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懸石

遊走在文字與繪畫之間討論文學、繪畫、理論
正文

新英格蘭的人文風景

(2005-12-24 14:44:50) 下一個

新英格蘭的人文風景

 

 

 

        新英格蘭

 

北美初夏,為了享受難得的和煦陽光,我常在周末駕車漫遊於新英格蘭一帶。新英格蘭位處美國東北部,是幾百年前歐洲移民初到北美時的落腳之地,屬美國最早開發的地區,包括康涅狄格、麻薩諸塞、羅德島、佛蒙特(青山州)、新罕布什爾和緬因州。我總覺得,相鄰的紐約州也該算入,這倒不是因為我過去住在那裏,而是因為那裏的風景與新英格蘭完美和諧,在文化、曆史和地理上是同一地區。若從飛機上俯視,下麵盡是綠色山林,碧藍的湖泊點綴其間,渾然一體。

            從紐約港沿海岸線往東北方向,車行不足一小時,就到了康州海邊。那裏的大自然美景如畫,尤其是隔著平靜而深不可測的大海南眺紐約長島,讓人心曠神怡。一般說來,在美國東海岸看不到日落的餘暉,但在坐北朝南的康州海邊,卻既可欣賞清晨日出的冷豔紅霞,又可領略傍晚日暮的濃濃暖意。前者象冷傲而不諳世事的小家碧玉,後者如聰明寬厚的大家閨秀。在康州海岸線上,我最喜歡的是神秘港(Mystic Seaport),那海邊漁村,雖為旅遊勝地,卻是人們了解當地印地安人和早期移民生活的好去處。二十世紀前半期的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其煌煌巨著《曆史研究》中,曾講到自然與文明的衝突,他舉出康州森林為例,說明大自然生命力的頑強與旺盛。

            康州海岸東頭是羅德島,州府普羅維登斯坐落在入海口的三角洲之顛,其名讓人聯想到聖經中的神佑之地。也許,當年給州府起名的歐洲探險者,站在今日布郎大學的山頂上,放眼大海,突然覺得自己象西奈山上的大衛王。再往前行,是赫赫有名的麻州鱈魚角,其碧海銀沙、綠林豪宅,體現了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天然和諧,也是英國維多利亞盛世與美國鍍金時代的奇妙融合。在鱈魚角,海岸線向北折去,接下來就是波士頓港和北麵不遠處的女巫鎮(Salem),美國大文豪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和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故居就在這一帶。再向北行,便是新罕布什爾州和緬因州的海岸,這是看巨鯨和捕龍蝦的好去處。緬因州的大西洋龍蝦和大蟹,是我最難忘的北美海味。   

            青山州是新英格蘭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州,但青山州的茫茫森林,在夏天如綠色汪洋,冬天似銀色大海。青山州也以自然和人文景觀而迷人,在那裏,我拜謁過詩人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故居,他的詩句讓人難以忘懷,我們和他一樣,即使在雪夜的樹林裏,也總有長長的路程要走。

其實,新英格蘭的風景中,最讓人留戀的便是這人文和藝術氣息。在麻州柏克郡(Berkshire)南部的小鎮棱納克斯(Lenox),有美國十九世紀末著名女作家伊蒂絲·沃頓(Edith Warton)的山莊。沃頓在她的四十年創作生涯中,寫了四十多部書。除小說名著《純情歲月》和《梅絲之屋》而外,她還寫作關於室內裝修、建築設計和園林規劃的書。沃頓山莊就是她自己設計的,那白色的石頭豪宅和意大利南方風格的花園,有歐洲雕塑點綴其間,一派典雅和高貴。

也是在棱納克斯,還有二十世紀前半期美國著名抽象畫家喬治-莫理斯George Morris和蘇絲Suzy Frelinghuysen的莊園。這對畫家夫婦,長期居住在巴黎和紐約,他們在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便將歐洲的抽象主義引入美國,並大力提倡立方派畫風,成為美國現代藝術史上帕克大道立方派”(Park Avenue Cubists的主要人物。同時,蘇絲還是百老匯的歌劇名角,因此,她的抽象繪畫也常以音樂為主題。每年夏天,這對畫家夫婦都退居棱納克斯的鄉間避暑。他們在自己的鄉下莊園裏設計建造了包豪斯風格的居室和畫室,設計製作了室內壁畫,並在裏麵陳列了他們收藏的歐洲現代大師的作品,包括塞尚、畢加索、勃拉克、萊熱、馬蒂斯和米羅的繪畫。不過,我最欣賞的是他們莊園裏的森林。密林中無數高大挺拔的百年大樹,任由清澈的小溪穿行其間,在風聲、水聲和鳥鳴聲中,不時有三兩隻麋鹿在池塘邊悠然走過。這座畫家莊園,與同在柏克郡的洛克菲勒莊園和莫根莊園全然不同,沒有希臘羅馬式或維多利亞式的建築,而是在山林流水間,猛然立起一座現代主義怪物,卻又在突兀與反差中,與環境奇妙協調。這就象蘇絲從藝,古典歌劇和現代繪畫在她身上完美和諧。

