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書為甚麼

(2021-07-14 06:50:59) 下一個

今天不想寫須多查資料的東西,翻起百多年前的舊報紙看看。當看到東華報在1902年9月6日第2頁“太史苦況”的報導,暗自低頭幻想當年的場景,不禁感觸百生。且照抄原報導:

北京友人函述,今年考試試差人員祇一百五十餘人。以初次改試論,不得題解者幾居十分之六;甚有自早自暮不著一字。日之夕矣,取自來火燃洋燭者,不一而足。監場大臣腹中苦飢,俟淨場後方得歸家謀食。無如一再催迫,若輩皆置若罔聞。不得已乃高喊撤卷。如是者三,始見各太史公頭汗涔,一個箇提包負書而出。卒有三人以為時過遲,搶去試卷。此是四月十五日在保和殿考試差也。或謂不得題解,即不明稅釐二字。即有稍明題義者,亦不能切實發揮。大半皆以似是而非之作。上舉以問閱卷大臣,謂翰林乃儲才之地,今翰林且如此,何論於舉人,何論於秀才。不如叫他們到學堂讀十年書,再來考試如何?閱卷大臣不能對,於是外間遂有停止鄉試之謠雲。

1902年4月清光緒帝及慈禧太後剛從西安返京,隨即舉行殿試。這次殿試大概是想看看朝廷儲才的翰林院的情況,題目是甚麼沒有說,但肯定和“稅釐”有關。“稅釐”是海關稅及厘金稅的合稱,海關稅易懂,而厘金稅是地方的商業稅,都是政府荷包是否飽滿和應付開銷的事。一大堆的賠償款需要在日後賠給外國,光緒及慈禧太後不關心才怪。至於平日“之乎者也”的學者,當日略為了解“在上”的心情,“假大空”的東西應可忽悠一下,不至於讓那些未來的頂頭上司餓到頭暈目眩。

我在香港時所管理的一個建築工地請了個中學畢業的學生做練習生,連在空地上標畫出直角都不會,我是整個懵起來。那不過是初中的基本功,不就是“3﹑4﹑5”的事。讀和用分割,讀得頭頭是道,一到實際則茫然。

老實說,一些從所謂的“221”或“985”的學生,有的真不如去賣豬肉來得實際,起碼社會有需求,自己能養活。讀一些不著邊際的學科,有個鬼用。表麵上時髦的所謂研究院,人走茶涼,大概讀了兩年能寫一篇合格的祕書之作,算夠可以的了。

中國未來能出幾個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這是天問。百多年前的翰林,到今天的“躺平”,有多少是平頭百姓的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