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在11月5-6日召開的“人工智能未來峰會2025”(The Future of AI Summit 2025)上說,“中國人目前隻落後美國幾納秒”, 並很可能“贏得人工智能(AI)競賽”。 2025年10月在夏威夷舉行的國際計算機視覺會議(ICCV), 是全球最具聲望和競爭性的計算機視覺盛會之一。在提交的研究論文中,一半的作者來自中國機構,遠遠領先於排名第二的美國(美國論文占比17%)(下圖 ICCV)。其實,不應對來自中國大陸的AI論文數量感到意外,畢竟,“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都是中國人。”如果將海外工作的大陸公民也計算在內,全球AI研究人員中的華人數量很可能還會更大。正因為大陸的人才優勢,諸如DeepSeek, Qwen, Moonshot一類的開源語言大模型才會不斷湧現,吸引了包括矽穀高科公司的用戶。

近日有多家媒體報道,中國大陸的人工智能模型正在美國,也是世界,高科技中心矽穀迅速崛起,成為許多美國公司運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諸如阿裏巴巴、中國智譜、月之暗麵(Moonshot)、深度求索(DeepSeek)和上海希宇科技等大陸AI公司,以遠低於美國競爭對手的成本向一些估值最高、最受追捧的美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提供“開放”語言模型,從而在技術能力上接近矽穀科技巨頭。
如愛彼迎(AirBnB)首席執行官切斯基(Brian Chesky 下圖 GLOBAL BIZ OUTLOOK) 在10月份透露,這家民宿短租平台選擇了阿裏巴巴的 Qwen(通義千問)而非 OpenAI 的 ChatGPT。並稱讚 Qwen “快速且便宜”。切斯基承認,他是因為OpenAI的ChatGPT的相關工具“還不夠成熟”。他表示,愛彼迎的新客服係統依賴十多個不同的AI模型,“其中很大程度上依靠阿裏巴巴的通義千問(Qwen)係列:它非常好,又快又便宜。” 無獨有偶,‘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的首席執行官帕利哈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也透露,該風投公司已將大部分工作遷移到 Moonsho(月之暗麵)的 Kimi K2,因為 Kimi K2 的性能“遠超”OpenAI 和 Anthropic 的模型,“價格也便宜得多”。此外,有程序員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指出,兩款流行的美國編程助手 Composer 和 Windsurf 實際上是基於大陸模型GLM構建的,盡管Composer 和 Windsurf的開發商 Cursor 和 Cognition AI (均估值100億美元)尚未公開證實他們使用了大陸公司的AI技術。而開發出GLM基礎模型的中國智譜(Z.ai)表示,這種猜測與其“內部調查結果”相符。

為促進美國開放模型的發展而創立了Atom項目的機器學習研究員蘭伯特(Nathan Lambert)表示,這些公開的例子隻是“冰山一角”。蘭伯特告訴半島電視台(ALJAZZERA):“中國開源模型已經成為美國初創企業的實際標準。” 蘭伯特說:“我個人聽說過很多其他備受矚目的案例,那些估值最高、最受追捧的美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都在使用Qwen(阿裏巴巴)、Kimi(月之暗麵)、GLM(中國智譜)或DeepSeek(深度求索)等平台來訓練模型。” 他還補充道,許多美國公司一直不願公開披露他們使用中國大陸技術的情況。雖然無法精確量化不同人工智能模型的使用情況,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中國大陸人工智能產品正日益受到歡迎。據連接開發者和人工智能模型的大模型API聚合平台 OpenRouter 的數據顯示,在10月的最後一周使用量最高的20個AI模型中,有7個是大陸人工智能工具,包括 MiniMax(上海希宇)的 M2、Z.ai(中國智譜)的 GLM 4.6 和 DeepSeek(深度求索)的 V3.2。OpenRouter 的數據顯示,在用於編程的前10個模型中,有4個是由大陸AI公司開發的。根據 Atom Project 對托管平台 Hugging Face 數據的分析,截至10月,大陸開源模型的累計下載量已超過5.4億次(下圖 AtomProject)。專注向矽穀介紹大陸創新的英文播客Tech Buzz China創始人馬睿表示,大陸模型對初創企業尤其具有吸引力。“這些通常是成本意識很強的早期公司,它們會進行廣泛的實驗,”。

中國大陸的開源大語言模型可以免費下載且無需支付許可費,但大規模運行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計算能力,而模型開發者可將這些計算能力以收費的形式提供給用戶。像北京的中國智譜(Z.ai)和杭州的深度求索(DeepSeek)這樣的開發者表示,與矽穀的競爭對手相比,他們使用不受美國出口管製的舊一代芯片,並且數量相對較少,從而大大降低了訓練和運行成本。憑借更低的投入成本和更高效的計算模型,大陸公司便能以遠低於美國同行的價格提供托管服務。聯博資產管理(AllianceBernstein)2月份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估計,當時DeepSeek的模型定價比OpenAI的模型便宜多達40倍。大陸開源大模型成功進入矽穀的事實表明,美國在高端芯片對限製,實際上鼓勵大陸企業更靈活地利用資源,開發出體積更小、能在老一代硬件上訓練和運行的更優秀的模型。大陸的人工智能模型以遠低於美國模型的資本支出,但大陸上海希宇(MiniMax)的領先開源型M2的性能已經達到了OpenAI今年9月才推出的美國當下最先進的GPT-5 Codex的90%,印證了‘需要是發明之母’之說。
說到這裏,筆者不由些許感概。2022年11月30日,OpenAI發布ChatGPT時,中國大陸的人工智能工程師稱之為他們的“ChatGPT時刻”,仿如美國人稱1950年代蘇聯衛星上天的“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對許多從事AI的大陸人來說,那是一段相當煎熬的時期。可2024年5月大陸杭州的深度求索發布開源模型DeepSeekV2, 尤其是2025年1月推出DeepSeek R1時,的確是對美國人的一記“當頭棒喝”- 其在低階芯片跑出性能堪比美國頂級大模型的效果且運行成本低廉。最直觀的反應,便是英偉達的股價跌跌不休 – 堪稱美國人的“DeepSeek moment”(下圖 Youtube/facebook)。

