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漫話

雲林之間,移來移去。半生漂泊,一世求索。暮然回首,原來他鄉是故鄉。
正文

劇變中國萬花筒之一景:白猴子

(2018-07-08 10:16:35) 下一個

最近一部反映“外國人在中國”的紀實片《夢想帝國》(Dream Empire)在中國之外的N多電影節頻頻亮相,且拿了一些不錯的獎項,但在其“出生地”的中國,卻難覓蹤影。故事拮取了當今中國不算少見的一種文化現象,即僅憑一張白人臉而不需要任何真正技能與特長,就可以讓無數富起來的國人甘願買單,不計代價。

 

 

這些白人臉可以充當新樓盤的“皇家保安”,可以是音樂會現場的“世界著名樂隊組合”,可以是各類國際私校的形象代言,可以是馬拉鬆的“黑馬”隊員,也可以是商務場合的“500強外企高管”,甚至可以充當國際一線大媒體的外國記者,各國使館的駐華外交官。。。總之,他們的身份完全按需“變化”,從容穿越,角色扮演與銜頭轉換間毫無違和之感。

 

這些人自嘲他們是生活在中國的白猴子,不管原來是什麽身份,留學生,流浪漢,背包客,冒險家,隻要想在劇變的中國賺到一點快錢,在經紀人的代理與包裝下,他們僅憑膚色就已經可以勝任雇主安排的各種角色。他們每每一出場就會贏來滿堂的注目和精神的振奮,令一切場合徒然間變得國際化,令與有榮焉的參與者和最終買單者都找到高大上的存在感。

 

 

影片用白猴子代理人亞娜的話點明了諷喻的主題:形象就是真相。有白臉孔提供的服務,有如一種加持,意味著品質的保障或者高人一等的感受。在中國,對洋人的迷信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積貧積弱必然積卑,外國的月亮就是比中國圓,外來的白猴子確實可以讓富人們消費起來備加體麵,為形象買單,心理的滿足已經物超所值。

 

這讓我聯想起多年前看的一個係列短劇《Sexy Beijing》,它是由一群在中國生活了十年以上、會說普通話的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其片頭和敘事方式模彷《Sex and the city》,由一位名叫“蘇菲”的女記者,隨機采訪各階層的中國普通民眾,然後加以美國人對中國的種種解讀。

 

 

這個係列劇每集一個主題,時長三分半鍾。其中一集名為“lost in translation”,嘲諷改開後的中國人取洋名(尤其是在外企上班的買辦們),發音不準不說,還有不少語義古怪而不自知;在“sexy Christmas” 一集中,蘇菲把批評的視角對準了那些把洋節過得不倫不類熱火朝天的中國人,指出他們並不真的懂得這些節日的宗教意義,僅僅隻因為它起源於西方。

 

上述兩劇都是觀察中國之洋人視角,也都讓觀者體味到明顯的“文化帝國主義”特色(所謂“文化優越感”)。《夢想帝國》看上去是在自嘲白人成了被圍觀和展覽的表演猴子,其實仍是在諷喻中國人的淺陋鄙俗,主創本來就是要拍給中國人看的。

 

由此觀之,文化的優劣態勢實在不是一朝暴富所能逆轉:經濟上脫貧我們隻用了三十年,文化上要做到不自卑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