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華的世界

這是國華對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視/電影, 聽過的音樂, 訪遊過的地方, 經曆過的事物, 和時事的感想或點評.
個人資料
國華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川普如何贏得新冷戰

(2025-02-03 13:20:19) 下一個

知名曆史學家,任職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弗格森(Niall Ferguson 下圖 ARTS&LECTURES)米爾班克家族高級研究員(Milbank Family Senior Fellow at the Hoover Institution)近日在《外交事務》雜誌撰文,將川普總統與上世紀80年代引領美國與蘇聯開展冷戰並最後取得勝利的共和黨羅納德·裏根總統進行比較。弗格森注意到川普2024年的總統競選活動非常刻意地呼應了羅納德·裏根1980年的競選活動 - “以實力求和平”,“你今天的生活比四年前好嗎?”和 “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弗格森認為川普應該利用這些口號為自己的政治和戰略帶來優勢,因為正是高呼“以實力求和平”口號的裏根政府迫使莫斯科走上了改革之路,最終導致了大幅度裁軍,並結束了蘇聯在東歐的帝國。裏根以強硬姿態開場,大膽地重申美國拒絕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蘇聯擴張主義戰略。與此同時,他開始大幅增加國防開支,試圖利用美國的技術優勢。然而,時機成熟時,他轉向與戈爾巴喬夫舉行一係列峰會,最終在裁軍和歐洲安全方麵取得了驚人的突破。

弗格森指出,川普在《交易的藝術》一書中稱,他生來就是為了討價還價。“有時你必須咄咄逼人,但有時你最好的策略是退縮。” 川普堅信,在與強大對手的談判中,必須咄咄逼人地開場 - 然後尋找關鍵時刻達成和解。如今,美國已進入第二次冷戰的至少第六個年頭,而這一次的對手是中國大陸,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這場對抗變得更加危險。川普在第一個任期內認識到美國需要遏製中國的崛起,並說服華盛頓的政策精英們,盡管他們最初持懷疑態度,但川普還是認為,這需要一場貿易戰和科技戰,才能與習近平達成協議。弗格森相信,川普的第二任期會首先以新的美國實力展示來施加壓力,在2025年和2026年加劇貿易摩擦,對中國大陸經濟造成比對美國經濟更大的傷害。但這並非川普的終極目標 - 他的最終目標應該像裏根一樣:與華盛頓的主要對手達成協議,以降低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噩夢風險 - 這是兩個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之間冷戰所固有的風險。當然,最終勝利還應該屬於華盛頓。以下為弗格森題為“How to win the new cold war?”一文的主要內容。

川普與裏根的異同  

川普和裏根之間存在著重大差異 - 川普是保護主義者,而裏根是自由貿易者;川普對非法移民持敵視態度,而裏根對此很放鬆;川普同情獨裁強人,而裏根熱衷於促進民主;川普的公眾形象粗魯(下圖 Youtube),而裏根則和藹可親;川普報複心強,而裏根則寬宏大量。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裏根當選時的經濟環境之糟糕,無論是通貨膨脹率,失業率,還是銀行利率,與今天川普上任執政時不可同日而語。

盡管如此,川普和裏根之間的相似之處是多方麵的,而且意義重大。例如,裏根在自由派的眼中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傻瓜”。自由派記者霍夫曼 (Nicholas von Hoffman) 在《哈潑斯》雜誌上寫道,“想到這個目不識丁、自信滿滿的鄉巴佬會成為我們的總統,真是令人感到羞辱。”漫畫家們經常把瘋狂的裏根描繪成跨坐在一顆墜落的原子彈上。如今,川普在自由進步派人中的形象也可媲美1980年代的裏根。裏根受到的嘲笑、貶低和屈尊俯就比他那個時代的其他任何主要政治家都要多,而今天的川普也在重複裏根40多年前所受到的待遇。

