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正彌漫著不安的氣氛,因為阿裏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正挑戰人們固有認知,那就是美國在AI領域長期領先地位的。短短一年內,中國大陸的阿裏巴巴不僅發布了開源的Qwen係列人工智能模型,還推出了麵向消費者的Qwen App,旨在與ChatGPT展開直接競爭。矽穀不安的具體表現便是美國科技圈近來出現的一個新詞-“Qwen panic”(千問恐慌 下圖 X)。因為,中美人工智能競賽一邊倒的局麵正被顛覆。從初創公司到大型科技公司,美國開發者現在越來越依賴Qwen,這款模型不僅功能強大,而且成本極低。由此引發了一種心理轉變:矽穀首次麵臨這樣的局麵:大陸的人工智能模型可能正在引領潮流。

11月14日《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White House memo claims Alibaba is helping Chinese military target US》的報道,引述一份新近曝光的白宮國家安全備忘錄中部分解密的絕密情報,指控阿裏巴巴為解放軍提供技術支持針對美國境內目標,威脅美國的安全。雖然《金融時報》的報道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細節 - 沒有證據,沒有說明涉及哪些“能力”,也沒有表明華盛頓是否打算做出回應。但該消息卻為中美尤其在AI領域的競爭注入了新的、爆炸性的視角。這是美國情報部門首次直接指控一家公司,而該公司的AI模型如今已成為全球開源生態係統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
開放模式開始掏空矽穀
阿裏巴巴的開源戰略對美國技術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通過免費發布高性能模型權重(通俗理解就是‘模型數據’),Qwen有效地削弱了矽穀的一些傳統優勢 – 美國最有名也最強大的大模型全都是閉源。於是,美國的一些大型企業已悄然采用Qwen這種開源大模型。例如,亞馬遜使用 Qwen 為其下一代送貨機器人開發模擬軟件。蘋果公司由於中國大陸麵臨的監管障礙,因此選擇 Qwen 為大陸市場的 Siri 提供人工智能語音助手支持。在學術界和研究領域,這種轉向開源大模型的變化更為顯著。如斯坦福大學李飛飛領導的研究團隊基於Qwen2.5-32B構建了一個頂級推理模型(“S1” 下圖 Medium),成本不到50美元。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I)基於Qwen2-72B構建了其多模態係統,而前OpenAI首席技術官穆拉蒂(Mira Murati) 的新實驗室(Thinking Machines Lab)則將 Qwen 作為默認的微調選項。

正因如此,開發者們現在常常將 Qwen 稱為“最強大的免費模型”。隨著Qwen成為實驗、原型和早期產品的支柱,矽穀對它的依賴性也在不斷加深。曾經保護美國人工智能領先地位的技術護城河出現了裂縫。
阿裏巴巴全棧攻勢
如果說Qwen的開源成功讓工程師感到不安,那麽阿裏巴巴的下一步舉措則震動了整個生態係統。該公司推出了Qwen App,這個發布一周內即獲得1000萬下載的App, 直接挑戰ChatGPT的江湖地位(下圖 Youtube)。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全棧人工智能攻勢的支柱 - 阿裏巴巴是少有的擁有全鏈條的AI玩家:雲基礎設施;基礎模型;消費者應用程序;電子商務、物流、金融、地圖、支付等領域的現實服務。這意味著Qwen應用程序不僅僅是一個聊天機器人,它還是阿裏巴巴龐大數字帝國的潛在控製中心。想象一下Qwen App的應用場景,幫助你在淘寶上購物、在高德地圖上規劃路線、在支付寶上管理支付、在釘釘上支持企業工作流程,或者在菜鳥物流中優化供應鏈。

