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UDreamers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海外觀察:日本女首相挑釁中國,為何如此多歐美吃瓜群眾站在日本一邊?淺談日本二戰後成功外宣

(2025-11-16 22:48:41) 下一個

2025年11月七日,日本女首相高市早苗宣稱:如果台灣“有事”,日本可動員自衛隊,以武力介入台灣問題。

這一言論激怒了中國。11月14日,中國外交部譴責高市的越線和挑釁,並呼籲中國公民暫勿前往日本。

高市早苗是個什麽情況?這個日本政壇的“鐵娘子”,曾表示會繼續參拜靖國神社,曾說日本教科書太過“自虐”,曾質疑南京大屠殺人數,質疑“慰安婦”用詞,強烈要求修改二戰投降後在聯合國主導下製定的憲法,並提出將自衛隊的稱呼改為國防軍。

這個鐵娘子如此強硬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中國不來個狠招,日本就有可能會進一步越線。

令筆者驚訝不已的是,國際各大自媒體上竟然有相當數量的跟帖替日本呐喊助威,這其中絕大多數是西方人,少量日本人(估計是日本人英文有限的緣故,因此日本人不多),也有一些明顯華人姓氏的人(Wong, Lee, Tsai, 等等)。

為什麽會這樣呢?筆者注意到,隻要中日有摩擦,在西方人眼中,一定是日本唱紅臉,中國唱白臉。

隨便摘抄、翻譯一些跟帖:

“中國政府讓中國遊客不要去日本,那太好了,省得中國人去糟蹋日本了。”

“中國想毀滅日本太容易了,壓根兒不需向日本要開戰,隻需要把更多的遊客送往日本就足夠了。”

“日本有事,就是美國有事。我們美國是日本盟友,堅決站在日本一邊!”

等等。

參考一下人工智能,很客觀:

二戰後,日本這個國家很有遠見——竭力致力於在西方社會中打造新形象,成功地進行了大外宣的民族偉任,影響了西方整整八十年、四五代人,使得大和民族以完美形象屹立於世界之林。

西方人通過動漫、遊戲、武士電影、禪宗美學、茶道、壽司、拉麵、折紙、卡哇伊流行文化了解到日本。

滑稽的是,禪宗、茶道、拉麵、折紙等等,統統都源自中國,卻被日本的“拿來主義”一包裝,輸出到了西方,並與日本的身份(identity)捆綁在了一起。

但是西方人沒有看到的是——

工作壓力和過勞死;

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過低的薪酬和養老金;

社會隔絕、人情冷漠;

發達國家中較高的老年人、青少年自殺率;

性別不平等,等等。

而且,西方人知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卻對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造成的空前災難幾乎一無所知。

日本的外宣也贏獲了相當多中國人的芳心,包括一些知名博主在內,去了一次日本就對日本印象大為改觀。但是,作為遊客或遊離於日本社會之外的中國僑民,他們看到的僅僅是——

一塵不染的街道;

準時、可靠的列車;

彬彬有禮的服務;

完善的治安和低犯罪率;

安靜有序的公共場所,等等。

日本的確非常善於搞大外宣,不僅展示了現代和文明一麵以及匠人精神,還兜售自己的傳統文化,如武士、歌舞伎、櫻花、佛教寺廟等等。以至於西方人一直以為他們向往的茶道、禪宗、拉麵、折紙等等都源自日本。

包括筆者都一直誤以為抹茶是日本獨有的,殊不知抹茶也源自中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土特產,卻被日本引進並發揚光大,傳遍世界。

下圖展示日本針對英語世界的大外宣作品中其中一個例子——



該圖文展示:日本學校教育頭三年著力於培養學生的社會發展能力、價值觀和同理心。它卻不提日本青少年居高不下的自殺率。

下圖則是又一個針對西方大外宣的日本符號——忠犬八公。



日本作為一個亞洲國家,傳統上來說不像西方國家那麽愛狗如命,視狗為家庭成員,但是他們深諳西方人的喜好,很會拿八公來做文章,一時間博得整個歐美世界吃瓜群眾的高度好感。它隻說日本人紀念八公的忠誠不二,卻不提對八公的敬仰並非出自歐美那樣的愛狗傳統,而是源自為效忠天皇不惜剖腹自殺的日本武士道精神。

一邊是奉忠犬八公為英雄楷模的日本;另一邊則是網上鋪天蓋地打狗、吃狗、過狗肉節的中國。這一個例子就告訴了中國人:為什麽日本大外宣如此奏效,而中國花錢搞個孔子學院都以全麵關張撤退為結局。

為什麽日本比中國更精通外宣?人工智能分析說,這是日本二戰後部署的全球經濟大戰略,因為日本的經濟嚴重依賴旅遊、出口(電器、汽車等等)、文化產品的輸出(動漫、時尚等等)。一個美麗、潔淨、平和、禮貌、安全的日本會吸引來更多的遊客、更多的投資、更多的尊敬和向往。

而這一戰略的確奏效。單從小處說起:筆者在微信短視頻上就看到一個崇日的中國博主的感慨——就因為他離開東京一家餐館後店員齊刷刷跑到門口給他90度大鞠躬目送他遠去,他感激涕零地跟要報答養育之恩一般表示:要再回去吃一頓,並且要點最貴的菜品和酒水,讓他們多賺些錢。

這個博主總愛戴著太陽帽,還有一副眼鏡;圓圓胖胖的臉,頗像日本皇軍的翻譯官。

是不是有效呢?

那麽,日本給西方人展示的這一切都紮根在日本人的基因中呢?

根本不是。

二戰前的日本完全是另一個形象——窮兵黷武、擴張成性、等級森嚴、人性泯滅。看看日本老電影《望鄉》便可窺見一斑。

而且,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塵不染的日本城市,也並非自古如此。古代日本的確有愛洗澡的個人衛生習慣,但是公共空間保持潔淨卻是二戰後的情形。二戰前的日本,雖經曆了明治維新,但是依舊遠遠落後於歐美列強,整個國家資源匱乏、貧困交加、食物短缺、消費品短缺、現代基礎設施匱乏。也正因為此,日本才覬覦鄰居大國,幾次三番發動侵略戰爭。

很多中國人帶有選擇性記憶,他們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日本對華援助,卻忘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甲午戰爭的兩億兩白銀的巨額索賠。

筆者認為,中國執政者開始頓悟的跡象反映在突然間單方麵向歐美國家實行免簽,並放寬歐美自媒體博主入境旅遊、拍攝、采訪和發布視頻。在英語網絡世界,幾乎一夜間湧現出千百萬對中國充滿好感的跟帖,而且絕大多數是Z時代的網民。

結果是,認為“中國製造”全是假冒偽劣產品的少了;指責中國鎮壓藏民、迫害藏文化的人少了;西方媒體也不提新疆的“種族滅絕”了;說中國到處霧霾而不肯來中國旅遊的人也少了。

當然,這才剛開始一兩年而已,而日本對西方的出色大外宣已經八十年了。中國應該更少幹預內容創作和信息流通,更少的戰狼姿態和文革式口號,更多的包容、透明和寬鬆。

中國一崛起,真沒日本什麽事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