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城

有感而發,有感而寫,由記憶引出一個個難以忘卻的故事。
正文

2025巴黎當代藝術博覽會--心靈的震撼

(2025-11-07 14:49:35) 下一個

觀摩十月中下旬的巴黎藝博會一直是我的心願。與此同時,我對大皇宮這座建築也充滿好奇。我提前在網上訂了票,抵達巴黎後,休息了半天,第二天一早便乘地鐵來到香榭麗舍站——出地鐵口時,大皇宮的宏偉建築就靜靜地映入眼簾。大皇宮位於塞納河的右岸,站在大皇宮的門前可以看到塞納河邊亞曆山大橋閃耀的金光。

藝博會11點開門,然而入口處早已人潮湧動各種語言在空氣中交織——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當然,最多的還是英語與法語。有的可能是藝術家群體。進門很快,幾乎每個人都用手機顯示電子票。

 

大皇宮外。

大皇宮內

進入展廳的那一刻,我隻想說——非常,非常震撼!

震撼之感,難以言表。此刻唯有用心與雙眼去體會。來自世界42個國家260多個畫廊參加了巴黎藝博會。隻見到處穿梭著穿著各異的藝術家,畫廊老板,藝術評論家,媒體記者,藝術愛好者們。英文,法文,德文,是我聽到的說得最多的語言。展區中陳列的作品涵蓋了當代藝術的多種風格-唯獨沒有純寫實的作品。我不得不承認紐約和巴黎是世界當代藝術的中心。紐約的畫廊占據了相當多的地盤。但是與歐洲當代藝術不同之處是,來自紐約藝術家的作品中帶有明顯的美國文化印記。

這幅畫表現的是美國黑人的曆史。很震撼,不是嗎?

在展廳的一角,我停在一幅巨大的畫作前。畫麵上,剪影般的人物在色彩的漩渦中起舞、掙紮,仿佛在演繹一段關於記憶與命運的史詩。那種力量讓我久久不能移開視線。它不是在講述曆史,而是在讓觀者去感受——去感受壓迫與抗爭,痛苦與尊嚴並存的那種張力。

2024年我去紐約會議中心觀摩了一個當代藝術展,觀眾中可以明顯見到一些染藍色,紅色頭發,穿古怪服裝的藝術家們。可是這裏沒有。無論時裝設計如何,黑色-最古典的顏色占據了相當的位置。同樣是當代藝術,卻映出兩種氣質——一個外放、熾烈;一個內斂、冷靜。

走累了,我點了一杯奇貴無比的冰咖啡。


陽光從穹頂玻璃灑下,映在冰塊上,也照進那幅畫留下的餘韻。我突然明白,所謂“看藝術”,並不是在看別人創造了什麽,而是在看自己能感受多少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