阿裏巴巴相對於美國人工智能公司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將人工智能與已經龐大的應用領域相結合。而ChatGPT呢,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獨立的產品。對於矽穀高管來說,意識到中國大陸人工智能將部署在如此強大的生態係統中,那是徹夜難眠。
開放與封閉源模式
Qwen的崛起引發了美國更廣泛的戰略反應。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是 ATOM項目(美國真正開放模型)的啟動,這是一個由行業領導者和研究人員組成的聯盟,推動美國重新獲得開源人工智能的領導地位。其創始成員包括來自 Nvidia、Hugging Face、主要風險投資公司的人物以及前 OpenAI 員工。該倡議呼籲:專門的美國開放式實驗室;政府和私人資金;匹配或超越Qwen和DeepSeek的路線圖。這種緊迫性背後隱藏著一種認識:開源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戰略戰場,中國大陸已占據優勢(下圖 Linkedin)。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訪問美國和中國大陸期間讚揚了大陸的開放模式,並警告美國決策者,創新的未來取決於開放。黃仁勳實際上是含蓄地承認,Qwen及其同行已經超越了美國的開放模式。就連OpenAI也在準備多年來的第一個開源版本,這在Qwen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戰略擔憂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大陸的開放模式成為全球默認模式,美國不僅可能失去影響力,而且可能失去塑造未來產業的技術標準。
Qwen暴露的問題
Qwen的發布最讓美國公司不爽的是經濟問題。美國的人工智能模式依賴於:巨大的資本支出;專有API;以龐大的債務資助建立的數據中心;和昂貴的推理成本(下圖 Linkedin)。相比之下,Qwen的訓練/運行成本便宜得難以置信。開發人員可以在本地運行它,花費幾美元對其進行微調,或者將其部署在廉價的雲硬件上。斯坦福大學的高性能S1推理模型基於 Qwen 構建,訓練成本不到 50 美元。這種成本優勢如此之大,以至於西方公司已經開始轉向。

Airbnb首席執行官切斯基(Brian Chesky)公開表示,Airbnb 的新AI代理主要依賴Qwen,稱其速度快且價格令人分外爽。於此同時,切斯基指出OpenAI的集成“還沒有準備好”。更具象征意義的是,亞馬遜網絡服務現在在Amazon Bedrock上提供阿裏巴巴的Qwen模型,這實際上使 Qwen 成為美國企業的官方選擇。對於承擔數十億基礎設施成本的美國人工智能公司來說,其影響是可怕的:如果世界上最好的(或足夠好的)人工智能也是最便宜的,那麽他們的商業模式怎麽走下去。
生產力、生態係統和采用速度
“Qwen panic”最終反映了人工智能競賽的更深層次轉變 - 從模型智能的較量轉變為生態係統和采用速度的較量(下圖 AI for Science)。阿裏巴巴董事長蔡崇信簡潔地表示:“獲勝者將取決於誰更快地采用人工智能。” OpenAI可能擁有最精細的模型,但阿裏巴巴擁有最大的現實世界部署模型。Qwen App隻是將基礎模型與消費者規模的商業、金融、物流和公共服務聯係起來的第一步。

的確,Qwen App 仍然需要市場牽引力,可能仍需假以時日方能成熟。但它的象征性影響已夠巨大的了。美國政策製定者和首席執行官第一次麵臨一個看似合理的未來,即開放、廉價、可擴展且生態係統集成的中國大陸人工智能將成為全球都接受的人工智能。一個不是美國公司創造的未來,這太可怕了。美國政府和AI大廠可能對此感到恐慌,但我們必須理性的看待乃至接受現實。它標誌著人們認識到,人工智能的未來將不是由最優雅的算法去實現,反而是不算最優雅確最深入日常生活的模型很可能最先抵達彼岸。
* 本文內主要容源於Pandaily題為《“Qwen panic”: How Alibaba’s AI ambitions are shaking Silicon Valley》的文章。
參考資料
Pandaily. (2025). “Qwen panic”: How Alibaba’s AI ambitions are shaking Silicon Valley. 鏈接 https://pandaily.com/qwen-panic-how-alibaba-s-ai-ambitions-are-shaking-silicon-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