在柏克郡南部的另一小鎮斯達克橋(Stockbridge),有美國著名風俗畫家羅克威爾(Norman Rockwell)的舊居博物館,此處收藏了這位大畫家的許多重要作品。博物館的環境,也如一個大莊園,潺潺流水繞過大片大片的綠色草坡,雕塑作品點綴其間。一排排巨大而又挺拔的參天古樹,直指雲霄,使這畫家的居所象是世外桃源。

柏克郡北部的小城北亞當斯(North Adams),也在山林流水之處,那裏有麻州當代藝術家中心。這既是年輕藝術家集中居住和創作的地方,也是全美各地藝術家來辦展覽的地方,類似一個交流及活動中心。當然,同麻州當代美術館和紐約的帝雅當代藝術館相比,這個中心的藝術家和作品,顯然還不成熟。但是,也正因為其不成熟,才更顯出一種無知無謂的勇氣。

北亞當斯有麻州最高的山,灰鎖山(Mount Greylock)。去年初秋,紐約時報的旅遊專欄將灰鎖山評為全美看紅葉的第一去處。然而,這座山的魅力,在於它是美國文學的聖山。當年的大文豪們,例如寫《瓦爾登湖》(又譯《湖濱散記》)的梭羅、寫《紅字》的霍桑、寫《純情歲月》的沃頓、寫《白鯨記》的麥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等文人騷客,都在這山上留有墨跡。

驅車上山並非易事,盤山公路彎急道窄坡陡,路外是雲霧繚繞的萬丈深淵。山頂上有座高高的燈塔,原本要建在麻州東部的查爾斯河入海口,作為波士頓港的標記。不知為甚麽,燈塔最後豎立在灰鎖山頂,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紀念碑。

我上灰鎖山的一大收獲,是發現山頂的紀念室裏,收藏有一個當地山林中出產的巨大靈芝,色澤深紅,明鑒閃亮,在中國人眼裏,這就是無價之寶了。柏克郡人文薈萃,或許就是因為山中有靈氣的緣故。可能美國人不懂得靈芝的妙處,紀念室的工作人員對這靈芝並不在意,隻說靈芝可以泡茶,並讓我隨便把玩,最後答應我以捐款的方式,買走了這個大靈芝。後來我在附近的湖邊密林中,又采到了一個手掌大小的靈芝,這算是我來這文學聖山采氣吧。

 

 

        大白鯨

 

我住在北亞當斯,從我居室的窗口看出去,灰鎖山的輪廓,有點象這靈芝的側影。但是,若從柏克郡中部的小城皮次菲爾德(Pittsfield)看灰鎖山,其輪廓卻象海裏的一條大鯨,尤其是山前有一大湖,襯托出的山形象是巨鯨出水。據說,麥爾維爾常常在那裏透過自家的窗戶看著灰鎖山出神,終於有一天悟了,將這山看成是大白鯨,由此構思了長篇小說《白鯨記》。

麥爾維爾於一八一九年出生於紐約市,父輩是當年跟隨華盛頓的軍中英傑,一家屬於紐約的上流社會。但是,在麥爾維爾十一歲那年,父親破產,為了躲債,舉家遷往紐約上州的奧伯尼(Albany)。過了兩年,父親去世,小小的麥爾維爾開始品嚐生活的艱辛。輟學以後,麥爾維爾作過各種雜活,也在捕鯨船上打工,還參加過美國海軍。他多次出海遠航,為後來寫作海洋小說積累了豐富的閱曆。

早在一八三二年,梅爾維爾的叔父就在皮次菲爾德買了一片農莊,麥爾維爾常到這裏度假。一八五O年,麥爾維爾在叔父的農莊與霍桑相識,二人一見如故,麵對灰鎖山,把酒長談。之後,麥爾維爾決定遷居此處,在叔父的農莊旁,買下了一片田產。因他在田裏挖出了一個印地安人的箭頭,便給自己的莊園取名箭頭田莊,在那裏,他寫出了美國文學的不朽巨著《白鯨記》。

《白鯨記》是象徵和寓意的,寫一個捕鯨船長被大白鯨咬斷了一條腿,便發誓要追捕這頭叫莫比-迪克(Moby Dick)的大鯨,於是,人和鯨在茫茫大海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較量。白鯨象徵了大自然不可戰勝的力量,捕鯨船長象徵了人類力圖征服自然的不屈意誌,以及人類的勇敢和邪惡。最後,船長隨同自己的捕鯨船葬身海底。

