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夢書當枕

從上海到西雅圖,從新聞采訪到中文教育,唯一不變的是對文學的熱愛。愛讀中英文好書,愛聽古典音樂,愛看驚心動魄的影視劇,愛美食,愛烹飪,這一切都融入筆端,和同人切磋。
正文

炸醬麵與芥辣菜

(2019-12-11 12:42:33) 下一個

    以前說起持家,開門七件事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因為幼時讀書不求甚解,又以“君子遠庖廚”自詡,總以為裏麵說的醬便是醬油。後來讀到一些舊書,發現在古時更早出現在餐桌上,使用更廣泛的是各種醬--例如甜麵醬、豆瓣醬、黃豆醬……如此看來,這裏說的七件事之一多半倒是它。

    因為愛讀老舍和梁實秋先生等人的書,我一直對北京(那時候叫做北平)的風物,尤其是飲食有很大的興趣。我生長在典型的江南家庭,因為無錫號稱“魚米之鄉”,幾乎頓頓主食吃米飯,偶爾有掛麵或者餛飩調節一下便是我的節日。那兩位文豪書中林林總總的麵食和點心,對我來說特別有吸引力。

    終於,大學實習時,我在北京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秋天。我暢遊了輝煌的故宮,登臨了雄偉的長城,領略了天壇和地壇之大,也流連於大街和小胡同尋覓老北京的味道。全聚德的烤鴨、不同風味餃子館的水餃和蒸餃、隨處可見搭配著小米粥,蘸著醋吃的京東肉餅、牛街的豌豆黃和驢打滾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回想起來最最餘味無窮的卻是最最家常的炸醬麵。

    我打小愛吃麵,但是從來沒有吃過手擀的新鮮麵條。在北京,終於如願以償了。可惜北方人吃麵,經常用煮麵水做湯底,比不得我們家鄉那兒考究,要用清澈見底的高湯下銀絲麵,味道才夠鮮。在北京吃湯麵,總覺得味道不夠足,而炸醬麵棄湯底而用澆頭正好彌補了這一遺憾。濃厚的醬做澆頭澆在粗細適中,筋道耐嚼的麵條上,好比京劇中的將相和諧,加上黃瓜絲等各色菜碼,更像是眾人捧場,熱熱鬧鬧。當年我常去的一家小麵館在複興門外大街拐進西便門外大街不遠處,離街略進去一點藏在一處花壇後,不是尋常遊客打尖的地方。它的炸醬麵醬色深而發亮,料是最尋常的肉醬,但是特別香。老板跟我說,現在的炸醬麵用的都是甜麵醬,而他用老法炮製的黃醬,風味不一樣。我專門請教了一下,老板說黃醬是北京特色,以前皇城根下的老百姓窮,把炒熟的黃豆磨碎,然後自然發酵,雖然有段時間什麽還有白毛什麽的,看上去有點寒磣,但是風味是一絕。

    我住在中國戲曲學院的宿舍,那兒的京味就更濃了。食堂不僅有茴香餡兒的包子餃子供應,炸醬麵也每周都上寫在小黑板上的菜單。他們的炸醬麵裏麵用的是炒雞蛋,沒有肉醬來得厚重,吃上去卻是醬香和蛋香混合,相得益彰。有意思的是,每次在上海自己大學的食堂吃麵,二兩有剩,到了北方,三兩打底。據說這是因為上海人在計劃經濟時代精明,少用限供的糧票,多做生意。我甚至吃到過素的或者隻用光醬的炸醬麵,隻要有黃瓜做碼子,也非常可口。倒是現在南方流行的在炸醬麵的肉醬裏放毛豆或者豆腐幹小粒,被老北京人視為壞了規矩。

