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由於日本女首相高市早苗的不當言論引起的中日外交上的摩擦,隻有部分歐美吃瓜群眾、部分日本右翼勢力、華人社群中極少數親日派在為高市站隊、呐喊。
其實,事情脈絡很明晰——人工智能上把中日曆史谘詢個遍,其實明事理的人都心知肚明:
第一,從曆史上日本屢次侵華和偷襲美國珍珠港,偷襲澳大利亞達爾文等冒險舉動的動機可以不難看出日本人有著這樣的心態:在他們征服我們之前我不妨先冒險打垮他們。
這也就是俗話說的: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
此次高市早苗等右翼勢力依然抱著這種心態,人工智能說這是日本人對東方大國崛起而自己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產生的焦慮使然。
二戰後,日本通過成功的大外宣在西方世界中把自己打造成為潔淨、有序、文明、發達、平和、禮貌、先進、守法、現代又完好保存傳統文化的東方國度。
第二,戰後多年東西方兩大政營的冷戰、十年極左思潮泛濫且混亂不堪的文革、六四事件帶來的相對孤立等等,加上西方媒體一邊倒的對中國的負麵宣傳,西方民眾一直把中國視為富有攻擊性、侵略性的國家,和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截然相反。
臉書上就有這麽一個老外,把日本人捧成了道德模範,而把中國描述成了吸血狂魔,到處伸出爪牙、虎視眈眈。
我說他是被洗腦了。
他回答說,中國人更被洗腦。
我又回答道,沒錯,中國人被洗腦,西方人同樣也被洗腦;但是不同之處在於:牆內中國人多數人知道自己被洗腦(因為國內的新聞報道是一言堂),而大多數西方人不知道自己也在被洗腦,卻以為新聞自由下的西方社會,他們從BBC、CNN上所看到的都是絕對真相。
他們知之甚少的是日本在二戰中對中國人犯下的滔天罪行,他們更不曉得日本如何篡改教科書,政客參拜晉國神社並紀念戰犯。
東南亞那些國家雖然受過日本的霸淩,但是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二戰後受到日本經濟援助後,一個個幾乎都數典忘祖。
第三,縱觀世界曆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沒有中國,卻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這六個國家。英國侵略、征服、殖民了170多個國家。法國僅居其後。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日本屢次三番侵略中國,還侵略了韓國、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偷襲美國和澳大利亞。俄羅斯則通過侵略擴張到了西伯利亞、中亞、東歐、高加索區;蘇聯侵略過匈牙利(1956)、捷克斯洛伐克(1968)、阿富汗(1979);美國則是過去120年發動軍事行動最多的國家,發動了美西戰爭,還打過伊拉克、阿富汗,武力幹涉過中美洲國家,向印第安人發動過戰爭,發動過朝戰和越戰。
雖然曆史上有對中亞(漢朝)、新疆、西藏、蒙古的擴張(清朝)和入侵朝鮮半島(唐朝),也有中共建國後和蘇聯、印度、越南有過軍事衝突,但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是內斂型的,而非擴張型的。
從秦始皇修長城到漢唐對外和親,便可知中國對侵占他國疆土無甚興趣。中國更關注的是保守邊疆、維持穩定。
中國要海域有海域,要耕地有耕地,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覬覦他國領土。也就是因為此,被英國的炮艦打開了國門,從此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日本這個狹窄的島國,資源匱乏、人口稠密,卻多地震、海嘯、台風。中國覬覦它作甚?
至於高市早苗把台灣拉進來,“台灣有事便是日本有事”,她高估了台獨的勢力,誤判了台灣的民意。
人工智能分析得很到位:
第一,台灣民調顯示,大多數台灣人並非追求台獨,但是他們也不急著統一。大多數人希望保持現狀。雖然知道大陸發展很快,他們更喜歡台灣的民主、自由。
第二,台灣老一代人還有更多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年輕一代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但是年輕一代更向往大陸現代化的都市、先進的基礎設施和炫目的高科技,更會樂意去大陸生活、工作、發展。
第三,什麽情況下台灣會更有可能和平統一?那就是中國大陸更加富裕、美國勢力的收縮或衰退、日本經濟繼續停滯不前甚至進一步衰退、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性更高,以及大陸政治的民主化。
所以,高市早苗的話,不僅激怒了大陸人,也得罪了台灣人。她以為說了這話會拉攏美國、討好台灣,卻沒料到美國也沒睬她,台灣也不領情。
我身邊還有很多的西方人堅持認為:
台灣人壓根兒不想統一,而中國總在霸淩台灣(這是相當流行的觀點,他們忽視了問題的複雜、多麵、微妙);
中國、俄羅斯、北朝鮮是同盟國,沆瀣一氣(他們不知道中國網民戲稱“金三胖”,不知道如果是同盟國,一國參戰,則同盟國必須加入,如同北約);
二戰後的日本和二戰前的日本不是一個國家,所以仇日的中國人總生活在曆史中,這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日本的問題(西方吃瓜群眾特別喜歡站在道德製高點向中國人說教,卻對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紀念甲級戰犯、修改教科書等閉口不談)。
人工智能也說在特定社會狀態下,集權比西式民主會更有利於推動社會發展。和中國相比,印度發展緩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尚一片赤貧就率先實現了民主——中央地方,各自一攤,令不行禁不止;雖然司法獨立,但司法程序都曠日持久,審個五年十年都很常見。
試想,要不是當年台灣蔣經國大權在握,台灣從國民黨一黨專政演變成自由民主的社會,還要經曆多少歲月呢?
我從人工智能上受益最大的就是看問題不能簡單化、情緒化,並帶有“求證偏見”(confirmation bias)。看到視頻上有“專家”解讀,無非都是屁股決定腦袋,立場決定是非曲直的判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