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美君子

在美國生活了32年的謙謙君子
個人資料
謙謙美君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宋襄公 – 仁義霸主

(2021-02-01 10:51:41) 下一個

宋襄公 仁義霸主

(春秋戰國篇學習筆記6)

 

宋茲甫,宋桓公嫡子,宋成公之父,春秋時期宋國第20位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52年,茲甫的父親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製,茲甫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茲甫在父親麵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讓賢於庶兄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於是,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目夷聽,目夷聽後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製度啊"。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國,茲甫的太子之位沒有讓出去。宋襄公即位後,任用庶兄目夷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國力有較大的提升。

齊桓公約各路諸侯王在葵丘相會結盟,宋襄公接受了齊桓公委托他照顧齊國太子昭(後來的齊孝公)的囑托,答應將來對太子昭予以照應。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守約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裏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說,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襄公不聽。宋襄公在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因為楚國人不講信用。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於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當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時,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直到同年冬季,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宋襄公才被釋放。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麽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地。”結果楚軍布好軍陣,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宋襄公卻教訓下屬道:"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發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次年夏季,宋襄公傷痛發作,不治而死。

司馬遷評價說:“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意思是宋襄公雖然失敗,但是君子認為他懂得仁義、禮讓、道德,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道義的價值有時在政治的成敗之上,因此司馬遷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崇尚革命不能“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以及““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毛澤東則不認同司馬遷,他說過:“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二零二一年二月一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