實事求是的看,盡管中國大陸人工智能模型憑借低成本取得了相當進展,美國科技巨頭在高端市場和國家安全等高度監管的領域仍占據優勢,並主導著這些領域。根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弗羅曼(Michael Froman)10月在網站上發表的文章,如果衡量成功的標準是打造規模最大、性能最強的模型,那麽美國的表現相當出色 - 美國擁有最新模型、芯片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最新發布的人工智能基準測試報告顯示,美國最佳模型在幾乎所有基準測試中都優於中國最佳模型DeepSeek V3.1,其中包括軟件工程任務方麵領先20%,一般運營成本方麵領先35%,以及在各種網絡安全測試中領先一個數量級。

既然如此,美國為何還會對中國大陸的AI發展感到焦慮呢?借用紐約時報中文網的袁莉語言:“矽穀領袖和關注政策的民主黨人當中彌漫著一種對中國的癡迷情緒,混雜著好奇、焦慮與羨慕。”我認為答案之一,請允許我套用前總統克林頓的那句名言:“是運用,笨蛋。”
人們擔心中國大陸會在人工智能領域複製大陸在其他行業(如太陽能電池板)已經成功的策略,那就是以低廉的價格提供質量可靠的產品來占領市場。考慮到大陸的製造業占世界總量的35%, 當大陸的開源人工智能應用到製造電動汽車、遠洋貨輪、無人機、太陽能電池以及那些出口到世界各國的商品時,別的國家還有活路嗎?由大陸開源人工智能應用驅動或輔助、目前運營著約200萬台工業機器人,無需工資僅靠電力便每天24小時任勞任怨地精準製造出各種品質精良的商品,並出口到世界各國。這不僅讓想要接替大陸、成為世界商品製造與出口大國的印度夢想幻滅(下圖 Youtube),更打破了美國為首的世界高端產業生態壟斷,成為高鐵、電動汽車、手機、通信設備、輪船、乃至半導體芯片等領域的佼佼者。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研究人工智能的教授斯萊博(Greg Slabaugh)指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出版物和專利規模早已顯而易見;開源模型的出現隻是讓這種能力更容易被全球用戶所接受。”中國大陸在“所有實體製造相關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而硬件與人工智能融合將保持並擴大大陸在製造方麵已有的巨大優勢。而這也是中國大陸以外的人們焦慮的原因。

不過,也不必那麽悲觀。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弗羅曼(Michael Froman)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融入實體經濟的智能是否比未來“ChatGPT-15”的智慧更具變革性還很難說。兩種策略各有優勢,我們不應忽視大型語言模型的變革潛力,尤其是在推動基礎研究和科學創新以及知識工作方麵。但我們或許應該對自身在模型開發方麵的領先優勢保持謹慎和樂觀的態度。美國最終贏得了與蘇聯的冷戰。但美中間正如火如荼展開的AI冷戰到底鹿死誰手乃未定之天,因為目前還不清楚這場戰爭是否有終點。
參考資料
袁莉. (2025). 當矽穀陷入對中國的癡迷和羨慕. 紐約時報中文網. 鏈接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51022/china-tech-silicon-valley/
Froman, M. (2025). C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I rac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鏈接 https://www.cfr.org/article/china-united-states-and-ai-race
Power, J. (2025). China’s AI is quietly making big inroads in silicon valley. ALJAZEERA. 鏈接 https://www.aljazeera.com/economy/2025/11/13/chinas-ai-is-quietly-making-big-inroads-in-silicon-valley
Slabaugh, G. & Starrs, S. K. (2025). Will China or US win the AI race? Asia Times. 鏈接 https://asiatimes.com/2025/11/will-china-or-us-win-the-ai-race/
Thorbecke, C. (2025). How much of Silicon Valley is built on Chinese AI? Bloomberg. 鏈接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5-11-09/how-much-of-silicon-valley-is-built-on-chinese-ai?srnd=phx-opinion-technology-and-ideas
WSJ Podcasts. (2025). Inside the AI cold war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Wall Street Journal. 鏈接 https://www.wsj.com/podcasts/tech-news-briefing/inside-the-ai-cold-war-between-the-us-and-china/aa8bbdfc-e306-4096-b25d-5c4e1f7f881a?gaa_at=eafs&gaa_n=AWEtsqcHsevrZBzDbKx8CHywV-ZzhHcXf02p-bIGqu3gfd1CpHbK2HKSZ-w_&gaa_ts=691642c7&gaa_sig=HqZlGQp2rElSviAlavlSWtBfklDL2d-jVtVIxH57vvKuQ7JUvJlRY7jbnghOc-jTz2EglZ2N3wzuIppqYcZwZw%3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