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的時候,像絕大部分少男少女一樣,我特別喜歡讀各種小說。當時我做大學老師的父親對我說,一定不能隻讀小說,人必須讀曆史,哲學,思想才會進入更高的階段。當時我完全不懂此中含義,但記住了這句話。前幾年先生回國探親時,每次都會買一些書回來,而且多為曆史,哲學,散文之類。其中我比較喜歡的有以色列曆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係列,感覺獲益良多。另外有一本書,老公也幾次推薦我讀,就是馮友蘭老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可是我卻遲遲不敢打開。因為出國後的前十來年,忙於生存,幾乎很少讀書。後來生活安定了,又趕上微信盛行,業餘時間多耗費於此。即使讀書,也多是文學類的小說,散文,或生活類書籍,哲史類書籍很少涉足。內心深處是有一種怯怯的“恐懼”,猶疑,不知這樣的哲史類書籍我還能看得進去嗎?恰好前幾天聽自媒體人大康講評哲學大師馮友蘭,一下子提醒到我,還欠著這一項“功課”。所幸的是今年因為疫情,聖誕,新年假期我們沒有出遊計劃,所以我決定利用這個假期,沉下心好好讀一下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
讀這本書之前,老實說我心裏是有疑慮的,真怕多年“不讀書不看報”的自己,不能把這樣嚴肅的書讀下來。可是打開書後,發現這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原來這是馮先生1946-1947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訪問教授時,給美國學生開設的中國哲學史課的講義。這讓我有了不少信心,如果外國學生都能明白,我應該也沒有問題吧。事實的確如此。雖然中國哲學流派眾多,且源遠流長,但被馮先生講解的深入淺出,條理分明。與其說這是一本中國哲學簡史,說它是中國文化的入門讀物更恰當。這本書全麵介紹了中國曆史上幾乎所有有影響的哲人,以及儒家,道家,法家,佛學,禪宗的主要思想和發展經曆?。好似是我們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張向導圖。因為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這些聖人的經典,它們是中國哲學的起源,是中華智慧的聚集。這本書也讓我見識了馮友蘭先生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國學修養。雖然這本書隻有三百餘頁,但給我的感受是,必對有如森林般的中國文化有全麵的,透徹的了解,才能提綱挈領地總結,歸納出中華文化和中國哲學的主幹。馮先生把紛繁複雜的中國哲學講解得通俗易懂,而且許多地方讓人豁然開朗。沒有想到的是,我僅用了三天時間就把這本書讀完了,而且感覺就像是暑天喝下一杯酸梅湯,通體舒坦。這就是文化和學識的魅力吧。感謝馮先生,不僅讓我獲得了知識,也讓我感受到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最大的享受。讀書的過程不僅讓我心靜下來,也讓我的心“整”了起來。這兩年因為微信上的文字讀的比正經書多,我確實有“碎片化”的感覺。思想是紛亂的,碎片的,善變的。而這種大家的經典著作,讀過之後,好似讓我的思路清晰起來,也發現了自己以後學習的目標,這才是真正的開卷有益!而且對比一下當今國內許多新生代學者,表麵看洋洋灑灑而內在空洞無物,甚至漏洞百出的大部頭“專著”,就更加佩服老一代學者的功底紮實和認真求實的為學精神。
接著《中國哲學簡史》讀後的興奮勁兒,我又開始讀英國才子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德波頓選擇了西方哲學史上六位哲學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於人生的慰藉作用。但其實哲學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是慰藉。哲學一詞的希臘文原意是“愛智慧”。哲學幫助我們在更高的層次,用更空靈的的頭腦去認識我們身處的世界,去探索我們人類的內心。就像馮友蘭先生說,哲學是對於人生有係統的反思的思想。它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使我們從無明狀態進入覺知狀態。當我們年歲漸長,有了更多的經曆,我們都渴望自己的認知能夠更上一層,我們也想知道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有意義,這時我們就開始對哲學有了更多的興趣。所以現在開始理解當年父親說的,不能隻讀文學,更要多讀哲史。
這是一個讓我特別快樂的假期,我做了想做的事,獲得了想得到的收獲。雖然2020年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就應該隨時順應環境和客觀條件,隨時調整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任何時候都努力生活得盡可能地有意義和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