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自在

塵土飛揚時觀自在,隨心隨喜處見功德
正文

漾蕩光秋(14)

(2019-02-14 21:00:37) 下一個

秋光,不妨迷亂

在巴黎機場的法鐵辦事處,激活火車通票,並預訂了前往Strasbourg的TGV高速列車。下到站台上,沒有一絲高大上的感覺,站台還算明亮幹淨。霎那間,影視作品中,那常用的恍惚組合鏡頭出現了。一側的列車高速駛離車站,產生模糊的背景影像,站台上眾人皆是靜止的,隻有一個行人在靜止的人群中穿梭,鏡頭反複切換著,那人登上火車,並隨著列車行駛出去。

出發前,對Strasbourg作過一些風物研究,作為阿爾薩斯地區的首府,多年一直在德法兩國的糾纏不清與你爭我奪中。促使我更想探究背後的原由,以及當地居民們的想法。中學曾有一篇宣揚法國愛國主義的文章,《最後一課》,講的是普法戰爭失敗後,一個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小孩,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故事。對於文章的真實度,曆史上一直存有許多爭議。按昭當地方言更德語化的情境,小主角能體驗這種愛國主義情緒的背景,多少有點讓人莫名。

Strasbourg,名字本身(街道交匯的鎮子)帶有相當深厚的德語特色。阿爾薩斯地區的風俗、飲食、服飾等習慣,都十分類似於萊茵河對岸的德語區。所以,我先入為主的想法覺得,這裏應該更有德國根源。到底應該是,分離還是統一,德國還是法國,愛國還是叛國,迷亂著選邊站的思緒。不過,行進的搖擺,倒也伴我順利抵達。

午後時分,列車到達Strasbourg。走在老車站的現代玻璃外殼內,看到地麵泛著日光投下的熾白,以及玻璃框架的陰影,站內行人來往如織,一股封閉空間特有的熱度很是強烈。四望是,磚石雕刻與現代鋼梁結構,行色匆匆和駐足閑看,各式線條或直或曲,由近及遠地延伸出去,似很有畫質感。到站外略為停留,抽煙曬太陽,看來往人群,給微信插地理標簽。訂的酒店離車站很近,步行不到十分鍾。辦妥住宿,躺到床上略作休息,便起身出去。

太陽開始西斜,光線柔和許多,溫度也很舒適。向老城區走去,路上看到一個場景有趣,遠處一個雕塑是傾斜的電杆上奔跑的人像,恰時一個小夥抱著滑板向著陽光奔去,十分應景。小橋兩側欄杆,花草繁茂,色彩與姿態,在陽光下顯得明麗且柔和。一艘船滿載著遊客,輕柔徐緩地逆水而來,在西沉的陽光中,攪擾小河,輕泛波浪,灩灩粼粼,閃爍搖曳。不由想起,落葉搖情滿江樹的詩句。此情此景,此時的我,當也算是,遊客們眼中風景的一部分。更想起,兩年前在柏林乘遊船,看春光春水,也看人來人往。

出行前,從維基上知道有部新派愛情電影,以Strasbourg為背景的,大約是講述的一個男青年尾隨一個讓他迷離的女子的情景。多少讓我記起,格非的《褐色的鳥群》中也有一段類似的追隨回憶。記得當年造訪廬山時,獲知在牯嶺鎮上,有家影院是長年播放《廬山戀》的。所以,從旅館出來時,我也好奇地向前台打聽了一下。不過,似乎Strasbourg當地,並沒有一家電影院,專門放映那部街景追女愛情片。

一路上看到幾處小朋友在噴泉嬉戲的場景,十分愜意開心。直覺得年少時,確應多享受自然心性的迸發與延展,而非過早地,被安排在唐詩宋詞三百首裏,不知以何識得愁滋味?街邊、臨街房屋窗台上,擺放著各式花壇、花盆,花色並不鮮豔,卻無雜亂感,倒極顯繁盛。還有些牆上懸掛的花草吊籃,藤蔓恣意地下垂著,在夕陽下自顧自地展現生機與自然,給街景以別樣點綴與映襯。

旅行中,最讓我愉快的事,是能找到貼近體驗當地生活的感覺。我一向喜歡置身於街之一角,觀看各式街頭風景與人群遊走聚散。多少有些窺探隱私之嫌。不過,如能用相機捕風捉影,收獲些自然的情景與神態,卻算是行走的最大收獲之一。

穿過Kléber廣場,大教堂就在咫尺之間。Strasbourg大教堂的相對獨特處在於,主要使用紅砂岩為材料。整體建築風格,泛著磚紅色,不同於其它多數以花崗岩為主材的灰色教堂;主塔中隻有北塔完成,南塔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繼續修建下去。整體外形是經典的哥特式,始建於1015年,由當年哈布斯堡家族的Werner大主教主持,最初為羅曼式風格。哥特風格改造,是從13世紀開始,改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439年。在維基百科上有比較詳實的介紹。這種看曆史事件或滄桑變遷的過程,是可讓旅行的之前或之後,有種串連感的事情,讓故事能盡情地延展下去。

不巧,當時天色已晚,無法入內參觀了,便隻圍著教堂外圈轉了一周。然後,在廣場上一個酒吧坐下,點杯啤酒,邊喝邊用相機隨手拍些照。拍的是教堂上各式雕像以及廣場中來往人群。坐在秋日下,看著太陽西沉。四周建築的陰影一點點爬上教堂,讓許多雕像在半明半暗中,磚紅色的基調,光亮與陰影交錯出,若即若離的怪異感覺。似有什麽征兆或喻意,卻無法整理清楚。隨啤酒下肚,思緒更散漫、零亂。偶有一閃念,欲凝神思索其間,旋即卻放棄。更強烈的念頭是,隨它繼續迷亂吧。最後,要杯咖啡為醒酒,喝完便起身回轉。

一路往回走著,四周很多小街小巷。一種莫名的好奇心,驅使著我,想走進去看看。不知為何,每遇此種場景,總有些不期而至的期待。至於具體期待什麽,總也不能確定。

前兩年,在布拉格和維也納遊走時,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隻是直至現在,也沒有能力把這種感覺,用明晰的語言加以描繪。隻有在一路的走走停停中,用照片視角變化,來記錄編織些許時空的定格。照片或許會有點滴幫助作用,但更多的思緒,應是一直留置在那街巷的平靜中,那些依舊如故,從不曾被任何人帶走。

想想,大約也不必有這種收取與采擷的貪念。人們常說,身外之物,總是從不帶來,又不帶走的。所以這據為己有的念想,大約太虛妄了些?在黃昏融化了世界的色彩以前。。。隻繼續前行就好了,就算思緒繼續著迷亂,繼續地如影隨形,想來也不會更多地增加旅行的負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