現在,箭頭田莊已成為皮次菲爾德曆史協會和白鯨博物館的所在地。在麥爾維爾的那坐紅色故居外,還放著早已鏽跡斑斑的農具,讓人想起一百五十多年前這位作家的鄉下生活。《白鯨記》的故事震撼人心,然而我對《白鯨記》的著迷,不僅是因為麥爾維爾筆下的故事,也是因為著名畫家肯特(Rockwell Kent)為《白鯨記》作的插圖。肯特的插圖,與麥爾維爾的小說一樣,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肯特是麥爾維爾的同鄉,一八八二年生於紐約市,一九OO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建築設計,同時隨當地畫家學習繪畫。由於對繪畫的強烈興趣,肯特在大學畢業前夕放棄了建築學,但建築設計的訓練,卻造就了他堅實的表現能力和寫實畫風。與麥爾維爾一樣,肯特也是作家和詩人,也喜歡航海和探險。肯特的油畫風景,用強烈的色彩,表現北方大地的冷峻,表現大海的神秘和深不可測。

正因為與麥爾維爾心靈相通,當肯特采用木刻為《白鯨記》作插圖時,他那剛毅的刻刀,才在木版上刻出了堅硬的線條,傳達了麥爾維爾的精神力量。這套插圖作品於一九三O年出版,肯特就此被公認為美國最優秀的版畫家。

然而,肯特在藝術和政治上都生不逢時。在《白鯨記》插圖出版後的四十年代,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興起,寫實繪畫過時了,這位一度顯赫的畫家漸漸被人遺忘。更糟的是,肯特天性耿直,他仗義執言,對美國政府多有批評。早在他旅居加拿大東海岸時,就因推崇德國藝術而被懷疑為德國間諜,遭驅逐出境。然後在美國五十年代的麥卡錫主義迫害下,他又因介入政治活動而被沒收了美國護照。

由於在美國的失落和失望,肯特轉向了蘇聯。一九五七年,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舉行了肯特繪畫作品回顧展,先後有五十多萬人參觀了他的展覽。一九六O年,肯特決定將自己的八十幅油畫、八百幅版畫和素描捐給蘇聯。一九六七年,肯特獲得列寧和平勳章。肯特的晚年,居住在紐約上州的山區,與麻州柏克郡相鄰。他的作品,除收藏於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而外,還收藏在紐約上州的普拉茨堡博物館和麻州柏克郡的羅克威爾博物館。

            無論是回顧麥爾維爾的故事,還是看肯特的插圖,我們都可以體會到藝術的寓意。雖然捕鯨船長代表著人類,而大白鯨代表著自然,雖然他們之間的搏鬥象徵了人類與自然的衝突,但是,我卻覺得船長和白鯨暗喻了人的兩重性,即邪惡與正義。這就象美國政壇的右派與左派之分,當右派的麥卡錫主義占上風時,肯特便遭到排斥。藝術的發展也是如此,當抽象表現主義坐大時,肯特的寫實藝術便失去了往日的一席之地。

肯特為什麽喜歡麥爾維爾?說不定這是因為麥爾維爾在小說結尾時寫的船沉大海的故事,有著更深刻、更神秘的寓意,隻是我們未能洞悉罷了。但願以後再登灰鎖山時,能遠望東麵的大海,思索《白鯨記》留給我們的問題。

 

 

        大器晚成

 

從柏克郡向北開車半小時,是青山州南部的本寧屯(Bennington),那裏有不少或紅或藍的廊橋點綴於流水之上,讓我想起前幾年轟動一時的煽情電影《廊橋遺夢》。不過,對我而言,青山州南部風景的煽情之處,是發現了風情畫家摩西老太(Grandma Moses)和她筆下的田園風光。

摩西老太本名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一八六O年出生在紐約上州東部山區的鄉下小鎮鷹橋鎮(Eagle Bridge),是個沒受過甚麽正規教育的鄉下農婦,但卻是美國的文化名人。一九六一年她以一百O一歲高齡仙逝時,得到總統肯尼迪的哀悼和頌揚,表彰她為美國本土文化做出的貢獻。

摩西老太是位鄉土風情畫家,她在二十八歲那年出嫁,隨後與丈夫遷居到南方的弗傑尼亞州,他們在那裏買了個牧場,並生了十個孩子。摩西老太七十多歲時,丈夫去世,她便回到了紐約州的故鄉,不再以農務為生。七十八歲那年,老太太開始自習繪畫。

