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UDreamers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做了內窺鏡機器人手術之後第六日:回想加拿大醫療,再對比中國,細思極恐

(2025-04-08 10:17:11) 下一個

2025年四月三日在美國北卡州某醫院做了內窺鏡機器人手術——Laparascopic and robotic Nissen fundoplication。手術持續了一小時。

今天已是四月八日,恢複狀況挺好。

手術當天可以回家,當天可以下地走動,可以做家務、遛狗、正常上班工作。基本沒有什麽疼痛,所以醫生開的止痛藥Oxy我服用了兩天半就停了。此藥會導致便秘,且容易讓人有依賴性,所以隻要不是疼痛難忍,這種藥最好趕緊停。我是能不吃藥就堅決不吃藥的。

停了止痛藥以後沒什麽問題,而且四天的便秘終於好了。

但是,2022年疫情期間我跟臉書上一個來自加拿大大溫哥華地區蘭利的加拿大女病友聊天,她說的完全不是這麽輕鬆。她是2011年在大溫地區離我家步行距離五分鍾的一家大醫院做的同類手術,竟然要住院三天;術後恢複艱難且漫長。

她跟我的情況很不一樣:第一,我當天出院,手術後觀察一小時就打發我回家了,而她住院三晚才讓出院;第二,她恢複了大半年,我目前的情況看樣子兩周就基本恢複常態了。

什麽原因,導致天壤之別?我很好奇,所以既然在家休息養傷,那就多上網調查研究——

原來,加拿大因為是全民公費醫療,機器人手術開展極其不普遍,因為政府不提供資助——對於全民醫療體係,政府的資助隻會雪中送炭,而不會錦上添花,因此最先進、最新潮的儀器、設備、材料、藥品都不會優先考慮。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在溫哥華做脂肪瘤手術給我用可吸收線縫合傷口,而在美國用的是膠水——當然膠水比縫針更舒服了!縫針費時,傷口會更長時間暴露,所以愈合沒有用膠水快,也更容易留下疤痕。我有了對比才知道好壞。上麵的這個病友做的是內窺鏡手術,那家醫院沒有機器人,雖然比傳統的開膛破腹的手術要微創,但是沒有機器人輔助的手術精確。機器人手術會帶來更小的創傷、更輕的疼痛、更快的恢複。

人工智能查詢,得知加拿大雖然有機器人手術,但是最新數據顯示隻在14個城市中有30台機器人開展手術,每年僅僅做6000台手術。在大溫哥華地區,僅在溫哥華總醫院有一台,還是2017年私人捐贈100萬加元而購買的。

而在美國,機器人手術已經相當普及。早在2017年,全美有2770台達芬奇機器人係統開展手術,占全球同類手術的65%。2019年至今,平均每年開展約80萬台機器人手術。

加拿大4000萬人口每年的6000台機器人手術,和美國3億多人口每年80萬台機器人手術,怎麽比?

細思極恐。

有人說,既然溫哥華總醫院有一台機器人,那我為什麽不去那裏做?畢竟離家近。

你要知道,既然加拿大機器人少,根據病人病情優先順序,十年八年也不會輪到我,因為我的病(返流性咽炎,LPR)屬於常見病,六個人中有一個,多少加拿大醫生隻說靠調整生活方式和服用抑酸藥即可,根本不會讓我們這些人去薅加拿大的社會主義羊毛。

這也就是說,即便我在加拿大做這個手術,錢倒是一分不花,但是受罪要多受百倍的罪,且要排隊數年。這樣的全民醫療體係有什麽可吹捧的呢?

況且,上麵那個女病友的主刀醫生2018年還有醫療官司纏身——我搜了他的大名,有說這種手術他在當地數一數二,也有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說他的一個病人死在了手術床上,而他向家屬隱瞞死亡原因。病人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將他一紙狀書告到了法院。這種官司即便醫生贏了,對他的事業也是巨大的打擊。誰還再敢找他動刀?

再者,美國做同類手術的醫生,在你方圓幾十裏以內一搜能搜出一大堆。但是,據上麵的女病友說,在她2011年做該手術的時候,當時她的主刀醫生是整個加拿大西部唯一能做該手術的醫生。沒的可選。

我又在人工智能上查了中國機器人手術開展狀況。上麵說,機器人手術在中國廣泛普及,尤其近年來有顯著增長。中國也引進了美國達芬奇機器人係統進行手術,其中用其開展泌尿係統手術在中國最為常見。

而且,中國自主創新也有長足進展,中國醫生2024年已經成功開展了遠程手術,克服了地域和遠途造成的求醫障礙。

細思極恐。

生活在加拿大,隻有你不幸得了絕症或被疑似絕症,才會很快進入醫療服務係統中,而且一旦進入,平心而論,醫療服務還是可圈可點的。倘若是一般慢性病,雖無生命危險,但久久不根治,嚴重降低生活質量,也讓人心煩意亂。

特魯多上台以來,加拿大政壇著迷於“政治正確”等白左意識形態,不思進取、創新止步。疫情以來,為了拉動疲軟的經濟,移民部竟然使出了短期內良莠不分,魚龍混雜引進數百萬低端臨時居民的損招,一時間如入無人之境,還美其名曰說是以移民帶動消費,帶動勞動力市場,而如今又要將他們驅逐。

特魯多十年,加拿大醫療在崩潰——

600萬加拿大人長期沒有家庭醫生。

看個不會死人但影響生活質量的慢性病,排隊五、六年是常態。

尖端醫療科技不常見,同樣的手術,要比在美國多受活罪。

當然,一分不花是真的。

但是生命無價。掙錢就是為了活得更健康,活得更自在。

所以,周圍朋友有的說加拿大醫療體係好,有的說美國醫療體係好,有的說中國醫療體係好;也有反過來的,有貶低加拿大的,有貶低美國的,有貶低中國的。其實,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沒有各國的切身經驗,他們得出的結論都是存在於想象當中,或者是人雲亦雲而已。

我都深度經曆了,才有了切身體會。

怎麽說呢?各有利弊,沒有哪個體係是百分百完美的。你又不想去中國烏央烏央全是病人的醫院,又想像中國那樣看病快;你又想像加拿大那樣一分不花,但又不想久等;你又想享受美國最尖端的醫療科技和水平,又嫌費用高昂,即便用了保險,自費也不算低廉;你又說日本的服務好,自費部分可以承受,但是日本的文化是不緊要的病不希望你去給人家找麻煩。誰家是完美的呢?

不過,總體感覺,當然還是買個保險,自己再花一些錢,早日把病看好的是最重要的。一分不花,不是生命的終極目的。



上圖:術後恢複,每天吃布丁、喝新西蘭Manuka蜂蜜水。



上圖:術後每天喝日本湯,確實夠清淡,嘴裏能添點兒鹹味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UDreamer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兵團農工' 的評論 : 我用的保險,自費部分大約前前後後3000多美元。
兵團農工 回複 悄悄話 請問你這個手術到美國做的是多少錢?

我希望加拿大能做到多軌製,也就是說,

你可以挑選任何醫療製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