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末,北影廠有一驚世之舉——斥資2000萬人民幣拍攝六部電影係列長片《紅樓夢》,因為跟央視87版幾乎同時進行,所以當時引起央視《紅樓夢》劇組的高度緊張。
而當年影視畫報經常對比兩個版本的劇照。誰知還沒播出和公映,觀眾就傾向於央視版了。我還記得我那時上初中,有畫報上將鄧婕的王熙鳳扮相和劉曉慶的王熙鳳扮相進行比對,人們紛紛開玩笑說劉曉慶演的不是王熙鳳,是三等媒婆。
為什麽央視版成了經典,北影版卻至今無人提及、無人問津?為什麽央視版頻頻搞20年、30年重聚首,而北影版連個電視訪談節目都沒有?
看看當年的實力——
北影版,投資2000萬人民幣,當年屬於巨資。
央視版,資金隻有500萬人民幣,捉襟見肘。
北影廠,乃是全國實力最雄厚的電影廠。拍攝古裝大片,當屬北影。
央視,剛從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沒幾年,地位甚至一直不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那電視機剛剛開始走進千家萬戶而且都是14寸黑白電視的時候,電視劇的風頭還遠遠不如大銀幕上的電影。
北影版總導演用的是江青青睞的大導演謝鐵驪,曾執導過文藝範兒頗高的《早春二月》,也執導過樣板戲《智取威虎山》、《杜鵑山》。其風格中規中矩、運用鏡頭語言相當嫻熟,幾乎無懈可擊。但是執行導演不是謝,而是一個叫趙元的。
央視版導演是王扶林,在此之前隻有《敵營十八年》為人所知,基本上是個名不見經轉的電視導演。還談不上什麽風格、特點。
因此,北影版的《紅樓夢》製作之精良是遠在央視版之上的,比如攝影、置景、道具、服裝、化妝、群眾演員等等。
今天粗談一下為什麽北影版《紅樓夢》為什麽被人遺忘了。這六部也不能說多差,就是太平庸了。
第一,導演可能不通《紅樓夢》,全片多數地方的處理都不是很精準到位。
第二,演員年齡偏大,而且遴選演員不考慮是否跟人物年齡、氣質契合,而過多考慮名人效應。比如用了當年如日中天的劉曉慶、李秀明、馬曉晴、陶慧敏、傅藝偉、李玲玉、丁嵐。
第三,按說作曲是王酩,那可是比王立平還要大的腕兒,但是感覺好像是趕作業似的,湊合攢了一個談不上有什麽旋律的主題曲,再在主題曲上改改就用在不同場景。倒是用了一堆民樂樂器。片中的《題帕三絕》更是敗筆。
下麵粗略過一下一到三部的一些失敗的地方:
北影版拍了太虛幻境。央視版王扶林稱他的最大遺憾就是因為經費緊張沒有拍成太虛幻境,而從林黛玉進府開始拍起。
筆者認為,影視作品就應該從黛玉進府拍起;拍了太虛幻境反而有損作品的現實意義。
和歐美小說不同,也不被歐美文學界認同——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如《水滸傳》、《紅樓夢》,都有神話色彩的開篇。這是因為章回小說源於民間說唱藝術和講史話本的傳統,用神魔鬼怪或帶有宿命論的開篇給整個故事立下基調。從現代文學批評的角度看,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偏偏加上一個神話色彩和宿命論的開篇,對作品會有一定損害。所以,太虛幻境一幕,當年的小說可以有,但是現代社會改編影視劇則完全沒有必要。
北影廠不愧北影廠,製作還是很考究的。黛玉進府,即便匆匆閃過的一個鏡頭,也擺放了很多黛玉的行李箱。
黛玉初見賈母,竟然一直趴在賈母大腿上嚎啕大哭,合適嗎?她又不是賈母一手帶大的,還沒有那麽親近呢!況且初進賈府,理應如履薄冰、步步小心。這一點央視版處理得就很到位。
整個北影版《紅樓夢》,一群演員都臉盲。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媽幾乎一個長相。襲人、鴛鴦、麝月、紫娟、鶯兒等丫鬟,也幾乎是一張臉。所以要看好幾遍才分清誰是誰。
用了趙麗蓉扮演劉姥姥,肯定不如沙玉華。趙麗蓉演的不是劉姥姥,她演的是小品。她習慣自由發揮,但是因為文化不高,發揮經常離譜。比如板兒摔了一跤,她把板兒扶起摸摸哄哄,說“沒摔疼吧?” 然後又照板兒後腦勺打了一巴掌,道:“叫你不好好走路。” 這摸三摸又打一巴掌為哪般?
可以明顯看出,大多數演員是《紅》盲,也不像央視版辦學習班,所以表演起來完全脫戲。比如周瑞家,根本沒有演出勢利馬仔的感覺,倒是一個憨厚無比的大媽。央視版的周瑞家就很出彩。
北影版的平兒,實在讓人記不住有何特點,比央視的平兒簡直遜色太多。
倒是置景很闊綽。這是賈璉、王熙鳳住處,明顯比央視版更考究。
北影廠拍片經驗當時遠比央視豐富,攝影棚、器具庫房都在亞洲名列前茅。央視版中賈璉和王熙鳳住處實在太簡陋,哪裏像堂堂榮國府長孫宅邸?比《紅色娘子軍》中的南霸天家都不如!
