儲備量本來就不太大,多用於應對戰爭/疫情,撐不了全社會太久。

(4) 第 3–12 個月:如果中國長期不供應,係統性危機爆發
如果到這個階段,中美 API 供應還是“幾乎斷絕”,那就是結構性醫療危機了:美國無法快速補上產能, 重建 API 工廠至少需要 2–5 年:設計、選址、環保審批 → 施工 → 試生產 → FDA 認證。即使全力從印度、歐洲買:那些國家也沒有多餘產能突然供給美國;而且它們的許多原料也依賴中國。缺藥會從“某幾個品種”,變成“多個係統性品類”

抗生素係統:多種類型輪流缺貨;
心血管係統:部分血壓藥、降脂藥長期短缺;
精神科用藥、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短缺可能帶來治安和社會問題;
抗癌藥:某些關鍵化療藥“有錢也買不到”;醫院不得不按病程、年齡、病情嚴重程度來排序“誰優先用藥”。

結果會從“醫療問題”變成“政治危機”
媒體會全天候報道:“某城市兒童退燒藥斷供”, “癌症患者因為關鍵化療藥缺貨而延誤治療”, 反對黨一定會攻擊執政黨:“你們搞對華強硬,結果連藥都沒了。”民眾的憤怒會指向:政府的供應鏈管理失敗;以及之前數十年“製造業外包”的國策。


總結:為什麽這是中國手裏“最柔軟但最堅硬”的籌碼?

(1) 它是民生剛需,不是高科技武器。切斷不是“打仗”,但會讓對方先在國內承受民意壓力。
(2) 美國幾乎無備胎:本土產能不足;印度產能要依賴中國原料;歐洲產能規模也不夠。
(3) 恢複成本極高、周期極長:不是砸幾千億補貼一年就能補上的,起碼要 5–10 年。

總之,中美貿易戰不能打,誰也打不贏。按照中方的一貫的願表達和實際行動,中美兩國應該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基本原則也就是這12個字:相互尊重,和平相處,合作共贏。 

在中美韓國釜山高峰會議之後,美國的著名的胡佛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最近邀請了三位資深學者,針對特朗普時代中美兩國的關係的現狀和將來做了討論和辯論。哈佛大學的福格森教授(Niall Ferguson),再先給政府評分的環節上,福格森給特朗普打了八分(1-10 scale),他接著明確的指出,向中國妥協是特朗普的明智之舉

中美為什麽必須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

下麵這5個維度都是中美“結構性現實”,誰都無法回避。
(1) 產業鏈高度互嵌(互相割不斷)
中國是美國最大關鍵原料供應國(API、稀土、太陽能、多晶矽、關鍵礦物、船舶等)。
美國是中國最大高端市場(芯片設備、精密儀器、航發材料、超大飛機訂單等)。
兩國並不是零和,而是“嵌套式依賴”。
任何一方試圖“徹底脫鉤”,隻會引發全球供應鏈衝擊。

(2) 中美經濟體量太大,任何衝突都是全球災難
中美 GDP 占全球 42–45%
中美貿易占全球 30%
中國是最大製造國,美國是最大消費國, 這是 21 世紀全球化的中心軸。隻要軸斷了,全球市場、資本、供應鏈全部震蕩。

(3) 科技和軍事領域競爭是真實的,但全麵對抗是成本最高的選項
AI、芯片、量子、生物科技、空間通信等領域競爭激烈。但這些技術都帶有“外部性溢出”——全世界都需要合作標準和生態。競爭是必然的,但“文明斷層式對抗”是毀滅性的。

(4) 中美長期衝突會迫使雙方犧牲國力,內部社會先崩潰
中美的社會結構、民生係統、財政結構完全不同。誰耗不起誰,誰先崩潰,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美國如果長期對華對抗,就會遇到:
醫藥供應鏈
稀土鏈條
製造業空心化
高通脹
財政赤字
內部政治撕裂

中國如果長期對抗,也會遇到:
高端設備限製
外需萎縮
外資謹慎
產業替代壓力

雙方都付出巨大成本。所以答案是:互相尊重、和平相處、互利共贏。不是口號,而是結構性現實逼出的最佳策略。

(1) 中美相互需要,不是因為情感,而是因為經濟貿易的實質性底層結構所決定的。
(2) 中美不可能脫鉤,也無法對抗到最後;唯一的道路,是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求穩定。
(3) 最終能夠讓兩國安定發展的,不是衝突,而是互相尊重、和平共處、互利共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從蘇聯的解體已經認識和學到啦這一點。 蘇聯解體並沒有帶給美國更強大和發展。 雖然美國依靠美元優勢,印錢全世界發債,使自己看起來越來越富, 但這事全世界割韭菜的結果,美國內裏的產業越來越虛脫。 而前蘇聯的華約解體, 但仍然在引發戰爭。 那些解體之後的小國, 也在世界上製造了不少混亂。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1. 衝突隻會造成更大的災難。。。
AP33912 回複 悄悄話 脫鉤, No.
dong140 回複 悄悄話 讚好文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中美長期衝突會迫使雙方犧牲國力,內部社會先崩潰】
有道理。
中美長期衝突,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中美和平共處,免於自損八百,對美國老百姓來說,少損多贏。
美國精英也許說:我就是要搞垮中國,那樣我才爽;即使自損八百我也願意。
可是那些精英隻顧短期爽了,沒有考慮到長期。如果中國真垮了,那以後會發生什麽?十億難民到三億人口的美國,美國社會承受得了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