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洪門的發展軌跡
前麵略為說明洪門在國內及香港的一些情況,可以確定洪門在澳洲發展的基本原因是由於太平天國及洪門起事的各路人馬在兩廣輾轉了十年(1851-1861), 為了逃避戰火及官府的追捕殺戮,大批原係東莞、番禺、順德、香山等地的三合會眾及民眾大量湧入香港,其中不少人經過香港作華工逃亡至南洋、以及美國與澳洲的淘金潮中的。這些人大多數並非拖家帶口的外出,故而是早期華人中男女比例懸殊的主要原因。
要了解澳洲洪門的發展軌跡,得先看看各省華人數量的變化才見端倪:
上述資料來源是根據“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中“TABLE 66. Population, sex and country of birth, NSW, census years, 1846 - 1891”列表的,但也有錯漏,原因是在1840年到1853年間有超過3000華人由福建及廣東兩省通過契約勞工到達雪梨然後被分散到各地農場從事農作。如果用另一個解釋,可以說在1854年到1856年間紐省和維省合計的4147人也包括在1840年到1853年間有超過3000華人的話也算合理,因為兩省均有如麥世英等零星雇用而來,及如小商人等其它華人。
出現大變化的是在1857年的維省,華人數量飆升近12倍,其中接近16000人是從南澳的桂珍灣上岸而陸續到維省淘金的人潮。當將1857年的維省華人數量25424人減去以前的2341人,再減去從南澳的桂珍灣上岸的16000人,也說明仍有7000人是以合法方式到達維省。盡管如此,這僅是官方的數據;部份研究者將非法進入維省都計算在內的話,公認的是在50000人到69000人之間。
導致大量華人踴到維省,據說源於當時在墨爾畔為洋人建造房屋的台山人雷亞妹,傳說是他將維省在1851年發現黃金並極易獲得的消息寫了封信給他的弟弟。之所以說是“傳說”,目前所知的是無法證實該信的日期,發到香港後是由那一間金山莊轉交,以及雷亞妹的弟弟當時究竟是在香港或仍在台山,同時原信件的任何片言隻字也沒有人能證實。故而假借的可能性很高,而對雷亞妹的傷害也不會大,隻不過是將維省的情況告訴弟弟而已,況且香港傳媒也有可能將維省在1851年發現黃金的消息有所報導。
1854年在廣東的洪兵起事,不但使近40個縣的民眾深深受害,也削弱了滿清在廣東的防衛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廣東則仿湖南模式在各地組織民團。這類型的組織既有以富有人家組織的家丁,也有以族、村、鄉等為單位的民團,其頭目多為好勇鬥狠的角色,武器也在逐步升級。既為民團,其費用也得以在“保境安民”的旗號下強行攤派,民間受害也就越甚,連農耕也不得不荒廢。於是乎本來就緊張的土人與客家的關係也隨之升級為1854年到1856年的“土客大械鬥”,與洪兵起事絞在一起,折磨了廣東十年之久。關於民團,是題外話了。湖南民團是轉型成湘軍且與太平軍輾轉各地,隻有少量的民團保境安民;廣東的民團則不一樣,反而是地方械鬥的主力。
越是臨近香港澳門縣份的富人或小商人在這段時間越容易將細軟或家財轉移到香港,並慢慢地立下腳跟。無論是在土客大械鬥中輸的一方、又或者是被官兵追殺的洪兵以及無以為生的貧者都湧進香港,匯入往美國、澳洲淘金潮或南洋一帶求存。
下麵一段是否有誤,這待查;但往美國加州的華人遠超1857年到澳洲維省的華人,維省的淘金潮隻不過是為華人在海外謀生多了一條出路:“根據香港史專家歐德理(E.J. Eitel)的記載,單單在1852年,通過香港前往加利福尼亞洲的中國人便有三萬人之多。這些人通過香港前往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英國海峽殖民地,再前往加利福尼亞洲和南美的西印度群島各地。當時中國人在香港繳付前住加洲的船票費用,便達到一百五十萬銀元。該年香港每個月流通的貨幣隻有五萬六千多元,而香港政府年收入亦隻有近十萬元,由此可見苦力貿易帶來的龐大商機。”(蔡思行:"香港國際大都會之建立” 第四章 香港的基建及航運發展, https://cache.org.hk/rthk/worksheet/ch04.pdf)