邢夫人、王夫人,簡直像孿生姐妹。且表演都不精準到位,猶如蜻蜓點水。
劉曉慶啊,劉曉慶,隻要演厲害的都像她演的慈禧太後,隻要演瘋癲的都像她演的《瞧這一家子》裏的張嵐。她演王熙鳳,也帶著深深的“劉曉慶”特色。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卯正二刻去查考勤。卯正二刻應該是早晨5:30,天還沒亮。這北影版可好,已經是陽光明媚的大白天了。
北影版的攝影還是很有文藝範兒的。央視版,嚴格來說,一個攝像機扛在肩上,拍了36集,是很不容易的。那時候沒有軌道,沒有搖臂,沒有斯坦尼康,全是一個人的體力活兒,所以電視劇的攝像談不上多麽出彩,能拍下來就已經不錯了。
更為詬病的是女扮男裝的賈寶玉,導演分不清影視寫實和戲曲寫意的區別。用了女的,也不用一個高大一些的,結果是跟一群姑娘一起,寶玉最矮小。和林黛玉同框,大黛玉、小寶玉,非常不和諧。
而且寶玉的配音是上譯廠的李梓,越聽越感到簡愛來了。
這北影版的林黛玉,一副丫鬟氣質。
賈政暴怒之下打寶玉,竟然有男仆上前製止。主子教訓兒子,一個仆人頂多下跪討饒,怎可能朝主子直接動手叫停?
按說寶玉被打得皮開肉綻、頭暈目眩,早該昏死過去,可是這裏竟然還底氣十足地抬頭哭叫,看來打得還是太輕了。
這劉曉慶演王熙鳳,咋又回到《瞧這一家子》的張嵐角色上了呢?瞧這二郎腿翹的!
總之,這是一部平庸的作品,與謝鐵驪和王酩的地位嚴重不符,毋庸置疑。
您可以在文學城開博啊。
幸會幸會。希望大家能心平氣和地探討影視劇再現紅樓夢的得失。
我在網上看到這篇文章,有些內容與您回帖相近。請問這是您的文章嗎?
《紅樓夢》跟片記(1-10未完)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2844103/?_spm_id=MjI0MzAwNjk1&_i=9413677O2Yfybe
樓主想說北影版導演謝鐵驪不懂紅樓夢?您可太敢開玩笑啦。謝導可是1982年就把紅樓夢的劇本第一稿寫出來了。王扶林號稱用一年時間讀原著,結果還是錯別字連篇,"元妃沈親","世外仙豬寂寞林”。看了王扶林寶釵撲蝶做不出蝴蝶,演員表演了撲空氣後,我在劇組問謝鐵驪導演他準備怎麽拍“大如團扇”的蝴蝶?他告訴我隻有南美洲的鳳蝶有那麽大的個頭,真蝴蝶不可能聽話的,他會做假的三維的,與寶釵的撲蝶表演疊印在一起...我還親眼看到謝導翹著蘭花指教演員補雀金裘,撚金線,穿針等等,一看就知他自己做過針線而且水平不錯呢。謝導滿嘴都是紅樓夢裏的典故,他說過他一麵讀書就一麵想這些情節如何用電影畫麵來表現,比如“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王扶林明顯沒有這種才華。
89版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拍了一部詩意紅樓,展現了紅樓夢的文學意義,其中的詩情畫意令人難忘。謝鐵驪導演的柳絮詩會乃是各版紅樓中的獨創。我沒有在其他版本裏看到過用畫麵來表現詩詞的,87版則連嚐試的努力都沒有。
87版裏若不是王立平的音樂裏用了人物歸宿的幾首曲子,整個劇本就失卻了靈魂。第五回太虛幻境是公認的全書總綱,其中各種提綱挈領的暗示,讖語,四大家族的衰亡,12釵的命運,全書重大事件的走向,舍棄這一回真不是一般的遺憾,不是什麽資金,技術,封建迷信等等可以作為托詞的。這是對全書思想的理解問題。
王扶林踩踏老對手89版不遺餘力。什麽從來不主張用女寶玉啦(其實自己的女寶玉一直在劇組參加排練,不過是後來運氣好,有了男寶玉),什麽89出來87不再挨罵啦,10出來87成經典啦,他可沒少吹捧自己。87版被捧上天王扶林一直在推波助瀾。
?89版用了1700萬,其中300萬在北影廠內建了賈府,寧榮街,櫳翠庵,還有一座仿清樓,這些後來成了北影廠的固定資產。而87版自己在87年出版的《寶黛話紅樓》裏白紙黑字,用了850萬。
89北影版為何結果慘淡?生不逢時!1989年發生了什麽,你懂的。“時令不好,風雪來得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