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種種華洋文化差異 (6)”已經寫好,是在修改待上傳的。然而在追索人類文明發展史時與曆來的認知有矛盾,新的資料既有衝突也有契合,形成不了完整的思路;假如不迅速寫下來,這種認知可能就不知道飛到腦後那個角落。故將這些質疑訴之於眾,願有以教我。
“人類文明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但其發展是不平衡的,往往表現為彼此消長的過程。如果有外星人觀察,那麽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他們可能認為地球人類文明的中心是兩河流域;再稍晚因兩河流域的民族更替,更為輝煌的文明是古埃及;公元前273年 - 前232年,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的印度可能被選擇為地球文明的代表;而稍後中國春秋戰國直到漢唐時期,估計會被認定為地球文明的中心;隨後的希臘文明和羅馬帝國成為文明中心的有力爭奪者;公元9 - 11世紀,地球文明的代表恐怕應該算是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了,盡管這個時候從東亞到歐洲都有強有力的競爭者;而且從建築成就看,所謂新大陸即美洲的瑪雅文明也達到了燦爛輝煌的程度。實際上,西歐的崛起是非常晚近的事情,這是1500年之後的文明故事,且到了18世紀西方的統治地位才明顯確立下來”(注1)。
始於17世紀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方法的啟蒙運動,並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故而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製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也就產生出了啟蒙時代包含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在這個角度看,現在西方的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已經曆400多年,是否過時則待考證;但與存在先天缺憾的馬克思理論(尤以後來滲入了獨裁)來比較,除非有優於現時的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否則將會維護一段時間。
1810年啟蒙時代已經進入後期了(1750年 - 1820年),這個時期啟蒙運動是要求宗教寬容、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但知識和實際社會的現狀形成尖銳對照。這一點上可以從“Answer to the Query”係列文章中反映出來,這係列文章是讀者與編輯間平等互動的探討(之後的互動我沒有再追索下去,擔心走得太遠而離題)。也就是說啟蒙時代不單已在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立足,且直麵當年的社會環境作質疑和探討;同時這類啟蒙的原意並非激化矛盾,而是企圖尋求方法來舒緩社會的對立。相反的是馬克思從分析資本開始而得出“剝削”的概念,主張是革命的行動來消滅“剝削”,之後該怎樣卻沒有方案,隻有未來共產主義的藍圖,故而西方有個疑問的是原始社會是初級共產主義世界。按這個理解的話,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有如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新階級,換了個說法而已。要求類似或模仿“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進行社會啟蒙,有點“椽木求魚”,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種概念。
當歐洲打開了啟蒙時代的大門,除了開始了海上航行求知之外,天文地理人文等等因思想的開放而致科技的突飛猛進;反觀當時的滿清到康熙時的鼎盛而在走下坡路了,世界“西升東降”的格局在1800年前後已然形成。
再看看當下所說的“一帶一路”, “一帶”原指的是明代鄭和下西洋所建立的,但如一股風的過去後,對明朝卻沒有帶來多少經濟或政治上的效益,假如當年明朝乘勢發展海外貿易,時下的世界可能是另一種局麵。
“一路”更不堪提,絲綢茶葉之類的貿易,國人幾乎是到新疆止步,後麵往歐洲方向的路程沒有華人甚麽事了,起碼到今天為止真還找不到18世紀或是19世紀在歐洲經營國際貿易的著名華商。
再看樂於稱道的“晉商”﹑ “徽商”,北至新疆﹑南至福建,卻沒有走出國門,更不要說建立起讓洋商稱譽的商業體係了。
就國際間經濟文化的交往曆史而言,無論華夏到今天的中國,似乎可以自傲的並不算多。本來僅想查“各種帶番字作物引進中國的年份”,卻嚇了一大跳。
“中國引進外國作物有一個特點,但凡帶‘胡’字的,大多是兩漢、南北朝傳入中國的;還有一種是帶‘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後,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第三種帶‘洋’字的,洋蔥、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傳入中國的。所以,帶‘胡’、‘番’、‘洋’的作物,大體上指示了我們這些作物傳入中國的不同時代” (注2)。
這僅指帶“胡”、“番”、“洋”的作物,在所引的文章“盤點中國曆史上引進的農作物,各種蔬菜水果農作物傳入中國時間表,高考地理常考的主要農作物和水果分布、生長習性”中資料更為驚人,舉數例:
(1) 煙草: "原產南美洲,大明時代引進。明崇禎年間曾有詔諭明禁吸煙,所以煙草雖然傳到浙東一帶,但吸用的人很少,士大夫間更是恥於吸用。抗清將領錢肅樂在軍中發現他的族弟錢文卿吸煙,就怒鞭之,以申軍紀和家法。滿清入關,明朝頒發的禁煙令也廢弛了。於是,煙草便在沿海和內地迅速廣泛種植開來。滿清時代成為我國煙草吸食消費的第一個高峰”。 煙草產業在當代非常驕人,產量及吸煙人數世界第一。
(2) 棉花:"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隻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隻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宋以後棉花分三路傳入我國:第一路從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第二路從印度經緬甸傳入雲南;第三路從中亞傳入新疆和河西走廊)。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則在大宋時代。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製的方法才推開的”。假如這是真的,那考古學家該忙了,得研究及判斷所出土在宋代之前的衣物中纖維的屬性。沒有棉花出產的時代,用甚麽織的布?總不可能從印度大量進口吧?