摩西老太並沒有係統地學過藝術,隻是從小看父親畫畫,受到薰陶,愛上了繪畫。本寧屯博物館收藏有她父親畫的一幅風景,恕我實言,那是鄉下匠人的畫,畫得很糟。不過,這並不妨礙摩西老太自小感受藝術的氣息。摩西老太畫畫,全是出於本能和直覺,雖然談不上甚麽技法,但那稚拙和純樸,卻感人至深,而色彩的和諧、明快、清亮,也讓人雙目一新。老太太將自己的畫,掛在鷹橋鎮的一家藥鋪裏示人,賣給當地農民裝飾新居。她也真走運,這些樸拙的畫,被一個過路的畫商看見了,便介紹給紐約市的一家畫廊。於是,老太太得以在八十歲那年,於紐約舉辦了生平第一次畫展。

那時還是二戰時期,美國的工業因為戰爭而大規模發展,美國的城市生活也因戰爭而喧囂不安。突然,人們在曼哈頓森林般的摩天高樓中,發現了摩西老太的陌生世界,那是一個平和、閑散、美麗的田園生活的世界,恬靜、稚拙、樸實,全然沒有工業社會的不安和煩躁。紐約人一下子就愛上了老太太筆下的理想世界,然後美國其它地方的人和西歐人也愛上了她的畫。老太太就此譽滿大西洋兩岸,其作品成為美國國寶。

本寧屯博物館可以說是摩西老太的博物館。雖說老太太不是本寧屯人,可是鷹橋鎮太小,鎮上的人外出,通常都到附近的青山州本寧屯。由於本寧屯是摩西老太通常出來逛街之處,而且算是當地較大點的地方,再者,本寧屯一帶的鄉下風景,是摩西老太的繪畫主題,於是本寧屯就權作老太太的故鄉了。本寧屯博物館以收藏摩西老太的畫為主,老太太的後人更將她當年讀書識字的那間房子(one-room school),捐給了博物館。一九七二年,人們將那坐小房子從鷹橋鎮連根拔起,移到本寧屯,成為博物館的一個展室。

在本寧屯博物館看摩西老太的田園風景畫,讓我想到了美國政府對本土文化的保護和宣揚。美國曆史太短,除了印地安人的土著文化,就是移植而來的歐洲文化。自美國建國起,確立自身的本土文化,便成為一個新興國家得以安身立命的當務之急。到二十世紀中期,美國在科技、經濟、軍事和政治等方麵,已經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但文化藝術的發展卻步履緩慢,歐洲的文化投影仍然遮蓋著美國文化。

二次大戰以後,美蘇冷戰開始,文化藝術成為冷戰的一個重要戰場。美國一方麵憑藉自己的科技力量和宣傳攻勢,將好萊塢電影和百老匯表演,用作文化武器,既抵製歐洲的文化影響,更進攻蘇聯的紅色文化。另一方麵,中央情報局也撥出巨款,資助美國畫家,大力發展美國本土藝術。結果,以抽象表現主義為名的“美國畫派”,得以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崛起,並打敗了代表歐洲現代主義的“巴黎畫派”。人們說,是中情局給畫家們發放的工資和中情局對藝術市場的操縱,才使西方藝術的中心,從巴黎轉到了紐約。

很難說摩西老太的畫被用作文化武器,但是,美國政府提倡本土文化,卻是摩西老太得以在垂垂暮年而功成名就的一個重要因素。青山州的森林,每到冬季都會有半年幹枯,但春天過後,萬木複蘇,崇山峻嶺鬱鬱蔥蔥,散發出無盡的生命活力。青山州的流水,奔騰遄急,冬季冰封,春季開凍,水麵冰淩疊架,蓄勢待發,蘊含著蓬勃的氣勢。大自然的四季循環,萬物的周而複始,暗示了摩西老太的返老還童。老太太的畫,不因暮年而力衰,反倒是大器晚成,爐火純青,全無職業畫家的造作,卻有民間藝人的天真與童趣。若無這種天生品質,隻靠政府倡導,老太太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

盡管摩西老太沒受過甚麽教育,但她天賦聰慧。我在本寧屯博物館看了一部文獻電影,是在她九十二歲那年拍的記錄片《我的生活故事》(My Life's History)。電影中的摩西老太,在那樣的高齡,仍然思維敏捷、應答如流,不僅侃侃而談,而且行動自如,一臉慈祥與睿智。我不得不暗自思忖:在青山流水之間,此乃仙人也。

                                                           

 

                                                            二OO四年三月-五月,麻州柏克郡

                                                            OO四年八月,蒙特利爾  修改

                                                                       發表於香港《信報》月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美麗風景 回複 悄悄話 nice writing. will see if I can go. :) thank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