當然,裏根在1980年的獲勝優勢比特朗普在2024年的獲勝優勢大得多。裏根贏了44個州,以489張選舉人團票和9.7%的普選票優勢當選總統。川普取得的並非是壓倒性勝利:31個州、312張選舉人團票、普選票優勢約為1.6%。話雖如此,裏根領導的共和黨隻控製參議院。而川普的共和黨現在控製著國會參眾兩院。此外,川普1.0時的三項任命,使最高法院明顯偏向右翼,而裏根任期內的最高法院明顯更加自由。

裏根在就職僅僅兩個月後就被約翰·欣克利二世槍殺,川普也在競選時從刺客手中死裏逃生 (下圖 KATIE COURIC MEDIA/SPECTRUM NEWS)。和裏根一樣,川普也發誓要縮小聯邦政府的規模。兩人都致力於供給側改革(特別是放鬆管製)以及削減開支。而且,和裏根一樣,川普上任第一年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延長他第一任期的減稅政策。同樣和裏根一樣,川普也不太可能平衡預算。

確實,川普提名的某些人比裏根考慮過的內閣級別職位候選人更加怪異:例如,帕特爾(Kash Patel,),這個川普1.0政府時的中層官員,被川普任命為聯邦調查局局長,此前帕特爾曾發誓要清除“深層政府” 中的川普的敵人和批評者;還有加巴德(Tulsi Gabbard),一位性格特立獨行的前民主黨人,盡管她缺乏經驗,而且對俄羅斯的普京政權和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抱有令人費解的同情態度,但川普還是任命她擔任國家情報總監。裏根也曾提名有爭議的人物擔任要職 – 曾任南卡羅來納州州長的詹姆斯·愛德華茲,因為他接受的口腔外科醫生培訓幾。

川普對關稅的喜愛與裏根主義大相徑庭。川普在競選中談到了對所有進入美國的商品征收高達20%的“普遍”關稅,以及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60%的關稅。實際上,川普已對墨西哥和加拿大開征25%的關稅,對中國再增10%的關稅。這或許與支持自由貿易的裏根不同,但裏根也曾向盟友日本施壓,要求其對汽車出口實施“自願”配額。

經濟學家們還擔心川普可能會破壞美聯儲的獨立性。然而,裏根在與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第一次會議上所說的話,令沃爾克心驚肉跳:“我收到過幾封信,有人提出了我們為什麽需要美聯儲的問題。他們似乎覺得,美聯儲是造成我們許多貨幣問題的根源,如果我們廢除美聯儲,我們會過得更好。我們為什麽需要美聯儲?” 不管川普多麽不喜歡現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他都知道 - 他提名的財政部長候選人、華爾街資深人士斯科特·貝森特也知道 - 市場信心對貨幣政策獨立性的重要性。

鷹派與鴿派

與裏根一樣,川普也將從其前任那裏繼承幾場外交政策危機。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處於戰爭狀態,蘇聯入侵阿富汗。如今,伊朗與以色列交戰,而不是與伊拉克交戰,克裏姆林宮瞄準的不是阿富汗,而是烏克蘭(下圖 University of Bristol)。當時,尼加拉瓜剛剛屈服於共產主義桑地諾革命。如今,委內瑞拉在查韋斯執政25年後已成為一個失敗國家。總而言之,世界似乎比冷戰結束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危險。中國大陸取代蘇聯成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 - 一個經濟和技術都比蘇聯更強大的超級大國。中國、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現在正在公開進行經濟和軍事合作。稱其為華盛頓及其盟友在二戰期間所麵臨的軸心,並不誇張。

川普或許會像裏根一樣早早地走運。在裏根首次就職演說幾分鍾後,伊朗就釋放了被關押在德黑蘭的53名美國人質。川普更早得到了好消息,以色列總理與巴勒斯坦達成互換人質,停戰協議。與一年前相比,以色列的戰略形勢已大大加強。伊朗的各種代理人 - 尤其是哈馬斯和真主黨 - 遭受了重大損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空襲和防空能力也暴露無遺。該地區幾乎沒有其他國家對最高領袖阿裏哈梅內伊的垂死政權遭受的挫折感到非常遺憾。