(3) 大麥和小麥:“原產西亞,約4000年前傳入” 。
(4) 高粱:“原產非洲,西周時沿埃及→印度傳入。一說宋元時期才傳入”。
水稻的原產地在現在中國的南方和印度等地,並非華夏的發源地;土豆(原產美洲,明末傳入種植)、紅薯(原產美洲,萬曆年間由東南亞傳入)、玉米(原產美洲,明末傳入種植)、花生(原產美洲,明末傳入種植)傳入中國,極大緩解了人口增長附帶的糧食壓力,為清代人口大爆炸提供了條件。
據稱“傳入中國的農作物在我國現有農作物中(大田作物、果樹和蔬菜) ,約有四十多種是來自國外的,其中約二分之一又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 (注3)。
在我的引文中,在中國非常多的作物出自亞(洲)﹑非(洲) ﹑拉丁美洲,但現在經濟遠落後於歐洲(美﹑加除外),這又為什麽?更深層次的還在於這些農作物中包括大麥小麥(原產西亞)﹑高粱(原產非洲)﹑皮燕麥(原產歐洲)﹑藕(南亞)﹑蘿卜(地中海沿岸)﹑薑(原產東南亞)等都是先秦之前陸續傳入,那華夏種族之源是否有其它出處?是否真如人類學者研究的那樣,人類的始源來自非洲或地中海一帶?
假如按上圖的人類遷徙史來看,無論歐﹑亞﹑中國﹑或澳洲的人種都是非洲智人先是遷徙到印度再在30000 - 55000年前分別遷徙定居下來的,那在DNA中是否能有明確的鏈條可作證明?中國在近數十年所進行的大規模考古發掘,至今仍未能看到萬年之前的人類骸骨,更未能確切有夏朝存在的證據。
按人類學者們所稱,兩河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其位置大概在現時的伊拉克,存在時間從公元前4000年開始直到公元前2世紀,被稱為人類最早的文明。這或許能與中國被引進的作物時間對得上號,換言之在兩河文明期間的人類文明不單是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美索不達米亞於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眾多城市及周圍的農業社會,甚而有些人擴散遷移到現在的中國,並帶來了農業和金屬的技術。
有人懷疑三星堆古跡所在就是夏朝,但與傳說中的商朝地理位置卻又存在差異,然而三星堆所出現的文物又近似於古埃及文明,所以有人呼籲三星堆遺址不要再挖下去了。
人類學者們尚未找到除非洲外還有其它智人存在的證據,如果存在的話,或許能證實人類有不同膚色的原因,那就是非洲智人與其它智人混血的結果。
人類文明的演變是從兩河文明開始的話,是在6000多年的緩慢發展,而近300年過份神速,是自我升華還是加速毀滅?不知道。
假如文明是物種的生活習性並延展出來的一切衍生物,包括生物形態、社會形態、環境生態相互交織與碰撞等等,故因其發展的情況不一樣而產生不同階段的社會文明。換言之,起跑線相同,而因體質等不一樣而結果也異,但一同起步的都是人,除非競賽中是不同的物種。
沒有興趣對西方文明唱讚歌,隻是想著中西文化為什麽會有這些差距。當然,至今為止這個世界仍有生活像原始社會到高度城市化的“現代”社會(之所以“現代”加上標點符號,是其軸線會隨時間而改變)。
有人是這樣說:“啟蒙時代的歐洲,存在著兩股並行不悖的思潮:在女士沙龍間高談闊論的北歐紳士既推崇理性與科學,身居世界主人般的自負,讚美著大都市中拔地而起的公共建築與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毫不留情地鄙視著落後民族與社會,其中包括被他們開除出文明社會的意大利與俄羅斯;卻又對美洲大地上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保持著一種郢書燕悅的偏愛,認為原始部族尚保留著未被文明汙染的純真。所謂沒有被文明汙染的純真,其潛台詞是不必承擔複雜社會關係的自由自在,意味著隻能在百來人小團體生活裏如魚得水遊刃有餘的智人,依舊過不慣更多數量級的科層化生活,因此無比豔羨小共同體的棲居模式”(注4)。