    其實,我雖然是在北京第一次品嚐到炸醬麵,我對它的味道卻並不陌生--如逢久別故人,麵目依稀相識,特別是那光醬,讓我想起了故鄉無錫特色菜肴芥辣菜。這道菜肴一年隻有一次出現在餐桌上,那就是在正月裏。和熏魚、魚丸、蛋餃等一樣,它也是必要的年菜,而且專解春節時大魚大肉的膩。說它是地方特色菜,是因為除了無錫人,很少有其他地區的人知道,更不用說會做了。我先生從小生長在毗鄰無錫的上海,常常來無錫拜訪親戚,連他都聞所未聞,可見其風味獨特。我很小的時候,家中老親娘(無錫人稱呼奶奶為親娘)主中饋。她一到年底就買大捆大捆的芥菜回家,洗淨後去除硬杆,在院中晾幹,葉子細細剁碎,有的人家還要醃一下去其苦澀,然後用重油炒變色,加入醬攪拌混合。這醬乃是甜麵醬,我拿著一個祖傳的清代青花大碗去附近的小店盛回來,濃濃的一碗,香氣撲鼻。切得極細得豆幹小粒和一到兩個小小的幹辣椒也是必備的。按無錫人無糖不歡的傳統,還要放進去幾大勺白糖。芥菜本來稍稍帶點衝鼻的味道,還有絲絲的辣味,被甜麵醬和糖調和了,酸酸甜甜辣辣的,口感很有層次。 而它的質感,與其說是菜,更近乎於醬,所以讓我聯想起炸醬麵的麵醬吧?奶奶的傳統是將這芥辣菜放在一個綠釉小甕中,奇怪的是,她有個不知哪裏傳承下來的傳統,要蓋上一張粗糙的黃草紙來密封,這大概是最原始的吸走水分,隔絕空氣的方法吧?有了保鮮膜,她還是有點兒舊腦筋,不肯接受。家人不斷勸說,她的身體和精神都不如以前,媽媽就接了主廚的班,改用了搪瓷的容器和保鮮膜。奶奶總是說味道走樣了,其實我們品評下來,並無區別。

   大年初一要吃湯麵,順順溜溜,而芥辣菜是澆頭的不二之選。我也喜歡將它下粥吃,滋味無窮。最早以前,芥辣菜不僅是春節餐桌上的佳肴,也是睦鄰的好禮物。會做芥辣菜的人家會早早做好一大甕,分贈與不會做這道菜的親友和寡居或清寒的鄰居。而在現在的高樓大廈叢林裏,隻怕做這道菜的人都不多了吧?而我遠離故土,連原料都已經不可得。因為那種芥菜是葉子邊有細細的波紋的大葉芥菜,隻有上海等地區種植,與此間中國店所售的大芥菜(包心芥菜)與小芥菜不同。

    炸醬麵和芥辣菜都是很平民的食物,前者因為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和唐魯孫的《酸甜苦辣鹹》等散文集中的美文已經是家喻戶曉,我很希望我的小文讓我的老鄉們重溫一下童年的菜肴,讓外地的讀者也了解一下我故鄉的特色風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Windy2009 回複 悄悄話 北京古稱幽州。自古其實是一個比較邊緣的多民族地區。多民族定都的一個帝都。對於關內而言, 這也決定了北京的多民族異域色彩。要說精彩, 其實北京無論是飲食還是民俗, 其中亮點和特殊性也是來自蒙, 滿, 回這幾個民族。其實北京自打先秦就是比較邊塞特質經常和北方民族融和。如果你要是很想找南方那種風格, 那恐怕是沒有。因為老北京居民基本都是來自直隸府, 滿, 蒙, 回的成份。南方漢族其實不多, 即使是明朝人也基本京化。肯定也沒有那種你們熟悉的早期漢文化。但是有的是比較質樸濃鬱的風格。氣候寒冷, 熱量需求大些, 飲食上就是較粗獷喜歡吃肉。當然人也比較魁梧強健性格直接。吃飯也不是說那麽小碟兒小碗兒。唯一比較上台麵的應該是魯菜, 孔府家宴, 這個是在北京也比較盛行的。不過, 北方菜就是偏鹹, 大炸大炒, 用油多。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真是溫馨好文,香鮮的故鄉菜,滿滿的思鄉情。
zhu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pot321' 的評論 : 沒有啦,我是當時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實習,不想住單位地下室,去了戲曲學院的宿舍借住。有一篇博客說到的--《京胡聲聲入夢來》。
spot321 回複 悄悄話 想來您一定是學過戲曲的?有時間分享給大家聽聽吧。~~
zhu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配圖版在此 --
https://www.worldjournal.com/6635367/article-%e7%82%b8%e9%86%ac%e9%ba%b5%e5%92%8c%e8%be%a3%e8%8a%a5%e8%8f%9c/?ref=%E8%89%BA%E6%96%87_%E4%B8%96%E7%95%8C%E5%89%AF%E5%88%8A&variant=zh-cn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美食好文,再有張圖就更好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