相比之下,來自烏克蘭的消息不太可能是好消息。川普一再承諾將結束那裏的戰爭,但沒有具體說明如何結束 - 眾所周知,戰爭很難結束。從1969年理查德·尼克鬆總統提出和平倡議到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與北越將軍黎德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中間間隔了三年多。最終促成埃及和以色列於1979年實現和平的談判持續了五年多。

在烏克蘭,談判將極其困難,部分原因是隻有一方迫切需要停火,那就是基輔,其軍隊已經危險地接近崩潰的邊緣。烏克蘭軍隊在兵力和火力上都處於劣勢,也處於過度擴張的狀態,部分原因是其大膽但可能魯莽地入侵俄羅斯領土。普京的軍隊似乎即將在前線的幾個地區取得突破,因此他為什麽要參加和平談判還不得而知。拜登政府取消對烏克蘭使用美國提供的武器的限製為時已晚,無法扭轉局勢。在武器交付方麵,俄羅斯繼續從盟友那裏獲得比烏克蘭更多的支持,莫斯科還從朝鮮獲得了更多的軍隊。

在麵對這一係列挑戰時,特朗普應該以裏根為榜樣。最初,裏根加劇了與蘇聯的軍備競賽;1981年至1985年間,美國國防開支增長了54%。他向西歐部署了中程核導彈,於1983年啟動了戰略防禦計劃導彈防禦係統,並武裝了阿富汗的聖戰者,給1979年入侵的蘇聯軍隊造成了重大傷亡。更普遍地說,當裏根看到美國利益受到威脅時,他毫不猶豫地使用美國軍事力量。1983年,在加勒比海島國格林納達陷入內戰後,他下令美軍入侵該島國(下圖 STEAM)。他還於1986年4月下令轟炸利比亞,以報複西柏林一家迪斯科舞廳爆炸案,該案導致一名美國士兵死亡。

但裏根並不總是鷹派。1981年,波蘭實施戒嚴令後,裏根沒有采取任何行動。1982年,他同意減少對台軍售。1983年,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分子轟炸了貝魯特的美國軍營,造成241名參與維和任務的美國武裝部隊成員死亡,裏根也沒有采取報複行動。裏根從邊緣政策轉向與戈爾巴喬夫緩和關係,這最能體現這種靈活性。1986年,在雷克雅未克會談中,兩人幾乎同意廢除所有核武器。最後,他們承諾大幅削減鐵幕兩邊的中程核導彈。裏根在第二任期內采取的措施過於激進,以至於緩和政策的最初設計者尼克鬆和基辛格批評他走得太遠。事實上,基辛格私下稱裏根-戈爾巴喬夫協議是“二戰以來最糟糕的事情”。裏根從邊緣政策轉向深度裁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批評在《國家評論》等保守派雜誌之外幾乎沒有引起什麽共鳴。《中程核力量條約》以93票對5票在參議院獲得批準。在柏林牆倒塌為裏根提供象征性辯護之前一年多,結束冷戰的和平享有廣泛的合法性。

達成協議

在川普1.0任期開始時,他最重要的外交政策重點是與中國大陸競爭。但競爭很快演變為遏製,最終演變為對抗。川普本意不是要引發冷戰。但他所實施的戰略表明,冷戰已經開始,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實現與美國平起平的戰略邏輯不無關係。如今,新冷戰正在多個領域持續進行,從烏克蘭到中東,從太空到網絡空間,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下圖 oliversournut/kaspa.in.net)。但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肯定是在東亞,中國在那裏的軍事演習表明,北京正準備在未來幾年的某個時候對台灣實施封鎖 - 或者更灰色的“隔離”。目前,美國幾乎沒有好的應對這種意外情況的辦法。去年6月,美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帕帕羅上將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中國大陸對台灣實施封鎖,他打算“利用一係列機密能力將台灣海峽變成無人地獄……這樣我就可以讓他們的生活一個月都極其痛苦,從而為我爭取時間做其他事情。”但美國還沒有帕帕羅設想中的海上無人機和其他武器。即使真的有,用這些武器對付中國海軍也有可能升級為全麵戰爭,甚至可能演變成核戰爭。無論“其餘一切”意味著什麽,它都無法說明這場攤牌將如何結束。

