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2020

萬物枯榮本已定,苦覓春雷與夏霜
正文

十年磨一劍

(2019-12-23 06:45:25) 下一個

過去十年,我90%以上的資產和收益都在股市,但我幾乎不上大千,因為我覺得那裏太多一天到晚看漲看跌的人,沒有投壇上的地主和一些做實業的人更靠譜,所以偶爾來這邊發發帖。

我覺得投資股市心態很重要。股市很liquid,assets are highly diversified, transaction cost is low,加杠杆方式各種各樣,杠杆率可高達20X。而且盤子極大,你一天之內你進出幾百萬,對市場一點影響也沒有。這些都是股市的優點,但是大部分的散戶反倒被這所害,關鍵還是因為他們是抱著一種投機而不是投資的心態。

大家先來看一下股市大盤,比如標普500,幾十年下來的長期幾何平均收益,daily return大概是~0.02%. 但實際上股市每天的價格1~2%波動是常有的事,也就是你的大腦要應付1:50~100的信噪比。No matter what genius you are, the part of your brain in charge of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 simply is not equipped to pick up such signals from the noises. 

如果你的進出股市的頻率是以天或以月計,你不用計算機實現你的策略,而是憑感覺來買賣,那麽你會很難掙錢。這並不是說這樣的操作沒有人會掙到錢,相反每天總是會有很多人掙到錢,但是這些人掙到錢的原因大體都可以歸結為運氣(概率),而不是他們自己覺得的原因。

能夠在這個頻段上consistently掙錢是一些HFT和model-based trading strategy, 前者為了幾毫秒的競爭優勢可以自己去鋪光纜, 後者是諸如James Simon之類的牛人. 即便在他們之間,競爭也是異常激烈,每年的利潤空間都一直在壓縮。

個人投資也並不是沒有優勢的。對於個人來說,投資的目的一般是為了幾十年後的退休,這期間還會一直往裏放錢。而機構投資者每年每季度都有報表的壓力,一有風吹草動客戶就要提現,經常是剛好要加倉的時候。所以個人投資這於專業人士最大的優勢是真正長期投資和 commitment of future cash inflow. 

個人投資者最好不要快進快出,想著一夜暴富,這是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拚。不管你用什麽投資策略,你至少要覺得這種策略會適用的將來3到5年,甚至更長。如果你覺得3到5年實在太長沒法預測,那麽你的策略可能本身就有大問題。這其實和很多地主和做實業的time horizon相吻合,很少有成功的投資者在買房產或開公司時想著三五個月後就賣的。

解決了time horizon的問題,再來說一下怎麽應對市場的波動. 首先你要知道: Nothing is certain in the market but uncertainty, if you cannot stomach uncertainty, stay away from the market. PERIOD.

有些人用自己今天掙了或陪了多少錢來衡量市場的波動,這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數目大小還和你的基數有關。大部分成熟的投資者知道要看相對的percentage change,而不是絕對的dollar amount。但是如果這個絕對數字和自己每年的工資或生活費用相比太大或太小,他們還是會亂了陣腳或行事輕率,做出些錯誤的決定。

過去十年,幫助我應付市場波動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把價格上的波動轉化為時間上的波動來思考。比如2018年年底大跌, 跌幅和跌速都讓人心驚肉跳,但如果你換算成時間,那隻不過回到一年多以前,換句或說,I am just as rich or as poor as myself about one year ago and my lifestyle has changed very little since then. So, what's the big deal?

又比如,2000/2 dot com泡沫破滅和2008/9次貸危機相比,前者跌幕比後者大多了,但前者隻把時間往回推了4,5年,而後者推回了十來年,所以後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遠大於前者.換句話說,後者是比前者更難得的一次機遇。

每個投資者都希望自己是個時間旅行者,哪怕是隻看到明天報紙的頭條就可以發大財了。每次市場的波動其實就是一次短暫的時間旅行,如果2008/9年的你有機會告訴1998/9年的你,市場到哪了,隻要你相信世界不會永遠停留在1998/9年或回到更以前,你就會發覺這機會和你可以時間旅行看明天的頭條沒什麽區別。同理,2019漲得這麽瘋其實就是開始透支未來,哪天要回歸現在你就不會太驚慌。

我另一種應對市場波動的方法就是,每次我要進入或退出某個倉位前,我都會把支持和反對的理由一一列出來,最好是寫下來,然後放在一邊涼一涼。過上一段時間在去看一下,這些理由還有沒有效。如果因為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自己的想法有所改變,可能自己以前的想法欠成熟,或是自己在思維方式上有重大的盲點。

如果這樣反複考慮下來,幾個月甚至一兩後還是覺得某個策略是可行的話,自己再去執行起來就不會患得患失了。而且十天半個月間的市場波動應該絲毫不會影響我決定的執行。

不少投資者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我覺得市場明天(或將來)要漲或跌,所以我今天要買或賣”。但這個世界 fundamentally uncertain. 所有的結果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我們必須Always expect the unexpected! 在想某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時,不能隻是是或否,漲或跌, 而應該是一個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我們的投資決定應該是評估了所有的可能後,基於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出的一個trade off, 而不是跟著感覺走。

財經訪談節目上的新聞,專家的意見不是瞎掰就是有意的誤導,即便是頂著Nobel光環的經濟學家也是如此。這些人對他們的觀點但凡有點信心,他們早會在市場上提現了,哪有時間上節目掙那點小錢。不要去指望有誰能給tips發大財,唯一有用的tips是insider information,但沒有人會冒著坐牢的危險給你通風報信,有人有時候蒙對了也隻是道聽途說的結果。

最後聊一下杠杆。炒房也好,辦企業也好,一個主要的事情就是融資。owners一般不想衝稀自己的股份,但隻要一借錢就繞不過杠杆的問題。

房貸是大部分人加杠杆的方式,但房貸的利息其實是比較高的,而且銀行的rate滯後Federal rate cut 很多。我記得2009-2011間,我天天給銀行打電話想借錢,但每家銀行都忙著修補自己的balance sheet, 貸款的門檻很緊,你隻靠房貸會錯失很多機會。

當時有個朋友給我介紹了Interactive Brokers,如果你有比較高的balance,IB的margin rate隻比federal rate高一點,而且它緊跟rate cut。如果你已經決定了要上杠杆,IB的 margin loan可能要比房貸合算,而且借款的多少長短很隨意,不像房貸總是一大筆長期的commitment。當然你必須維持足夠大的cushion,不要太貪心,否則margin call就麻煩了。

還有一種加杠杆的方式是ES-minis. 它成本比IB的margin loan還要低些,杠杆一直可以加到20X以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我在這就不多講,免得把一些不適合做金融衍生物的人引導上破產跳樓之路。

我對投資感興趣,不但因為這是我實現財務自由之路,而且是對智力的挑戰,行為處事的考驗.o In the world of investing, you have to be curious, humble and brutally honest with yourself. At the same time, you must also be a  decisive and displined practioner, able to execute your strategies with a sniper's precision, one shot, one kill.

這些就是我過去十年來所思所得,在這裏分享,希望能拋磚引玉,得到大牛的指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