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夢書當枕

從上海到西雅圖,從新聞采訪到中文教育,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愛讀中英文好書,愛聽古典音樂,愛看驚心動魄的影視劇,愛美食,愛烹飪,這一切都融入筆端,和同人切磋。
正文

我的英語學習之路(大學篇)

(2020-06-10 17:20:31) 下一個

這篇小文章想了很久,因為和《西風吹拂的歲月》會有很多重疊,覺得不容易下筆。後來想想,不妨談談自己的不足之處,給現在的英語學習者一點兒借鑒。

我剛進大學時,聽說讀寫中,閱讀能力比較強,寫作還可以。說,因為中學課上發言蠻積極的,至少不怕開口,當然語音語調慘不忍聽。而聽力簡直是一塊白板--中學很少有機會接觸真實語料(authentic materials),跟不要說和母語者(native speakers)交流了。大學一年級給大家個機會參加考試,成績好的可以跳級。我就是聽一個幽默小故事卡了殼,出了教室,明白過來了,也來不及回去要求重說一遍了。

一二年級有聽力課,大家非常緊張,即使是外國語學校的同學都會捏把汗。有一次一位聽力和口語非常好的男生答對了一個問題,居然鬆了口氣,輕呼一聲“吆西(要死)”,大家忍俊不止。有時候聽力不僅僅涉及語言方麵,還有關英美人的生活細節,如一輛汽車的各個部分,英式早餐的林林總總。最有趣的是有次考試中的一道題目讓大家算平均速度,還不是能整除的,有人算了好幾位數,就錯過了下一題。我們還考過托福全真題,那個時候沒有知識產權保護,記得我剛進去考了個580左右吧,也拿了個小獎,但是其實聽力部分我覺得是考得很糟糕的。後來我和朋友們聽“美國之音”和BBC,借聽力資料,看原版電影,但是我覺得自己學得還不是很得法--不像現在的小朋友們有海量英劇美劇看,還能四海遨遊。這有兩方麵因素,一個是學得晚了,中學條件沒有上海等地好;一個是自身長處不在此,比如至今我老公聽各種口音的英語比我還強些(尤其是印度人的,單位裏多),而我則要聽字正腔圓的倫敦RP音和美國中西部英語,最好是播報新聞。

說到閱讀,我們有精讀和泛讀課,很多時候就是規規矩矩背單詞。我可以分享的一點是買字典。剛入學,我帶了一本《新英漢詞典》,但是老師告訴我們它可以用來翻譯資料,但是不適合英語學習用。英語學習一定要有一本英英詞典,我看了看推薦,買了一本朗文英語詞典的影印本,而且不帶漢譯,覺得能促進自己多讀英語,後來發現很多詞光看英語沒用--比如什麽花,什麽魚。。。後悔沒有買英漢雙解,不過我那本朗文詞典的邊上也寫了不少注解,頗有意思。那時有一位同學別出蹊徑,買了一本牛津詞典(我說的都是簡明版),我後來才知道牛津詞典才算正宗大家,比如巨擘錢鍾書老都是用它的,但是剛入門時,我覺得太難,很多注解的詞都看不懂。朗文偏向於教育方麵,淺顯直白,比較平易近人。那個時候也沒有版權,我記得一本字典17塊錢,真的超級便宜。後來我在外文書店買到的韋氏大學詞典,也隻要30還不知道40元,現在都不敢帶過來,還是用陸穀孫先生編輯的《英漢大辭典》。到了研究生階段,在一個暑假有朋友介紹回上外,在外語教育出版社做了個小編,為《劍橋國際英語詞典》出了點兒力,覺得還是頗有意義的人生經曆。

我在回憶張月祥老師時專門說到過語法課,所以不多聊了,但是有個謎底可以在此揭曉:為什麽說英語沒有將來時?設想時態是動詞變形來表示時間,那麽現在進行時是-ing,一般過去時用-ed,但是將來時用will,will後麵是動詞原形,可見will和may, can, might, could...一樣,應該看做助動詞。至於It will rain的確是不對的,應該說It’s going to rain或者It will rain tomorrow. 就像He will die是錯的,而All men will die還差不多。記得好玩的是我們二年級的輔導員想創收,在《上海學生英語報》上登了個廣告,說給若幹錢答疑解惑,聯係方式用了一位學生的名XX,掐了姓,結果還真的有人來信,請教“XX教授”難題若幹,比如 “four times as many as”和“four times more than”有何區別(沒任何區別),大家笑說錢應該歸張老師。

我還要說說的是讀書的體會。讀書要讀原版,而且我不是一個個生詞查下去,而是在上下文中體會,遇到特別關鍵或者有用的查。如果不查字典讀不下去,說明書太難。但是如果通篇沒有生詞,太容易。一開始我讀小說,第一部原版書是講述阿加莎克裏斯丁和她丈夫離婚時失蹤若幹天的小說,這是我一直關注的一個迷案,看完了其實覺得寫得很一般,但是非常有成就感。現在想來,讀了三十年英語書,棄讀的比看完的多得多。年少輕狂,喜歡手持一卷看似很高大上的書,炫耀於他人,但是真正讀進去的,並不算太多。如果有什麽值得自豪的,是這麽多年一直堅持下來了,幾乎每天都要讀一陣子書,英語和中文大約對半吧,虛構類大於非虛構類,青少年讀物也會涉及。

要說寫,我其實沒有受到太好的訓練,雖然有新聞寫作,但是真正學會寫英語文章是在美國求學時,我上一篇已經大致說到了。去年11月份,我寫了四萬三千字的英語中篇小說,自己也小小得意一下。

記得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一位滬江大學畢業的老教師非常關愛我,一下叮囑我,提高聽力和口語發音,可惜在美國二十年,還是有口音。不過我自己不是太介意了--記得有一位朋友告訴過我,田長霖說英語就有口音,有人說讓他去找個voice coach,他如此牛:“My accent is my ancestry!” 我也不用太糾結了。

現在想來,在大學裏,我玩得多,學得少,曾經和朋友們每個星期看幾部原版片,看過羅丹展和文藝複興時期展,鼓搗《易經》算命,做班教、家教,組織過外語歌曲大獎賽和負責過陳衝回母校的宣傳(照片在櫥窗裏掛著全部給人偷光)。現在如果讓我回去,我可能就選擇讀其他專業了,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但是對於外語的熱愛,不會有改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碧螺春珍珠奶茶 回複 悄悄話 口音真的難改
路人2017 回複 悄悄話 要看年齡。但年齡大了也可能學好,隻要狠下功夫,我堅信這一點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身在海外,學英語也是活到老學到老。博主已經寫英語中篇了,大讚!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應該還有續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