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兒成精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鬼頭鬼腦,專造時代的反,一個不順眼且看我鬼話連篇
正文

中國該好好修煉內功——從UPS想到的

(2006-02-05 16:20:34) 下一個
知道UPS,還是多年前去上海。從浦東國際機場下來,一路上各種各樣的商業廣告招牌林立,這其中就有UPS。當時還不知道這是什麽樣的公司。在酒店住下,打開體育台,比賽的間歇經常有UPS的廣告——原來是個國際運輸公司。廣告中好不氣派,從專門運輸的卡車到飛機,輪船,喊出了“門到門”的服務宗旨。 好奇打電話去問國內的朋友們,他們說“知道是知道,不過沒有用過,關鍵是一直都是廣告,實質性的工作好象還沒有展開。”這讓我想到了從前的金利來,進入中國市場前,先打了幾年的廣告。 其實,說到這個“門到門”的服務,並不陌生。在日本就有各種各樣的宅急便,象黑貓,佐川和富山等等。不過劇我所知,隻有黑貓在廣州有辦事處,代理些中國和日本間貨物業務,象UPS這樣大有壟斷中國海外運輸業的大手公司,屈指可數。 世界經濟早已經過了哪個物和物交換的時代,從工廠到買家中間的運輸業成為當今經濟流通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無論廠家多麽的排斥因為委托運輸而產生的費用,可是對於外向型企業來講,如今確實是越來越多的依賴於流通業——是自己擁有一個完整的流通體係,還是依賴於專門配送的公司,大多數會選擇後者。 為什麽?在高度市場經濟中,分工被高度的單一化,專門化。擁有倉庫,專業分貨,投運設備,代收貨款而轉移的資金回收風險等,成為UPS這樣公司的生存優勢。對於UPS公司的挑戰者的美國聯邦快遞之間的競爭,標準普爾的科裏多爾指出——中國的經營是一個很好的策略。與聯邦快遞比較,UPS是沉著地。它指出,去年它的銷售額達到335億美元,它仍然是世界快遞業的領袖。UPS公司負責投資者關係的副總裁特裏薩.芬利說:“由於有一個能提供多種產品和服務的單一網絡,我們有較好的資產利用率和較高的服務水平。”到2007年,UPS將實現15%的營業毛利。到2007年,一種新的效率更高的包裹分類和運輸技術,將每年節約6億美元。 有專業的服務公司看好中國市場是件好事,可是這個時候,中國是不是也該有些想法?這裏不能不指出一個海外專業運輸公司的共同點——他們都沒有涉及到中國的國內運輸業。因為中國還是一直迷信在郵政運輸方麵的國家絕對優勢。優勢是靠在競爭中取得的,不是靠人為規定的。 中國在大張旗鼓的改革,對於一般的國有企業下放,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企業實行國家控股,民間參股的形式,可是不管對於哪一類改革的企業來說,象從前那樣麵麵俱到是不可能的。單就物流方麵,單純的依靠鐵路和公路的國家運輸,已經不可能滿足和平時期多樣化的運輸要求。民間資本的湧現,將是必然。這需要國家政策的調節和扶持。 就連中國口口聲聲說要保護的汽車工業,在今年9月份以後,進口汽車的關稅都要降到15%,中國運輸也遲早也將麵臨一場全新的變革。從UPS拒絕和中國郵政的合作來看,他們還是有更大的野心的。中國真正的崛起,沒有自己的強勢經濟體係是不行的。 前些天看過讀賣新聞的一篇社論,說中國的改革,是用犧牲自身的民族經濟來換取經濟利益的。我想這篇報道不之為過。看看除去中國石油,聯想電腦,海爾集團,中國還有幾個跨國公司?連國家資本籠罩著的交通銀行才勉強進入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改革的最大的一個失敗,就是沒有打造出更多的大型集團公司。 新加坡起家靠的是轉口貿易,韓國日本台灣靠的是微電子以及獨立的工業製造業。中國靠的是什麽?工資比人家低,什麽東西都便宜?這樣不可能是長久之計,打壓工資,比拚價格,隻能是自陷其中。 在吸引外資的同時,如何去扶持自身的民族工業,如何去獲得獨自的知識產權,如何去發揮高校和各大企業之間的聯合開發,這才是現在中國的當務之急。運輸物流被瓜分隻不過是個現而易見的例子而已。 中國在口袋裏揣滿了鈔票之後,需要的是好好的舒筋活絡,硬氣功是給人看的,高境界的內功才是獨步江湖的本錢。 寫在後邊的話----拿來主義還能用多久? 忘了在那裏看到的消息,還是前年的,說一個在美國留學回國的博士,在四川投資,搞中國自己的芯片,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常說日本不把好東西給中國,也不把關鍵的設備投放到中國,中國怨聲載道.遠的不說,就說這個高速鐵路.現在中國是牛了,有錢了,我要的就是你日本東海鐵路新幹線的整車在中國生產,之後還要技術全部奉上.當然鬼子不會幹---說浮遊技術還不成熟.不給?那好,法國和德國哭著喊著要合作呢. 看上去實在給了鬼子實在的一巴掌,可是對於國外技術的過分依賴,將喪失擁有巨大市場的主動權,還好,據說在大連我們自己研製的浮遊理論車型成功,速度上並超過日本.可喜可喝. 中國攢下的錢是血汗錢,更應該用來扶持和引導自身的民族工業,技術可以引進,可是容易出現研究階段的真空. 我還是想說大學這個研究層麵最重要的階段.常看到某某大學有幾個國家級別的實驗室什麽的,這個不足為奇.可是企業和大學研究的結合,好象是少之又少.培養出來的人才不知道如何去使用. 有技術的人,要去外企,就連剛畢業的大專生也要去南方.如何留下人才,實在和企業生產的完美結合,或許是大學也麵向市場之後應該考慮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