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Re-open和New normal成了報端熱詞時,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擺在我們麵前:重開之後的世界還是原來熟悉的那一個嗎?疫情中改變了哪些舊常態?疫情後的新生活又有哪些具體內容?《赫芬頓郵報》(Huffpost, The Huffington Post) 近日有篇文章正好談及這個話題,其標題即為:In our new Covid-19 world,what will the new normal be?
因疫情而停擺的經濟現狀與新冠的種種不確定日益增加著人們的焦慮和煩燥:疫苗商用至少還有一年;特效藥因人而異;康複者可能再度複發,也可能終身陽性,還可能有多種後遺症;無症狀帶病毒者遊走在人群之中,整個新冠呈現完全不可控(難防難治難預後)的麵貌。。。常識告訴我們,經濟和社會生活不可能因疫情猶在而長期停擺。不管重啟後會不會有第二次大爆發,任何國家都必須重啟,或遲或早。否則,新冠沒感染致死,饑餓也會將人類殺死。
因為有複陽、帶陽的存在,人類能不能群體免疫其實也是不可知的(至少醫學專家們沒有給出明確而一致的意見),與新冠長期共存,已漸漸成為所有人無奈而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我們知道,加拿大(歐美國家都差不多)的所謂封國封城,與中國武漢的封城完全不在同一語境,即使這樣,一個多月下來,多數時間隻能宅守家中,少了社交、大型群體娛樂和購物(除生活必需)自由的人們仍然深感不適,同時逐漸養成了從心理到生活習慣的一係列調整和適應。
比如,在小記之五裏寫到的種種線上社交、娛樂和服務。如果與新冠共存,那這些短期不得已的苟且方式就會變成長期的未來生活模式:解封之後,人們仍然需要保持社交距離,那就意味著外出旅遊、朋友聚會、影視賽事、健身娛樂、上課會議等等一係列活動都將仍然不能in person,而隻能通過即時視頻與直播來講行。
加拿大各省在試圖重啟中,製定了一些盡可能避免病毒再度大爆發的新規和計劃,希望既能讓經濟運轉起來,社會逐漸走向正軌,人群又不會因此感染過多,形成第二輪醫治危機。4月17日,BC省出台一個新的數據模型,如果解封程度(即社會恢複常態度)在40%至60%之間,那麽現有醫療設施可以應付因重啟增加人際接觸而可能出現的新感染病患,但大於60%的話,就可能再度呈現危機。
而這個度的把握在具體執行中實際上是很難掌控和平衡的。“It's without precedent in our lifetimes." (史無前例),不管怎麽做,總會有人群和行業要付出代價,也不管怎樣努力恢複常態,人類是永遠回不到從前了。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采訪時,加國首席公共衛生官Theresa Tam(譚詠詩)說了下麵這句最讓人心酸的話:we won't return to a society exactly the same.
是的,疫情中養成的防疫習慣和生活模式可能會持續終生,那些無比想念的群居人類社交快樂,可能永不複返。不過,人性善忘,現有高科技已能提供一些代替方式,科技創新更會根據人們的新需求而打造適合未來新生活的種種方便,過上若幹年,暮然回首,後新冠時代或許才是最適合人類生存和情感需要的新世界。
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因病毒而起的大變革時代,失去的不僅是熟悉的生活模式,還有在這場變革中因三觀不合而變化的故人心。在小記撕裂的那一篇,我寫了在疫情中才剛剛看清的誌不同道不合;也因了疫情,人們變得更加任性和果決,一言不合就拉黑絕交的例子,在我的周圍已經有了不少。確實,生離死別,隻會讓至愛親朋更難彼此相忘,而三觀迥異,才是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
重啟意味著新生:回不去的從前,不必再續的友情,都是新常態。回想起來,一生當中沒有哪一次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螻蟻角色,既不能掌控病毒, 更無法違抗大勢,命運的小舟載乘載浮,作為個體,我們所能做的隻有四個字:隨遇而安!
更多加拿大抗疫小記,查看微信公眾號《雲林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