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言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靈感與思考比翼齊飛。享受超FUN。
正文

關於商房lease back的貓膩

(2019-02-07 07:52:20) 下一個

上午與朋友聊到一個話題,說是put a letter of intent, 想試試醫用房,100多萬,10年,owner lease back, 3N lease, 砍價6%,結果5天了,石沉大海,listing agent 沒回複。對於owner lease back 賣房model, 我的理解是:1)200萬以下的商用房,是最易買賣的,也最易用上lease back 的model, 因為當初買家買入這個物業的目的就是地主+老板二合一,然後賣樓,把地主身份賣出個好價,賺到大頭,這個自產自銷自成一出好戲,最後再把老板身份/生意賣掉,掙到另一個賣點。一雞兩吃了。

2)買這種物業的風險是如果地主變租戶,如果對方有心金蟬脫了殼,到時候以生意不善,申請破產保護,那麽N年租約也是一紙空文。

3)這類物業因其專業性,受眾接盤者小眾,比retail/office的買賣家,房客源小得多,因此,一旦空置期拉長,純內耗,小地主是難扛住的。

4)後續:朋友說,賣家收到另外一個同價的offer,隻是對方隻要求lease back 5年,於是賣家就和那家談判去了。這就是一個明顯信號,買家希望金蟬脫殼,越快越好。

5)think out of box, 那些五百強大公司除了固定自有物業之外,如果有業務發展,那麽他們選擇租房還是買呢?答案大多是租。比如3M公司寧願1年花100多萬去租一個辦公樓,它也不願去買?畢竟10多年租金也許可以足夠買下那棟樓。那為什麽租而不買,這是因為資金周轉,債務計算的問題,也許這個擴充的部門業務隻是臨時幾年的項目,並不需要長期辦公室。比如Home Depot, 也是長租retail building, 一般也是二三十年一簽,基本上紮根,他們為什租而不買,因為做生意care more about cash flow. 我們農村一個HD building 2000多萬。一個有趣的現象,國內上市公司此前都拚命買房,如今都是賣房保殼。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著名的悖論:賣2套房可抵一家上市公司一年的業績,那麽,房市和股市,哪個泡沫更厲害呢?所幸,美國是投房與各種business 可以安全分離,這也說明了體製/法規完善之下,每條賽道都有黃金,至於你能搶到多少,就看實力了,而不用象國內那樣華山一條道,關鍵時刻隻能靠房保命。my 2 cents. 謝謝閱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