1854年才舉家遷移到香港的新會商人李陞開設“和興號金山莊”,甚而向怡和洋行租用船隻載客運貨。當年香港究竟有多少金山莊,同時這些金山莊又有多少與洪門有關等資料,現再已難以追索。然而這些金山莊的業務相當廣泛,兼營勞工招募苦力﹑貿易﹑鴉片買賣﹑錢莊及地產等。1857年李陞與族人李良在港島西區大量買地來興建碼頭﹑倉庫﹑銀號等,後來更創辦多項現代企業,業務遍及內地及香港。到1878年李陞已是香港三大首富之一(其餘兩人為外籍的Paul Chater和Mayer Sassoon)。(見黃競聰的“華商崛起與香港市鎮發展”(http://www.cache.org.hk/rthk/worksheet.ch05.pdf)。
上麵的地圖年份不詳,應是1870年前後的。圖中有一條李陞街,以其姓名命名。
當香港被英國宣布為貿易自由港之初,廣州富商就在1842年建立“東和號”商行,跟著開始有人追隨;潮州商人高元盛(有一說的是由潮州饒平縣前溪村陳宣名及陳宣衣兄弟創立)則在1850年開設“乾泰隆”, 另一個潮州澄海人高滿華則在1853年從高元盛手中接掌“元發行”,專營泰國(時稱“暹羅”)白米的進出口生意。那些專門做南洋(“南”)及中國(“北”) 雜貨貿易者也會代越來越多的小本經營者在上環文鹹西街(早稱為南北行街)、文鹹東街和永樂街一帶經營、轉口中國長江南北油糧副食品、土產的商號;後亦經營至東南亞、日本、歐美及非洲等國家。1868年 “南北行公所”成立,行內規定代客買賣貨物,以征收貨値百分之二作為行傭,故亦被稱為“九八行” (見“香港華人商業:曆史和文獻”)。
香港開埠後,商貿發展愈見蓬勃。早期英國人主要在中環聚居和經商,洋行、銀行、船務及雪廠等都設於中環;而華商則在上環建立根據地,經營包括藥材、海味及雜貨等南北貨物貿易,時至今日,上環依然是藥材海味店的集中地。
另外要注意的是專門從事典當的當押業,這一行業在香港未開埠前早已存在,主要分布於墟鎮,以元朗較多(位於元朗舊墟的「晉源押」老鋪則有二百年以上曆史)。香港開埠後不久當押業十分蓬勃,原因有二:大多勞苦大眾,他們亦以賭博為娛樂,時常需要典當以換取現金;另外一個就是短缺銀両而打算出國謀生的會典當物品來換取資金(“香港記憶”, https://www.hkmemory.hk/MHK/collections/kong_kai_ming/All_Items/)。
從目前資料來看,組織整船華人在南澳的桂珍灣上岸的香港商人應是1854年才舉家遷移到香港的新會商人李升開設“和興號金山莊”,甚而向怡和洋行租用船隻載客運貨。開莊之始需要擴張他人沒有開始的業務,租用船隻載客送往南洋、美洲、澳洲則是一條快捷方式,甚而沒有幾人能比他的財力。從雪梨聯益堂送客回香港的程序看,客人先是在聯益堂訂票,到上船之日必有聯益堂值理在場打點一切,務求不必出錯;而自行在洋行或非聯益堂商號購票的未必有這樣的安排,就算有成本也高。在香港同理,委托商號購票,商號得有人在上船之日派人到場打點,而向“和興號金山莊”訂票,則有“和興號金山莊”統一安排。各商號的客源不一,“和興號金山莊”可以在上船之日協調。或者可以這樣說,洋人看到在南澳的桂珍灣上岸華人的有序,與此不無關係。
無論是在“和興號金山莊”或其它商號購票的乘客,混在其中的逃避滿清追捕的洪兵或將令肯定有,其間比例恐怕很難統計了,尤其是要分辨來自那個堂口及職務。
故而當年維省淘金潮中的華人龍蛇混雜,初期與墨爾畔的華商倒是相安無事,因為在礦區的生活所需仍需要墨爾畔的華商供應,產生矛盾是後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