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美君子

在美國生活了32年的謙謙君子
個人資料
謙謙美君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拖延:遲到成症

(2019-10-11 08:53:55) 下一個

拖延:遲到成症

《圓桌派》 第四季 EP21

 

如今,拖延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常見病症。本期的三位嘉賓周軼君,馬家輝和梁文道聯係自己,就此侃侃而談。

我們身邊許多人,甚至是我們自己都在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拖延症的影響。我的小兒子應該算是一類拖延成症的患者:眼看馬上遲到了才起床;非要到上飛機之前才收拾行李;論文,申請要到deadline前才開始寫;項目明天要匯報了今天才通宵趕出。。。

我和他媽總在說他,可他明明知道拖延症不好,但自控能力極差,總我行我素:先玩玩遊戲放鬆一下,再和朋友聊聊天,看看八卦,上網關心下國內外大事,時間所剩無幾了才火燒眉毛一樣地趕工。

 

還好,心理學家並不認為所有的拖延症都是壞事,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博士(Sigmund Freud)將其分成了三大類:

  1. 鼓勵型(尋找刺激型):有些人把事情拖到最後時刻會感到異常興奮,隻有在這個時候他們才異常激動的有足夠的動力去完成某件事,甚至完成的很出色,他們還會為這種冒險帶來的的刺激沾沾自喜。
  2. 逃避型:有些人會回避失敗的恐懼,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完成,或者是對被控製的反抗。一方麵他們想逃避內心的煩惱和恐懼,同時他們也希望希望獲得他人的關注或者幫助。
  3. 決心型:有一部分拖延症患者是完美主義,一方麵他們不夠自信,希望擁有更多時間能夠更好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麵他們也感覺自己下不了決心,不下決心就可以回避應對事情。

如果拖延長期影響我們的工作學習,而且讓你產生負罪感、無法勝任、緊張憂鬱,甚至是自我厭惡時,八成你就患上了拖延症。拖延症正在影響著自己和身邊的人,麵對討厭的拖延症,網上成立的“戰拖會”一呼百應。處方包括:

  • 做時間的主人。把一天、一周要完成的任務寫在計劃表上,按照計劃表嚴格執行。每次做事的時候,專注做一件,別想起其他事兒就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是擁有一整塊時間才可以用來工作,學著利用零碎的時間完成任務中的一部分,會更有成就感。
  • 學會拒絕。最先要拒絕的就是網絡。不停的刷微博、看郵件、更新內容,不知不覺1個小時就過去了。拔掉網線,學著專時專用。再就是拒絕別人。當別人請求你做某件事時,你不能拒絕恰好又不想做自己的事兒,就變得非常麻煩。想想結果:你既完不成自己的工作,又可能背上輕易許諾的罪名,得不償失啊!
  • 學會尋求幫助。拖延症習慣把困難藏在心底,直到最後時刻才發出求救信號。其實每個人的優勢和擁有的資源不同,也許在你最困難的時候需要心理上的鼓勵或者實質上的幫助,而這些對別人來說也許隻是舉手之勞。
  • 接受鼓勵與肯定。在完成一個任務之後,為自己安排一次度假、按摩、約會、泡吧等,你會感覺到完成工作之後的安心和滿足遠遠勝過拖延為你帶來的短暫的心理安慰。

主持人竇文濤將“拖延是一種逃避”延伸到“人是一種此岸動物”,即人是活在當下的。當一個人有更喜歡的事情做時,他就會沉醉在當下,逃避即將到來的不喜歡的事情。

梁文道聊到了小孩子的時間觀念同成年人時間觀念的區別,小孩子覺得時間還很長很長,沒有大人的那種緊迫感。我們應該體諒小孩子時間觀念的形成。

不守時也是一種延遲。周軼君認為守時是一種美德,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但是將遲到歸為道德問題,對於被批判道德失範的當事人來說是否有點粗暴了呢?竇文濤認為,將遲到問題歸為病理問題,當事人會覺得比較安慰。這句話,估計我老婆很受用 - 她有出門困難症。

最後,談到有拖延症也不必過於自卑。很多出人意料的好點子是拖到最後一刻才有的,他們是把自己壓到(拖延到)一定程度之後靈感才突然迸發出來的。很可能拖延是在等待一份靈感,在拖的過程中,其實他們的腦袋一直都在運作。按部就班的人雖然能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工作比較有效率,但可能永遠平庸。

《圓桌派》由原來的《鏘鏘三人行》改版而來,更加接地氣了。因禍得福?主持人仍為竇文濤。我喜歡這類暢所欲言的輕鬆聊天節目。

 

二零一九年十月十一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閑閑客 回複 悄悄話 哈哈,理解!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沙發!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