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早期華人的收入狀況(14)

(2021-05-05 16:46:30) 下一個

馬勇寫的“中國曆史的側麵”在封麵有這樣的一句話:“中國曆史都是當代史”,深有同感。在中國數千年的悠悠歲月中,一直在改朝換代,依然是“官﹑江湖﹑民”的社會形式,深入到骨髓了。學者們對研究曆史,也是同一套路,總愛將曆史某一時段的生活水平與當代比較,例如清某朝的金銀值當代人民幣若幹,民間大洋又值時下多少,頗為單一。

在介紹早期華人的收入狀況之前,似乎有必要先說明澳洲當時的幣製。我是先看早期澳洲的華人報紙去了解,結果是頭大如鬥。明知當年通貨是使用鎊,但報紙卻變成“元”(或“圓”)和“角”(或“毫”)。相多部份國內的學者更懶,直接照搬,是為了讓今人方便。這可以理解,然而這並非是曆史的本來麵目,這種直白式的述事,隻能讓學史的走更多的彎路。

澳洲最初采用的通貨與英鎊Pound一樣(貨幣符號為£) 。在英文報紙上常見售價是這樣寫的,例如:£1/6/5,應理解為1鎊6先令5便士。

一鎊有20先令Shilling,(貨幣符號為s) 。當年華人的收入以鎊計的不多,大多人沒有學英文,是故將國內貨幣的“元”直接轉嫁的到先令Shilling去。例如10元,實際上是10先令。假如說37元,即是1鎊17先令;當年的報紙編輯隻是為了適應華人的日常俗套,也省了下筆的麻煩。

每一先令有12便士Penny(貨幣符號為d) 。每一鎊等同240便士。華人俗稱便士為“角”或“毫”。

後來采用自己的通貨澳洲鎊,幣值與英鎊等同。

1966年澳洲推行十進製,新通貨的單位為澳洲元,幣值等同於舊澳洲鎊的半鎊(10先令)。每1元等於100分,1分大概等於1.2舊便士。所以用現在的澳洲元去理解早期的澳洲幣製同樣是走樣的。

華人在早期捐款或贈送時,常出現的是“1鎊1先令”,或捐贈多少個基尼,又開始暈菜了。基尼guinea(或稱“幾尼”),是當年澳洲主流社會的習俗,上流社會捐贈金幣,以視貴重;但現實中是以相應的鎊和先令來支付,當捐贈超過1個金幣時,其鎊和先令的基數則相應。例如華人中捐贈“5鎊5先令”,也是說捐了5個金幣,是入鄉隨俗的做法。基尼guinea最早出現在1660年鑄造的金幣,相應為21先令(也就是1鎊1先令)。

下麵的一些表格是將能收集到某年華人收入列表,也嚐試搜集一些常用物品的價格供參考。

1868年維省華人工資狀況 (周薪)

工種

高收入

中收入

低收入

Miner

礦工

1鎊15 先令

1鎊10 先令

 

Miner

(華人自組公司)

1鎊

10先令

 

Fosssickers

淘金工

10先令

6先令

5 先令

Pudding Machines

攪泥機工

1鎊

 

 

Sheepshearers

剪羊毛工

15先令(100隻)

 

 

Sheephearing

羊聽工

3鎊

鎊先令

 

Gardener

菜園工

1鎊

 

 

Labour

雜工

2鎊

1鎊15先令

1鎊5先令

1868年維省華人工資狀況 (周薪)

 

工種

高收入

中收入

低收入

Harvestmen

收割工

2鎊

1鎊10先令

1鎊1先令

Miner

礦工

1鎊15 先令

1鎊10 先令

 

Miner

(華人自組公司)

1鎊

10先令

 

Fosssickers

淘金工

10先令

6先令

5 先令

Pudding Machines

攪泥機工

1鎊

 

 

Sheepshearers

剪羊毛工

15先令(100隻)

 

 

Sheephearing

羊聽工

3鎊

鎊先令

 

Gardener

菜園工

1鎊

 

 

Labour

雜工

2鎊

1鎊15先令

1鎊5先令

           

在淘金年代,由於大量外來人口湧入礦區,物價急速飛漲,單就Ballarat來說,1852年1月到該年的10月份各類日常食品升幅超逾1倍。

 

 

1月

3月

6月

10月

分類

單位

先令

便士

先令

便士

先令

便士

先令

便士

麵粉

Flour

磅pound

0

6

0

6

0

10

1

3

Tea

磅pound

2

0

2

6

2

6

3

6

Sugar

磅pound

0

6

0

6

0

8

1

0

肉類

Meat

磅pound

0

0

3

0

0

5

Milk

公升quart

2

0

4

0

麵包

Bread

磅pound

0

0

6

0

9

0

10½

火腿薄片

Bacon

磅pound

3

0

2

6

3

0

3

0

牛油

Butter

磅pound

3

0

2

6

3

6

3

6

馬鈴薯

Potatoes

磅pound

0

3

0

5

0

8

清洗

Washing

安士dozen

7

0

6

0

8

0

8

0

華人主糧是米,但當年並沒有統計,然而可參考一些數據推算,1855年麵粉價格每磅約為5便士,而米的價格每磅是1.5便士,換言之華人每周在米的開支是1先令左右。

鹹豐年間廣東福建兩省通行佛銀,亦即是西班牙銀圓Spanish dollar ,故外商與華人簽約出洋時的支付方式亦以佛銀為單位,一般合約為3或5年。每周供應斤米(或麵粉8磅)﹑糖1磅﹑肉類8磅及適量茶葉。

另外,華人需將在澳洲將錢匯回國內親人,故當年澳洲華人報紙經常登載香港的匯率,當時一個銀元約重0.72兩,銀佔九成,故僅含有銀0.648兩;兌換時的買進或賣出價不同,以0.69兩兌則稱“六九銀”,而兌換時以0.72兩兌則稱“七二銀”。到光緒10年(西元1884年) 時白銀1兩合製錢數1634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