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流行一種觀點,窮養兒,富養女。據說,“富養”意思就是讓女孩從小衣食無憂,富足隨性,見過大場麵,對錢沒感覺。這樣等女兒長大了,就不容易被塵世中的虛榮和繁華所誘惑,不會被一點蠅頭小利所吸引,讓有幾個錢的臭男人很輕易就哄騙到手。後來又有修正版,補充和強調了精神上的富養,但上麵所述物質富養的理念卻一直保留下來,並無實質改變。
有趣的是,現實中屢屢聽聞的一些案例,卻是適得其反。將女兒富養長大的父母想不到的另一種結局是:白富美確實沒那麽容易被富男人用錢騙走,卻被窮小子用幾句動聽的話或貌似溫順體貼的行為拐跑了。名人如三星集團的長公主與小公主,後者與窮小子在紐約相戀,父母不同意,遂抑鬱自殺。長公主李富真與公司保鏢任佑宰相戀後,做父母的也很不情願,據說其父得知她決意要嫁草根男時,在酒店裏呆坐了一整天。但他們又怕重蹈小女悲劇,隻好同意他們結婚。兩人婚後十五年離異,而分居不和實際有十三年之久,離婚官司也非常狗血,讓李富真身心俱疲,其家族也財名大失。
曾看過一個發生在深圳的故事:父母是上市公司老總,上億的身家。女兒大學畢業,有一份安穩體麵的工作,父母給她置了四居室的高級公寓,買了一輛寶馬開車上班。後來,女兒與一個從湖北農村來深圳電器城打工的小夥子相識戀愛,女方父母表示不同意 ,但兩個年輕人仍然同居了,女孩的車也給了男孩開,男方母親還一起住進了四居室。每有矛盾,男方母親就覺得她欺負了男方,支持兒子家暴。女孩的父母為了挽她回來,痛下決心,收回四居室和寶馬車。女兒和男友搬到出租小屋,從此二人矛盾更多,家暴也更烈更頻。最後,悔悟了的女兒求助父母,做了流產手術,換了工作,搬離深圳,這事才算了結,而她這幾年走過的彎路與情感損失,卻是用多少錢也無法彌補了。
事後有朋友問這位女孩,當初怎麽會和學曆家世差距這麽大的人談戀愛:男孩幾乎一無可取,長相一般,也不上進努力,甚至不修邊幅,個性懶散,脾氣不好。女孩回答:我看他不容易,很同情他,他對我也很細心,很體貼。是的,就這麽簡單,聖母型的富養女,從小沒有財務的概念,不知財從何來,但卻有一顆莫明其妙的拯救窮人的情懷。她不曾體驗過生活的艱辛,不了解父母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代價。當她失去了父母的財務支持,過上她曾向往的生活後,才發現不僅僅是經濟的窘迫,更令她傷心的是男友比她還過不了窮日子,也不想為此做出努力,去承擔一個男人應有的生活責任。而且,因她不再有錢或繼承權而對她失去了興趣和耐心,不再對她嗬護體貼。
電影《American Pastoral 》(美國牧歌)講述的也是類似的聖母富家女故事。主人公Merry出生在猶太企業主農場主的家庭,從小父母愛如明珠。她和母親第一次衝突發生在青春叛逆期。當她表示憎恨自己生在一個中產家庭時,母親回答她說,全美國有多少孩子渴望生在這樣一個經濟富足的中產之家。之後,從反戰開始,Merry受到七十年末美國社會垮掉一代的反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幾乎對傳統家庭美好的一切都予以叛逆。她用炸彈爆炸了小鎮郵電局,殺了無辜的友鄰,並因此潛逃他鄉,混跡於形形色色的社會底層。之後她四處流浪,被流氓輪奸,住在如垃圾場一樣的廢棄房屋。這部改編於曾獲普利策大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脫離社會現實,叛離主流價值的悲情人倫故事。雖然Merry的父親對她永不放棄,父愛之偉大令人感動。但正是她那政治正確的救世聖母情結,毀了鍾愛她的父親一生的幸福。
事實上,無論男孩女孩,無論出身富家還是窮家,都要從小明白一個道理,財富無罪,追求財富無可厚非,個人在階層攀升中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和鼓勵。沒有經濟上的自由,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自由。財富的獲得與積累,既是努力上進的結果,也是智慧能力的體現。身為父母,富養子女的同時,要啟智富教,引導孩子認識並逐漸擁有財智。否則,就會有較大可能養出頭腦簡單、不諳世事的聖母,導致他們的婚戀悲劇和與父母關係的人倫悲劇。
父母應該好好反省一下,從孩子小時就尊重他們自己的意誌,不要總把父母的意誌強加到孩子頭上,小到彈琴學中文,大到上哪所大學,從事什麽工作,父母不應該在思想裏有條條框框,覺得孩子一定要按著自己的意思來,否則就是叛逆。孩子小時沒法反抗,隻能一次次屈從。怨氣積累多了,等他們成年可能會完全叛逆,用自己的一生來對抗父母。到時父母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利幹預了,最後落得兩敗俱傷。
富養和同情心沒關係。伊萬卡被富養,沒同情心。
同情心(聖母)和傻更沒半點關係。特蕾莎修女是真正的聖母,從來沒有做傻事。也不是富養
這麽簡單的關係都看不出來,真是腦子有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