至於偏愛“未被文明汙染的純真”,在中國早已有之,著名的莫如陶淵明,當下則有回歸田園生活的芸芸眾生,皆是希望“不必承擔複雜社會關係的自由自在”;話雖如此,曩竭如洗者,就不敢企望了。
突然又想起一本書,其中一句是清末“廢除科舉前後紳士城市化的浪潮,尤其在這之後,他們逐漸離開鄉土,走進城市從政﹑求學或經商,且愈有見識,愈具才幹者愈加如此,留在鄉村的多為一些年老力衰的紳士,一些暴發的缺少文化的‘土豪劣紳’則逐漸興起,許多並成了地方上新的頭麵人物,…. 傳統的中國社會上層繼1905年廢除科舉開始了一種體製上的自我摧毀之後,在1919年由其子弟發動的五四運動中,則可以說是開始了一種價值核心體係上的自我摧殘….” (注5)。
“廢除科舉”與“廢除大學畢業包分配”在本質上沒有多大的分別,但“土豪劣紳”及“貪官汙吏”的情況尤甚於晚清。誠然,無論科舉製或大學畢業包分配都存在致命的缺憾。試舉例:
中國曆史上科舉製起源就不多說了,民間曆來是把考童生﹑得秀才﹑中舉人﹑入進士視為“躍龍門”之路,達到飛越社會階層的流動。事實上,60歲以上的童生並不少見,甚而80歲者也有之,原因是多層麵的,不受考官待見是其中之一。秀才隻是八股文學有所成,舉人亦僅為官之道的敲門磚,進士又如何?大多數被分配到各縣當七品或從七品的縣官或學政,有幸者分派中央各部充任類似時下的科員,也是七品;即使名登榜魁的狀元也隻是六品而已。
擠破了頭也要讀大學,學非所用是常態。所謂“畢業包分配”得看背境及門路,否則教書匠也到頭了。“科舉廢除”,買之可也;“畢業不分配”,照樣可以暗箱操作。“官大一級壓死人”,曆史何曾變更?每一次的價值核心體係上的自我摧殘,可操作的層麵更寬,黑暗麵更隱蔽而已。
這段日子看了不少中國在社會學方麵的專家們的文章,吹噓中國當代道路為世界文明指明方向者有之,但無法解釋近數十年科技進步神速卻大量人口失業返貧的現象。質疑的是海量的浪費社會資源(例如大量的爛尾樓﹑廢置的開發區﹑重複的開發﹑廢棄的農田等等)與文明發展是否存在理論及實踐的衝突?這種現象用甚麽方法去解決?
注釋:
注1. “人類文明形態的演進曆程”: 韓震(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 來源:人民論壇網2021-12-15, https://theory.gmw.cn/2021-12/15/content_35382565.htm
注2. “盤點中國曆史上引進的農作物,各種蔬菜水果農作物傳入中國時間表,高考地理常考的主要農作物和水果分布、生長習性”: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2022年5月25日。https://www.sohu.com/a/550539406_100941
注3. 同(注2)
注4. “如何看待原始社會”: 陳芝, 2019-09-02 https://www.eeo.com.cn/2019/0902/364976.shtml
注5.“選舉社會及其終結果 - 秦漢至晚清的一種社會學闡釋”:何懷宏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PDF版第214頁。http://www.phil.pku.edu.cn/personal/hehh/xszz/xjsh/xjs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