川普的承諾是避免讓美國卷入更多“永遠的戰爭”,最重要的是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曾擔任川普第三任國家安全顧問的約翰·博爾頓在回憶錄中描述了川普在與習近平會晤時如何多次偏離計劃的談話要點,因為川普希望與北京達成“大交易” – 用川普來說是“有史以來最激動人心、最大的交易”。為此,他願意在中美科技戰中放寬對中興和華為等中國公司的限製,以減輕中國大陸的負擔。出於同樣的原因,正如博爾頓所述,川普不願就諸如鎮壓香港民主抗議活動(“我不想卷入其中。我們也有人權問題。”)和中國鎮壓和大規模監禁新疆維吾爾族人(川普在與習近平的通話中明確表示讚同)等問題向北京施壓。

在川普看來,“大交易”可能是避免發動一場美國可能無法取勝的戰爭的唯一方法。博爾頓回憶說:“川普最喜歡的一個比喻是,指著一支記號筆的筆尖說‘這是台灣’,然後指著(橢圓形辦公室的)辦公桌說‘這是中國’。”困擾他的不僅僅是大小上的差異。川普告訴一位共和黨參議員:“台灣離中國隻有兩英尺遠。我們相距8,000英裏。如果他們入侵,我們他媽的什麽也做不了。”

無論他的國家安全團隊成員怎麽想,與習近平達成協議應該仍然是川普第二任期的最終目標(下圖 ASIA TIMES/CNN)。高科技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密切參與川普的過渡也指向了與北京緩和關係的方向,因為對抗策略不符合馬斯克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的利益。

這樣的協議不可能是無償的,北京享受關稅減免,而不必取消其廣泛的工業補貼體係。協議也禁止中國大陸恢複利用高科技供應鏈進行間諜活動甚至破壞活動。但就像1980年代那樣,兩個超級大國尋求裁軍是合理的。當前的核軍備競賽是不平衡的,華盛頓的敵人擴大了軍備,而核不擴散隻適用於美國的盟友。任何中美協議的一個關鍵要素都必須是恢複1970年代在台灣問題上的共識,即美國承認“一個中國”,但也反對任何強行改變台灣事實上的自治權的選擇。這種“戰略模糊性”的減弱不會增強美國的威懾力,卻會增加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台灣半導體危機”的風險。

然而,隻有在美國重新確立強勢地位之後,川普才會與習近平達成協議。在2025年和2026年加劇貿易摩擦之後 - 這將對中國大陸經濟造成比對美國經濟更大的傷害,就像2018-19年一樣 - 川普應該對中國采取更為和解的立場,就像裏根在第二任期內大幅軟化對蘇聯的態度一樣。

驚喜在即

川普的外交政策表麵上看起來比拜登的更危險。但正是拜登政府對威懾的不理解引發了一係列災難,首先是在阿富汗,然後是烏克蘭,然後是以色列,並為一場更大的災難創造了條件:中國封鎖台灣。同樣,裏根國內外的批評者指責他采取冒險的邊緣政策,而事實上,正是在他的前任吉米·卡特任期內,蘇聯入侵了阿富汗 - 這是冷戰中最危險的時刻之一。1980年,許多人會嘲笑任何關於裏根將結束冷戰的預測 - 他真的會通過實力帶來和平。今天,川普可能會取得類似成就的說法會讓很多人覺得荒謬。但曆史智慧的一部分在於記住,劃時代事件在真正發生前,甚至就在它們發生的幾年前,看起來有多麽不可能。外交政策的成功可以重塑總統的聲譽,令其流芳百世。裏根做到了。川普也很有機會讓自己名垂青史。(下圖8 )

* 弗格森(Niall Ferguson)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米爾班克家族高級研究員(Milbank Family Senior Fellow at the Hoover Institution),著有《基辛格:1923–1968》、《理想主義者》。

參考資料 

Ferguson, N. (2025). How to win the new cold war?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win-new-cold-war-china-trump-niall-ferguso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